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兵团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由高二语文备课组命题审定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

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种潜在的结构,例如明清小说中的“四季结构”,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如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

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

可以说,“四季”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深具启发意义。

而“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

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构成了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大异其趣的景观。

另外,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甚至用来表现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

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

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胡适赞美《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认为它的长处在于“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的发展……”。

其中,“语言的传神”是胡适认定这部作品为杰作的重要依据。

当然,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小说传统也在不断创新和转化。

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融合中国小说传统与西方叙事经验的写作,已经成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
分。

传统需要更新、生长与创造,传统正是在与创新错综复杂、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得以延续。

正如老舍所说:“旧文化的不死,全仗着新文化的输入。


中国小说传统,应该得到不断的发掘、继承和发扬。

中国小说唯有继承发扬自身的传统,才有可能产生世界性的优秀小说作品。

正如昆德拉所说:“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它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


(摘编自《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有些中国小说偏离了中国小说优秀传统,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

B. 中西方小说都注重叙述故事,但中国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自身独特的传统。

C. 《红楼梦》中的“非叙事性”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四季”结构方式。

D. 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既继承了中国小说传统,又丰富了中国小说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的背景为前提,引出了论证话题。

B. 文章在对比论证手法之外,还大量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C. 文章从“叙事传统”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小说有别于西方小说的
独特传统。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西小说传统的区别,紧接着论证继承发扬中国小说传统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传统差异很大,体现在叙事结构之外还具有一种潜在的结构。

B. 中国小说都有一显一隐的独特的“四季”叙事结构,这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

C. 被胡适认定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的《海上花列传》的最大长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传神。

D. 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注重人物的语言”等中国小说传统也应继承发扬。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关于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红楼梦》中的‘非叙事性’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四季’结构方式”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分析了中西小说传统的区别,紧接着论证继承发扬中国小说传统的重要意义”错误,文章在分析了区别之后,文章倒数第二段指出“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选项遗漏了这一段的内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不仅体现在“在叙事结构之外还具有一种潜在的结构”,还有“而‘四季’之类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

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
B项,“都有”错误,原文说的是“明清小说中的‘四季结构’”;
C项,“最大长处”错,“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的发展……”是并列关系,且文中只是说“‘语言的传神’是胡适认定这部作品为杰作的重要依据”,无“最大长处”之意。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
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

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

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

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

这不是A档B档的事。

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

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

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

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

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

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

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

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

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

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

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

”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

”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

先吊两瓶水再说。

”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

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

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

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

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

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

雪花那么大,那么密……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
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

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

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

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

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

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听。

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

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

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

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

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

她才是嫦娥。

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

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

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

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

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

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

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

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

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

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

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

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

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

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

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

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

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

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

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

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 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 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 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和自负的个性。

5. 文中三处划线句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 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试探究“嫦娥”的意蕴。

【答案】4. D 5. 第一处: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第二处: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

第三处: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6. 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

②“嫦
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

③“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④“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⑤“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错。

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先找到三处有关描写“风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用。

第一处这样说“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

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

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

”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

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
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诗多大的打击。

故该处的景色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第二处这样说“天已经黑了。

雪花却纷扬起来。

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接着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景色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

第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

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本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括。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

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意蕴”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题干已经提示说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就表明在结构上,“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文章线索具有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的作用。

在内容上,“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

“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从主题上说,“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从原文“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

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

”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综上,本题应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揭示等方面分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处,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建筑废弃物通常被称为建筑垃圾。

2005年建设部出台《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将“建筑垃圾”定义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进程,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
30%到40%。

而这些建筑垃圾目前回收率不到5%。

建筑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与低效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效率原则的要求。

(黄锡生等《生态效率视角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法律规制》)材料二
通过“重力分选”,将建筑垃圾按照不同比重分为“重、中、轻”三档物料,同时在分选过程中经风力抽吸还会分离出其中的轻飘物和细尘土二种物料,总计会有五档物料产生。

(见下表)在经过上述二道分选后,其中的部分物料就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顾成玉《建筑垃圾处置及利用的探索》)材料三
建筑垃圾在日本的正式名称叫“建设副产物”。

其中,又分为不可作为原材料使用的废弃物、可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建材(如混凝土块、木材)和可直接再使用的建材(如渣土、金属)三大类。

可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资并不全是垃圾。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细分多达20多种,处理不同种类副产物适用的法律也不同。

比如杂草等按一般垃圾处理,木材、建筑污泥等按建筑垃圾处理,金属等按产业垃圾处理,石棉、荧光灯变压器等有毒有害物质按特别管理产业垃圾处理,建筑渣土则不归入垃圾。

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

根据《建设副产物适正处理推进纲要》,建设项目的发包人和施工方有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建设副产物的产生,建材供应商和建筑设计者有义务生产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

对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使用;对不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生利用;对不能再生利用的副产物则尽量通过燃烧实现热回收。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有严格的流程管理。

施工队要向建筑公司总部提交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垃圾估算、分类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详细计划,并将结果报告保存5年。

如果一家企业上一年产生的产业垃圾超过1000吨,则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向当地都道府县知事提交垃圾减量的计划。

(管克江等《德国、日本、新加坡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经验》)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筑垃圾石子、混凝土、玻陶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B. 建筑垃圾红砖及类似物做烧结砖原料或陶粒替代
C. 建筑垃圾轻质砖、保温料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D. 建筑垃圾纸、塑料、织物、木料焚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直接且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B. 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经二道分选后,部分物料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C.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非常细致,不同垃圾处理方法不同,与中国不同的是,建筑渣土不属于建筑垃圾,不在处理之列。

D. 建筑垃圾并不都是垃圾,如果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它们大都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因此“建筑废弃物”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9.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日本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7. D 8. B
9. ①做好分类;②源头治理;③尽可能再利用;④严格管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对“材料二”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建筑垃圾经重力分选出各类无机细粉料”错误,从材料二来看,“通过‘重力分选’,将建筑垃圾按照不同比重分为‘重、中、轻’三档物料,同时在分选过程中经风力抽吸还会分离出……”,由此可知,“纸、塑料、织物、木料”除需经“重力分选”外,还需要经“风力抽吸”才能分离出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直接且最大的危害”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进程,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建筑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与低效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效率原则的要求”,可知不是“直接且最大的危害”。

C项,“不在处理之列”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建筑渣土则不归入垃圾”,但并非“不在处理之列”。

D项,“‘建筑废弃物’这一说法并不准确”错误,材料一中对“建筑废弃物”的定义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这一定义是针对“建筑废弃物”的产生而言,并非是针对后续工作。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明确筛选的依据,如本题“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日本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给我们的启示”,题干指明了设题的区域“材料三”,还指出筛选的依据,即“日本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的做法,然后根据其做法概括出启示。

材料三第一段“建筑垃圾在日本的正式名称叫‘建设副产物’。

其中,又分为不可作为原材料使用的废弃物、可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建材(如混凝土块、木材)和可直接再使用的建材(如渣土、金属)三大类”,可见在处理之前要先做好分类;第三段“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