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极阁的景观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北极阁的景观设计
摘要介绍了北极阁概况,对南京城市与北极阁空间特色进行比较,将北极阁融入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特色之中,从山、水、城、林4个方面分析北极阁广场设计。
通过分析,得出北极阁广场的设计在环境、功能等方面满足了各方面的需求,是一个较好的设计范例。
关键词北极阁;景观设计;江苏南京
北极阁坐落于南京老城的地理中心,周边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生态景观丰富,是集中体现南京城市自然地理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地段。
历史上,南京北极阁是极具科学文化底蕴的“城中阁”,以气象科学渊源而闻名。
2002年市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拆迁改造,其设计是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和新加坡柏景设计主持的[1]。
总体设计上,它延续了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同时,该广场设计充分利用了山体、假山、水景等景观元素,营造出不同效果,形成上、中、下游三大段落。
西片区以市民活动的绿荫广场为主,中心片区是体现浓郁南京历史的水景与浮雕山体墙,东片区也可供人休憩的羊肠小道。
曲径通幽,空间分割张弛有度。
另外,它还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风情,从简单的阶梯造景、建筑小品不难看出设计者对整体景观韵律的感悟。
现对北极阁广场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1南京城市与北极阁空间特色相呼应
1.1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的优势
作为历史悠久的六朝文化古都,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
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10个朝代曾在南京建都。
虽然城址不断变化,但文脉一直相承,至今还保留着结合山水地形而建设的明城墙和历代形成的3条轴线和保存的文化古迹[2]。
北极阁在中心片区的浮雕山体墙得以呈现南京历史的特点:麒麟、中山陵及南朝石刻、鼓楼、朝天宫、总统府等都简单呈现在整个山体上,尤为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而这些元素都是市民众所皆知的,更显便民化。
二是南京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城市依山傍水。
北极阁等水体和山体点缀其中,与整个城市的风貌相融合,它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
景区内有的虽然是假山的堆砌,但是在一定程度也减少了造价成本,营造出一个山水氛围。
三是南京具有低山丘陵的地貌特征,这决定了南京城“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结构特色。
北极阁的设计也体现了这点,北极阁位于南京鼓楼比较繁华的地段,周围高楼叠起、交通密集。
因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北极阁的地位更其显重要。
广场的整体设计也具有台地高低起伏的变化。
1.2北极阁景观与南京城市相融合
北极阁作为南京城区重要位置上,景观还体现南京当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融合关系。
例如:有人说广场内部有很多细节没有展现南京传统文化,比较杂乱。
但是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些古代中国元素和现代西方元素的结合才能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这一特点。
北极阁为人们展示的不仅是南京的历史更是南京现代景观发展的面貌。
广场上偶尔镶嵌的中式图案砖与周边的矩形水景相结合(图1);铺装上,西广场的荷兰砖与东广场的中式碎拼铺装跳跃式的连接在一起等,这些不但没给人突兀之感,反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景观氛围。
因而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技术并不是不相容的2个方面,如果在设计中将这两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给人们提供更加新颖的视觉效果。
2北极阁空间的“山、水、城、林”
南京城市空间的山、水、城、林四大特色要素通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和自然组合,形成了南京城市空间的整体特色。
北极阁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广场空间特色出发,与南京城相互映照、统一,形成南京这座古城的城市剪影。
2.1北极阁空间的“山”
北极阁的山分植物原有地形所营造的小山和人工雕琢的石山。
植物营造的小山堆,郁郁葱葱,可供游人漫步,山的塑造给游人新的视觉点,使得北极阁景观从平视、仰视和俯视在全视上完美结合。
人工雕琢的石山(文化墙)与周边水景(图2)在灯光的配合下,将中式文化与西方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石山位于广场中偏东侧,它上面醒目的“旷视”二字能十分轻巧地跃入游人眼帘。
这是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登临北极鸡笼山(北极阁)时,俯视金陵,心旷神怡,欣然挥毫留下二字[1]。
文化墙整体设计思路是,以突出“金陵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灿烂的六朝艺术”大量六朝时期的雕刻、砖雕等帖为背景,借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流露出六朝文化的缩影。
整个山体岩面的处理保证有大量流水飞泻而下的壮观场面。
2.2北极阁空间的“水”
北极阁空间的“水”造型各异,运用了水景喷泉、树池叠水和旱喷等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手法。
位于东广场的大型水景喷泉和西广场的长方形水景,圆与方、对称与几何形的对比凸显中西方的景观差异。
夜晚灯光由法国ECA2公司设计,夜间可以欣赏到漫山浓雾、水芭蕾、高20 m的水柱喷射等演绎四季景色。
从而展现东西方不同景观特色,在灯光的映衬下五彩缤纷。
2.3北极阁空间的“城”
北极阁作为城市的客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北极阁山水文化的营造、交通的布局、功能的分区有效体现了“城”的立意。
在布局结构上,北极阁广场分区明确,交通组织合理。
分东西2片:东片广场以营造城市景观为主要目的;西片为主广场,以市民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
交通组织上分西、北2个主要入口,南面出
入口紧邻地下车库,东面出入口位于北京东路与进香河交叉口。
总体讲这种设计较为合理,既考虑到人们出行交通,公园的营造也很好地分割了外界对内部休闲的干扰,达到城中城的景观效果[3]。
北极阁作为一个动态的市民活动场所,具有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从南京城市景观的分布上看,北极阁广场处在南京绿脉“鼓楼—北极阁—鸡鸣寺—玄武湖”这条贯通的南京城公共空间带上;从人文角度看,广场北靠北极阁景区,景区内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如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遇难同胞纪念碑、宋子文住宅旧址等。
这样的设计借助不同历史时期的南京城,给游人和市民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围。
从人们的心理上看,人们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需求也不同,其行为方式也就各异。
北极阁正遵循了不同人群的行为活动,扬·盖尔将人的一切户外活动总结为3种:一是强制性的必要性的活动,比如每天早上的交通路线,交通组织的设计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出行的要求;二是个人的自发性活动,比如晨练、聚会,西片的主广场给需要这类活动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支持;三是依赖他人参与的社会性活动,例如大型集会等,广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也为这些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4]。
这3种活动形式对环境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北极阁广场正如一个微型城市,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寓教于乐和身心舒展的功能需求。
市民在北极阁广场的晨练活动和晚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群的社会性活动。
在这里,广场将人的活动组织成有一定凝聚力的小社会团体。
不再是单纯的广场,而成为了固定的社会生活的“容器”。
这样,社会性的活动吸引了其他经过人群驻足观看,功能划分使开放性区域得到有效利用,而私密性好的区域则可以吸引不少读书人、休息人群以及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驻足徜徉。
2.4北极阁空间的“林”
北极阁风貌区总体设计中在传统与现代方式上融合比较完美。
从纵向来看分为山上和山下两大部分、横向看从东边的曲径通幽到中心广场的浮雕山体水景、西片市民休息活动广场三大部分的营造。
“林”内树木层层叠嶂、郁郁葱葱,很好地营造出“林”的特色。
另外,北极阁地理位置处于繁华鼓楼街区,内部的开放、半开放空间也相得益彰。
在植物配置上,勾骨、冬青、竹子、银杏、松柏等的运用,又足以体现中国风的造景特色。
在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基础上,杜鹃、冬青等小灌木与黄石的搭配镶嵌在西式的台阶之间(图3),银杏树与叠水树池的组合(图4),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美妙效果。
广场之间植物分布时疏时密,给人营造不同的休憩氛围。
3结语
综上所述,北极阁广场的设计既体现了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又与现代景观发展相结合。
达到中西合璧的景观效果。
不但将涉及融入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特色之中,从山、水、城、林4个方面展现。
又很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功能需求。
但是在设计手法上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水景的亲水性没有很好地使得人与景互动;建成之后的北极阁并没有给周围市民带来良好的利用效应;部分
细部景观设计没有完善地凸显南京城的历史文化风貌等。
这些问题有待进步改善,但总体来说北极阁的设计是较好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4参考文献
[1] 任咏夏.北极阁——底蕴深厚的气象城中阁[J].气象知识,2007(1):49-51.
[2] 陈霞.园林景观空间的古韵传承初探——以南通市北濠绿地规划设计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06,20(4):100-103.
[3] 童本勤,魏羽力.发扬城市地方优势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以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28(2):74-76.
[4] 南波子,王海(摘).宫邸:一个时代的繁华旧梦[J].新智慧:财富版,2006(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