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物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物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共7题)
第(1)题
某白炽灯泡的额定功率与额定电压分别为36W与36V.若把此灯泡接到输出电压为18V的电源两端,则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 )
A.等于36W B.小于36W,大于9W
C.等于9W D.小于36W
第(2)题
如图所示,间距为L且足够长的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面上,导轨电阻与长度成正比,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范围足够大,磁感应强度为B。
导轨左端用导线连接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阻值为R的导体棒垂直于导轨放置,与导轨接触良好。
导体棒从导轨的最左端以速度v匀速向右运动的过程中( )
A.回路中的电流逐渐变大
B.回路中电流方向沿顺时针(俯视)
C.导体棒两端的电压大小为BLv
D.导轨的发热功率先变大后变小
第(3)题
衰变为要经过m次a衰变和n次b衰变,则m,n分别为()
A.2,4B.4,2C.4,6D.16,6
第(4)题
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分别为和,在时刻这两种元素的原子核总数为N,在时刻,尚未衰变的原子核总数为
,则在时刻,尚未衰变的原子核总数为( )
A
.B.C.D.
第(5)题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由“火石”引燃行星发动机内部燃料发生核反应,场面非常壮观。
下列关于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中子更适合于引发核裂变
B.核反应有质量亏损,质量数不守恒
C.表示核裂变反应
D.核反应温度越高,放射性物质半衰期越短
第(6)题
在高度差一定的不同光滑曲线轨道中,小球滚下用时最短的曲线轨道叫做最速曲线轨道,在科技馆展厅里,摆有两个并排轨道,分别为直线轨道和最速曲线轨道,如图所示,现让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和B同时从M点分别沿两个轨道由静止下滑,小球B先到达N点。
若不计一切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到达底端N点时,重力的功率相同
B.由M到N的过程中,合力做功不同
C.由M到N的过程中,小球A重力的冲量比小球B重力的冲量大
D.到达底端N点时,小球A、B对轨道的压力大小相等
第(7)题
在电磁学中,电导率(conductivity)是用来描述物质中电荷定向移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电导率为电阻率的倒数,即,则电导率的单位是( )
A.B.C.D.
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共3题)
第(1)题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物块a、b与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固定拴接,竖直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物块a正上方有一个质量也
为m的物块c,将c由静止释放,与a碰撞后立即粘在一起,碰撞时间极短,之后的运动过程中物块b恰好没有脱离地面。
忽略空气阻力,轻弹簧足够长且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组合体ac的最大加速度为2g
B.物块b与地面间的最大作用力为6mg
C.刚开始释放物块c时,c离a的高度为
D.a、c碰撞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为
第(2)题
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倾角θ=37°的绝缘斜面上,底部接有一阻值R=2Ω的定值电阻,轨道上端开口,间距L=1m,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B=2T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质量m=0.2kg的金属棒ab置于导轨上,通过细线(细线与导轨平行)经定滑轮与质量为M=0.2kg的小物块相连。
金属棒ab在导轨间的电阻r=1Ω,导轨电阻不计。
金属棒由静止释放到匀速运动前,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总共为1.552J,金属棒与导轨接触良好,不计空气阻
力,sin37°=0.6,cos37°=0.8,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
A.金属棒ab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0.6m/s
B.金属棒ab沿导轨运动过程中,电阻R上的最大电功率为0.36W
C.金属棒从开始运动到最大速度沿导轨运动的距离2m
D.从金属棒ab开始运动至达到最大速度过程中,流过电阻R的总电荷量为2C
第(3)题
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转轴O上,另一端与套在粗糙固定直杆N处质量为0.2kg的小球(可视为质点)相连。
直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N点距水平面的高度为0.4m,NP=PM,ON=OM,OP等于弹簧原长。
小球从N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P处的速度为2m/s,并恰能停止在M处。
已知重力加速度取10m/s2,小球与直杆的动摩擦因数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3m/s2
B.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为0.5J
C.小球通过NP段与PM段摩擦力做功相等
D.N到P过程中,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0.4J
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共4题)
第(1)题
如图,一滑雪道为倾角为足够长的斜面,某时刻一个背包在滑道顶端A处由静止滑下,后滑雪者从顶端A处以初速度
、加速度匀加速追赶,背包与滑道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取,
忽略空气阻力,背包和滑雪者均可视为质点。
求:
(1)背包沿滑道下滑的加速度;
(2)滑雪者从开始运动到追上背包所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
第(2)题
某探究小组利用压力传感器设计了一个温度报警装置,其原理如图所示。
在竖直放置且导热性良好的圆柱形容器内用面积、质量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能无摩擦滑动。
开始时气体温度,活塞与容器底的距
离,因环境温度升高活塞缓慢上升后恰好接触固定的压力传感器,环境温度继续上升时刚好触发报
警器工作,大气压强。
重力加速度。
(1)求活塞刚接触传感器时气体的温度及报警器刚好被触发工作时气体的压强;
(2)若封闭气体从温度至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求气体内能增加了多少。
第(3)题
为了探测带电粒子,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纸面内存在一个半径为R、圆心为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该磁场区域在垂直纸面的方向上足够长。
以右边的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O和两点间距离为。
y轴与连线垂直,x轴(图甲中未画出)正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在xOy平面内存在一个足
够大的探测屏。
纸面内圆形磁场区域正下方存在一个长度为R且与y轴垂直的线状粒子源MN,在MN的中垂线上,到MN的
垂直距离为。
该粒子源各处均能持续不断的发射质量为m、电荷量为的粒子,粒子发射时的速度大小均相同,方向均
沿y轴正方向,从粒子源MN中点发射的粒子离开磁场时速度恰好沿方向,不计粒子重力和粒子间相互作用力。
(1)求粒子发射时的速度大小;
(2)求粒子源左端点M与右端点N发射的粒子从发射到打到屏上所经历的时间之差;
(3)若在圆形区域内再加上一个沿x轴正方向、场强且足够长的匀强电场,此时从粒子源发射的粒子都能打到探测屏上,其中,粒子源中点发射的粒子打在屏上的P点,如图乙所示,求该粒子打到屏上时的速度大小;
(4)在(3)问条件下,求从粒子源右端点N发射的粒子打在屏上的位置坐标。
第(4)题
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1kg的长木板,长木板的左端放有一质量也为1kg的小物块。
一水平向右的力作用在物块上,从0开始逐渐增大,木板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块与
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假设最大静摩擦力均与相应的滑动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
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2)时拉力的大小?
四、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共2题)
第(1)题
某同学要测量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装置如图1所示,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1)实验前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遮光条的宽度,示数如图2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___________mm。
(2)实验时要调节___________,使细线水平。
让滑块从长木板上A点由静止释放,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遮光条的挡光时间t及钩码的质量m,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实验,每次让滑块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多组t和m,作图像,得到图像斜率的绝对值为k,要测量动摩擦因数,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仅需要测量A点到光电门的距离L
B.仅需要测量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M
C.需要测量A点到光电门的距离L及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M
(3)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第(2)题
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为完成此实验,以下提供的测量工具中,本实验必须使用的是___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秒表
B.天平
C.刻度尺
D.打点计时器
(2)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B.轨道倾斜部分必须光滑
C.入射小球的质量小于被碰小球的质量
D.同一组实验中,入射小球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3)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小球多次从斜轨上位置S由静止释放,通过白纸和复写纸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出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末端,仍将入射小球从斜轨上位置S中静止释放,与被碰小球相碰,并多次重复该操作,两小球平均落地点位置分别为M、N。
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有
___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B.入射小球开始的释放高度h
C.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m1、m2
D.两球相碰后的平抛射程OM、ON
(4)经测定,m1=40.0 g,m2=5.0 g,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
碰撞前、后m1的动量分别
为p1与p1′,m2的动量为p2′,实验结果说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