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百花齐放”的含义是
A.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B.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C.鼓励各种戏剧流派的创新发展
D.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文学艺术•双百方针•影响
2.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百花齐放是针对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
B.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D.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AB项是“双百”方针内容的述说,说法正确;文革时期,双百方针被破坏,导致文艺、学术发展的受挫,D项说法正确;C项“暂时性”说法错误,应是长期须坚持的方针,故C项正确。
,故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文学艺术•文艺方针•双百方针
【名师点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
3.下图是1957 年周恩来总理观看戏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
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
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答案】B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文学艺术•文艺方针•双百方针
【名师点睛】现代中国的教育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3)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4)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
4.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文学艺术•文艺方针•目的
【名师点睛】对“双百”方针概念的理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
5.马克思说:“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下列史实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内容可知马克思认为思想应该和大自然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即主张思想的多元化。
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内容可知符合马克思主张的应该是“双百”方针。
ABD都是一元化的表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双百”方针
6.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推动了各地报刊搜集民歌,故选C项;材料没有谈教育水平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项;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贯彻
7.1957 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
后来江“文化大革命”中被折黔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
C.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答案】D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二、非选择题
7.材料《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
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
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
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
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
(12分)
【答案】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历史研究》创办并得到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3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历史研究》停刊、复刊,史学研究受到严重干扰(3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以及中外交流的增强,《历史研究》焕发了生机,取得了显著成绩。
(3分)
《历史研究》经历了创办发展、遭遇挫折到焕发生机的过程,说明了学术领域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局势(或国情)是密切相关的。
(3分)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