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例临床治疗及生存质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例临床治疗及生存质量分析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由多种肝炎病毒
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面广, 发病率高等特点。
慢性病毒性肝
炎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现代医学对此病缺乏全面理想的治疗方案,预后欠佳。
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运用,以中医整体观为核心,辨证用
药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让机体得以康复。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证用药生存质量
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
如何合理
的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是,更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笔
者将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收治慢性病毒性肝炎60 例,兹探讨其临床辨证
用药方法及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60例均属住院患者,符合以下条件,胁痛、纳呆、乏力,有不同程度的肝功
能损害,谷丙转氨酶(ALT)增高>40U/L,表面抗原(HBSAG)阳性。
1.2 一般情况
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
年龄>60 岁的4例,20~59岁的48例,18~
19 岁的8例,病程1 个月34例,1~3个月的26例。
1.3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中医内科胁痛证的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 2.瘀血停着; 3.肝胆湿热; 4.肝阴不足。
s
1.4 主要临床表现与实验检查
0例中,肝气郁结25例,占41.7%,瘀血阻络5例,占8.3%,湿热蕴结8例,占13.3%,肝阴不足22例,占36.7%,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40U/L 血
清总胆红素>17umol/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HBSAg 阳性。
2 辨证用药
慢性病毒性肝炎根据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黄疸”、“胁痛”、“肝积”、“积聚”
等范畴。
病人主要表现胁痛,伴有消化道症状,根据病因病机症状体症的不同,
临床上把慢性病毒性肝炎分为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等症进
行辨证用药。
2.1 肝气郁结
(1)症见:一侧或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受情志刺激则痛剧,胸闷,腹胀,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口苦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2)治法:疏肝理气;(3)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用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
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
络止痛;如胁痛甚加延胡索、青皮增强理气止痛之效。
如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腹泻、腹胀则加白术、茯苓理气渗湿健脾。
(4)临床护理:本型是肝气失于疏泄而引起的一系列情志变化,气机失和故胁痛,胸闷、腹胀在临床护理中,医者经常与病人亲
切沟通,听其倾诉,不断开导病人,让其解除顾虑,且时刻关注患者心理活动,
尽量满足其合理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为病人创建良好的休养环境,有助于情志
趋于平和,利于疾病恢复。
2.2 瘀血阻络
(1)症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2)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3)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方用当归、红花、
川芎、桃仁活血止痛;枳壳、柴胡行气散瘀止痛;如胁下有癥结而正气未衰者酌
加三棱、莪术增强消癥散结之效。
(4)临床护理:本型为气滞血瘀,瘀阻肝络,不
通则痛,故胁肋刺痛,医者多与患者沟通并嘱其多卧床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饮食忌生冷肥腻。
2.3 湿热蕴结
(1)症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痛处拒按,或痛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
食油腻,腹胀尿少,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2)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3)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清肝利胆祛湿;黄芩、山栀清肝泻火;川楝子、元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车前子、泽泻清热渗湿。
如见身目发黄者加茵陈、虎
杖以清热利胆退黄;如湿热瘀滞胆道者,症见胁痛牵及肩背加郁金、金钱草等活
血止痛、利胆祛湿;如胃肠积热者,症见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等清
肠通便。
(4)临床护理:肝主疏泄,肋脾胃之气升降以利胆汁的分泌,如外湿或内湿互结体内,久郁化热,湿热之邪侵犯肝胆而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导致胁痛,在临
床护理中注意饮食调理,多以清淡利水食物为主,多卧床休息,忌酒、忌辛辣肥甘、生冷不洁之品,以减轻肝脏负担,中药汤剂量宜大,以温服为宜。
2.4 肝阴不足
(1)症见:胁肋隐痛,绵绵不止,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
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数;(2)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3)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养阴柔肝;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川楝子、
元胡疏肝理气止痛。
如阴亏过甚,舌红干裂,可酌加天冬、石斛等增强养阴之效;如心烦不寐者,可加合欢皮、百合等清心安神;如阴虚火旺,症见心烦盗汗者,
可加地骨皮、黄柏等滋阴降火;如肝肾阴虚,头目失养,症见头晕目眩者,可加
菊花、女贞子等滋养肝肾。
(4)临床护理:肝阴不足而致胁痛,除久病体虚之外,还可能因使用香燥理气之品太过所致,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
的食物,多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医者应多注意观察病人病情变化,若有异
常及时处理,水煎中药剂量宜少,以温服为主。
3 生存质量及预后
以上患者经过1至3个月住院治疗后,胁痛症状好转者占90%,胸闷、纳呆
好转者占78.5%,腹胀、腹泻好转者占67%,身目发黄好转者占75%。
对症用药
治疗总有效率为77.5%。
出院后嘱患者用药1-3个月后复诊,多卧床休息,饮食
清淡,减少情绪波动。
上述患者我们予随诊3-6个月以观察其用药后疗效,75.5%的患者回馈自身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12.8%的患者用药
后胁痛减轻,仍有纳差、腹胀、乏力等症状,表抗持续阳性;11.7%的患者用药
后症状复发遂外院就诊。
4 结语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因以气滞、湿热、淤血为主,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湿热
之邪侵犯肝胆,在病情发展中正邪交争,迁延难愈而致。
多涉及肝胆、脾胃、心肾。
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方法,辨证用药,对症施治,结合正确的休养护理及跟踪
治疗,使患者机体得以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