{3套试卷汇总}2020年天津市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用一个带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制成了一个简易温度计。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去掉橡胶塞,不影响温度计的使用
B.换用不同液体,温度计测量的范围相同
C.玻璃管越粗,水沿着细玻璃管上升和下降的越明显
D.将小瓶放到盛有热水的容器中,细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
【答案】D
【详解】A.橡皮塞对瓶内的气体起到密封作用,去掉橡皮塞,瓶内气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影响温度计的使用,故A错误;
B.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本领不同,换用不同液体,温度计测量的范围不相同,故B错误;
C.玻璃管越细,水沿着细玻璃管上升和下降得越明显,玻璃管越粗,水沿着细玻璃管上升和下降的越不明显,故C错误;
D.将小瓶放到盛有热水的容器中,瓶中的水受热膨胀将沿细玻璃管上升,故D正确。
2.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书等物体,这是因为
A.这些物体都是发光的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
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D.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书等物体,这是因为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故选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漫反射现象.
点评:了解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3.下列光学仪器中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
A.照相机B.凸面镜C.平面镜D.幻灯机
【答案】A
【详解】照相机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面镜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幻灯机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A.
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0 V,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 V,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L1两端电压为4 V B.L1两端电压为6 V
C.L2两端电压为6 V D.L1和L2两端电压之和为10 V
【答案】B
【详解】由图可知,开关闭合后,L1与L2串联,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即灯L2两端的电压是U1=6V,故C错误;由于L1与L2串联在电源的两端,则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U−U2=10V−6V=4V,故A正确,B错误.L1和L2两端电压之和为电源电压10 V,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由电路图可知,当开关S断开后,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开关闭合后,L1与L2串联,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判断灯L1两端的电压.
5.甜甜穿了新衣服到外婆家去,当她由远处朝着墙壁上的穿衣镜走去,发现衣服上的“绣花”看得更加的清晰,你认为“绣花”在镜内所成的像()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
C.大小不变D.大小由平面镜大小决定
【答案】C
【详解】“绣花”在镜内所成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绣花”在镜内所成的像的大小等于“绣花”的大小,由于“绣花”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不变,与穿衣镜大小无关,她感觉像更清晰了是因为她看像的视角变大的缘故。
故选C。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 .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答案】C
【详解】A.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故A不符合题意;B.用放大镜看文字时,文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将两个分别标有“6.3V 0.3A”和“2.5 V 0.3A”字样的小灯泡L1、L2并联接入电路中,L2正常发光.若不计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L1、L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1:1 B.通过L1、L2的电流之比为1: 1
C.L1、L2两端电压之比为63:25 D.L1、L2的电阻之比为63: 25
【答案】D
【解析】(1)两灯泡的电阻分别为:
R1=1
16.3V
21 0.3A
U
I
==Ω,
2 2
22.5V
253 0.3A
U
R
I
===Ω;
R1∶R2=21Ω∶25
3
Ω=63∶25;
(2)∵L1、L2并连,
∴灯泡L1、L2两端的电压相等,即两端电压之比为1∶1;∵I=U/R,
∴通过L1、L2的电流之比:
I1∶I2=R2∶R1=25∶63;
∵P=
2
U
R
,
∴L1、L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
P1∶P2=R2∶R1=25∶63。
故选D。
8.五千年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词,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响度”
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③“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详解】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题中解释正确;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题中解释错误;③“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再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红色;题中解释错误;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题中解释正确.综上分析,正确的是①④,故选C .
9. “糖塑”是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芽糖放在容器中加热由硬变软,然后取出,在常温下不停的吹气塑型,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麦芽糖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熔化和凝固
B .升华和凝华
C .汽化和液化
D .液化和凝固 【答案】A
【详解】麦芽糖放在容器中加热由硬变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在常温下不停的吹气塑型,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故选A 。
10.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2℃, 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A .27℃
B .30℃
C .32℃
D .37℃ 【答案】B
【详解】因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
根据题意知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 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所以,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100109559=-℃℃,当悬挂在教室墙上的温度计示数为32℃时,教室的实际温度是:
()103250309
⨯-+=℃℃℃,故选B . 二、填空题
11.某同学站在竖直的穿衣镜前3m 处,若以0.5m/s 的速度向镜面移动2s 后,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此时像的大小与原来比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4m 不变
【详解】[1]同学站在竖直的穿衣镜前3m 处,若以0.5m/s 的速度向镜面移动2s 后,此时该同学力穿衣镜距离为: 13m 3m 0.5m/s 2s 2m s s s vt '=-=-=-⨯=,
因为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
112m2m4m
L s s'
=+=+=
[2]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大小相同,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此时像的大小不变。
12.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冰块,在冰块四周出现白气,该过程是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该过程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液化放热
【详解】[1][2]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温度非常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块液化放热而成的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13.伟大的物理学家________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经典物理学体系,从而创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三大定律。
【答案】牛顿
【解析】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三大定律,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经典物理学体系,从而创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三大定律。
14.如图所示中国正在修建世界上最高速的风洞,以模拟飞机秒速达12km的高超音速飞行条件.“秒速12km”是指速度等于__________m/s,进行风洞实验时,飞机相对于风洞中的空气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1.2×104运动
【详解】[1] “秒速12km”是指速度
v=
3
1210m
1s
s
t
⨯
==1.2×104m/s;
[2]风洞实验时,以空气为参照物,飞机与空气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飞机是运动的.
15.小黄在百货商店里买了一个手电筒,手电筒如图所示,A处相当于一个_____ ,对光有_____作用,灯泡应处于它的_____处,使手电筒能够照出平行光。
【答案】凹面镜会聚焦点
【详解】[1][2]如图所示,A处相当于使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所以是一个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小灯泡放在凹面镜焦点上,灯泡发出的光线经过凹面镜反射后,可以成平行光射出。
16.一瓶装有0.4kg 密度为0.8g/cm 1的煤油,若将煤油用去其中的1/5,则瓶内剩余煤油的体积为______
cm 1,剩余煤油的密度是_____ kg/m 1;一瓶氧气,瓶内氧气的密度为9 kg/m 1.病人用去了总的2/1,则
瓶内剩余的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__ kg/m 1.
【答案】200 800 1
【详解】0.4kg 密度为0.8g/cm 1的煤油体积为500cm 1,将煤油用去其中的1/5,质量和体积均变为原来的2/5,但密度不变,所以煤油的体积为200cm 1,剩余煤油的密度是0.8g/cm 1=800kg/m 1;氧气瓶中的氧气,给病人用去了总的2/1,质量变为原来的1/1,但剩余氧气仍可以充满整个氧气瓶的空间,体积保持不变,根据m V ρ=可得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1/1, 1kg/m 1。
17.一个瓶子能盛1kg 水,用这个瓶子能盛_____kg 水银。
(水银密度13.6×103kg/m 3)
【答案】13.6
【详解】瓶子的容积:
V =V 水=331kg =110kg/m
m ρ⨯水
水=1×10-3m 3, 瓶子最多装水银的质量:
m 水银=ρ水银V =13.6×103kg/m 3×1×10-3m 3=13.6kg 。
18.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是我国用中国技术,按中国标准帮肯尼亚修建的标轨铁路。
列车从蒙巴萨出发,以120km/h 的速度运行4h 后到可达内罗毕,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运动
【详解】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与列车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19.把物体放在主光轴上,当物体距离凸透镜40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cm ;如果用一张硬纸板遮挡住凸透镜面的任意一半,光屏上得到像是_____(选填:“仍然明亮的完整像”、“已经变暗的完整像”、“已经变暗的残缺像”)。
【答案】20~40之间的任何一个数(不包含20、40) 已经变暗的完整像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条件可知,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物距应该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已知物体放在凸透镜前40cm 处,则物距40cm ,结合凸透镜的成像条件可判断焦距的大小;若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则凸透镜其它部分仍能够折射光线而成完整的像,只是折射光线少了一半,成的像会变暗些。
【详解】[1]物体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的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物
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40cm ,则物距为40cm ,根据题意可得
f<40cm<2f
解此不等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
20cm<f<40cm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20~40cm之间的任何一个数(不包含20cm、40cm)。
[2]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任意一半,凸透镜的另一半仍能够折射光线而成完整的像,只是成的像会变暗些。
三、作图题
20.如图所示,请画出发光点S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答案】
【解析】由图可知,一条入射光线过焦点,则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另一条入射光线过光心,则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即像点S′.如图所示:
21.有一种插线板在使用中发现∶插线板上的指示灯在开关断开时不发光,插孔不能提供工作电压;而在开关闭合时指示灯(要与电阻串联)发光,插孔可以提供工作电压。
如果指示灯损坏,开关闭合时插孔也能提供工作电压。
根据上述现象;
(1)在方框内画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插孔在框中已画出,不考虑接地);______
(2)按你设计的电路图在图中画出开关、指示灯、电阻和插孔与电源线的连接方式,并符合安全用电。
______
【答案】
【详解】(1)[1]插线板上的指示灯在开关闭合时会发光,插孔正常通电,说明开关同时控制灯泡和插座,灯泡和插座之间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如果两者并联,开关应该在干路上;由题知,如果指示灯损坏,开关闭合时插孔也能正常通电,说明灯泡和插座之间是并联的;
开关接在灯泡、插座和火线之间控制火线使用更安全;由于指示灯的工作电压较小,所以需要给指示灯串联一个电阻来分担电源的电压,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如电路图
(2)[2]根据第一问连接电路如图
四、实验题
22.如图甲是小明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 x阻值的实验图。
(1)请你根据图甲中的实物图在虚线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______)
(2)闭合开关,小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测得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电压表示数U/V电流表示数/I A
1 1.70.14
2 2.50.20
3 2.20.18
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计算出电阻R 的阻值约为________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若实验中只有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0R ,小明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同样可以测量未知电阻R x 的阻值,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闭合S 、断开1S ,记录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U ;
②________,记录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U ;
③用测量所得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符号表示出未知电阻R x =________。
【答案】 12.3 闭合开关S 、1S
1021U R U U - 【详解】(1)[1]按照电流方向,依次串联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到电源负极,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如图:
(2)[2]根据公示U R I
=得 1 1.712.10.14V R A
=
=Ω; 2 2.512.50.20V R A ==Ω; 3 2.212.20.18V R A ==Ω; 故
12.112.512.212.33
R Ω+Ω+Ω=≈Ω; (3)[3][4]实验步骤:①闭合开关S 、断开S 1,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 两端的电压为1U ;
②闭合开关S 、S 1,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2U ;
③表达式的推导:在步骤②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即电源电压为2U ,在步骤①中,0R 、Rx 串联,电压表测Rx 两端的电压,即Rx 两端的电压为1U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0R 两端的电压:
02x 21U U U U U =-=-,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 0x 0x
U U I R R =
=, 即 10x
21U U U R R -=, 解得:
10x 21
U R R U U =-。
23.如图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_处,再调节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金属块质量时,金属块放在天平的______盘,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金属块质量m =______g ;
(3)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放入装有20mL 水的量筒内,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体积V 为______cm 3,金属块密度ρ=______g/cm 3;
(4)实验中所用细线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误差,导致所测密度值______(偏大、偏小)。
【答案】零刻度线 平衡螺母 左 27 10 2.7 偏小
【详解】(1)[1][2]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没有指在分度盘中线处,则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3][4]被测物体金属块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由图甲可知,金属块质量
m =20g+5g+2g =27g
(3)[5][6]金属块体积
V =30mL ﹣20mL =10mL =10cm 3
金属块密度
3327g 2.7g/cm 10cm m V ρ===
(4)[7]细线会排开一定体积的水,导致测量的金属块的体积变大,质量不变,由
m
V
ρ=可知,密度的测量
值要偏小。
五、计算题24.【答案】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开往博物馆的大客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车内的甲同学认为客车是运动的,而车内的乙同学认为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如果甲和乙的说法都是正确的,那么他们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A.甲同学和乙同学都是以乘坐的客车为参照物
B.甲同学和乙同学都是以路旁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C.甲同学以乘坐的客车为参照物,乙同学以路旁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D.甲同学以路旁的建筑物为参照物,乙同学以乘坐的客车为参照物
【答案】D
【详解】大客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车内的甲同学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客车与路旁的树木有位置的变化,客车是运动的;车内的乙同学若以客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与客车有位置的变化,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故选D。
2.如图所示,将冰块放入易拉罐并加入适量盐,用筷子搅拌半分钟,用温度计测得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
对于此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加快熔化速度
B.冰熔化吸热使易拉罐壁和底温度降低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白霜
D.白霜的形成过程向周围放热
【答案】C
【解析】A.测得加了盐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说明含有盐的水的凝固点降低,加快了冰的熔化速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C.易拉罐底部出现了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说明冰熔化吸热使易拉罐壁和底温度降低,故B正确,C错误,符合题意;
D.白霜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过程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3.有三把刻度尺,它们的分度值分别为1mm,1cm,1dm,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则()A.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最好
B.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最好
C.分度值是1dm的刻度尺最好
D.要根据测量要求来选择刻度尺
【答案】D
【详解】刻度尺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测量工具,要根据测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这样才能进行正确测量,对于刻度尺量程和分度值的要求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进行选择,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晓育乘坐在行驶的“和谐号”列车上,看到路旁的树在向后运动,晓育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的房屋B.周围的树木
C.行驶的列车D.天空的白云
【答案】C
【详解】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即假定列车是不动的,树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离列车越来越远,所以以行驶的“和谐号”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是向后运动的。
故选C.
5.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
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
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光学知识。
【详解】立竿见影是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题中各选项,A项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B项是光的折射,C项是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D项是光的色散,原理是光的折射,因此本题选C。
6.我国已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座舱内,看上去航天员们静静地躺着不动,作出这种判断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A.空中白云B.地面发射台C.发射指挥中心D.飞船的座舱
【答案】D
【详解】(1)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座舱内,航天员和飞船座舱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飞船座舱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2)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和空中白云、地面发射台、发射指挥中心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分别以空中白云、地面发射台、发射指挥中心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
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B.阳光下树的影子
C.看到黑板上的字D.蓝天在湖中的倒影
【答案】A
【详解】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符合题意;
B.阳光下树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全班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由于黑板表面做的很粗糙,光线射到上面能发生漫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蓝天在湖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有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这个物体在2s内的速度一定是
A.2.5m/s B.5m/s C.20m/s D.40m/s
【答案】A
【详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物体的速度v=
10m
4s
s
t
==2.5m/s.故选A.
【点睛】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已知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9.下列四个实验中是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尺子,听尺子发声的变化
B.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C.改变试管中水量,吹气时听声音的变化
D.逐渐抽出瓶内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答案】B
【详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尺子,听尺子发声的变化,尺子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B符合题意;
C.改变试管中水量,吹气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为声源振动的更快
D.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答案】D
【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4)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A、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A错误;
B、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
C、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为声源振动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的少,故C错误;
D、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由于“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吸收噪声,这是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人耳的听觉范围、防治噪声的途径的理解,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二、填空题
11.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被誉为“中国天眼”,如图所示该望远镜口径为500 米、占地约30个足球场大小,它由4450个球面镜组成超大反射面,其外形就像一口巨大的锅,用于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新一代天体。
“中国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的____(选填“凸面镜”或“凹面镜”),它的原理是把接收的宇宙天体发出的微弱的无线电或辐射信号经过
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或“反射”或“折射”)到达中心公共焦点,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答案】凹面镜反射
【详解】[1]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远镜,是利用凹面镜制成的,凹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2]凹面镜可以反射微弱的无线电或辐射信号,把这些信号和无线电反射后到达中心公共焦点,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12.如图所示,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测量工具除温度计外,还需要_____;实验中看到“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实质上是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答案】秒表小水珠
【详解】[1]由于实验中,需要记录不同时间的水温,绘制温度-时间图象,所以,还需要秒表;
[2]看到的“白气”实际是液态小水滴,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3.如图所示,一密闭激光发射器从水槽侧壁射出一束激光,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缓慢注入水,当水面与M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选填“左”或“右”或“仍在O点”)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当水面与N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__(选填“左”或“右”或“仍在O点”)侧.
【答案】左仍在O点
【解析】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某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向水槽中缓慢注入水,当水面与M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当水面与N点相平时,光由发射器射出后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故水槽底部光斑仍在O点.
点睛:本题解题技巧:画出对应的液面和大致的光路图,即可确定光斑的位置,从而做出判断。
14.观察、实验、推理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物理学家伽利略因观察到比萨大教堂穹顶上吊灯因风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