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之光人性之美求真求善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导学案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圈画出每段关键语句(观点句、概念阐释句、过渡句、反复句),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梳理文章论述思路。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关键概念,了解作者的立场与作品的历史背景。
2.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理念。
3.探究两篇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重点难点】
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把握论证特点。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理念,思考“立其诚”“怜悯心”的现实意义,感悟“真”“善”的美好品格,在学习中涵养自己深厚的道德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导学】
一、了解文体知识----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
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
文著作。
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学术性2.科学性3.理论性4.创造性。
二、了解作者
1.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
1933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
主要作品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真与善的探索》等。
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
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冯友兰评说:“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张岱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等身,具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
他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导师,桃李满天下。
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
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他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 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返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歌德、雨果等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写作背景
《修辞立其诚》:本文写于1992年。
当时,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然而人心浮躁,甚至一些学者文人也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
有感于此,张岱年先生写了《修辞立其诚》一文,呼吁作文、为人都要“立其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要真实可信。
张岱年先生以“修辞立其诚”作为自己的治学之道,在学术研究中,张岱年先生无论在逆境还是在顺境中,都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张岱年先生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为其一生立身之则,可见“修辞立其诚”也是张岱年先生的立身之道。
《怜悯是人的天性》:1753年11月,第戎科学院在《法兰西信使报》
上刊登了一则有奖征文启事。
卢梭看到这则征文启事提出的题目,又惊又喜。
他当时的心情,在他的《忏悔录》中记述甚详。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
这个题目使我深感震惊。
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
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
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
……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
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
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
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
【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脉络,辨析概念,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论证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类型(从提论点的角度考虑)
论点
主题核心词
主要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画出结构图)
论述思路
结构图: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总结:两篇文章的论证特点。
任务二:探讨哲学领域的重要话题“真”和“善”
活动1. 修辞立其诚”是什么意思呢?请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相关语句,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易经·文言》中说:“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意思是君子致力于培养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修饰言语文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
)
★孔颖达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
”
★朱熹说:“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修饰言辞,伪所以增也。
”
★冯友兰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张岱年:“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即所谓‘士’者,生平所事,有二大端:一曰治学;二曰立身。
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
文中对应的内容:
你的理解:
活动2.《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有“自然状态的人” “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请你依据课文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明确上述概念的内涵。
“自然状态的人”:
“怜悯心”:
“自爱心”:
活动3: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讲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这两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理性精神和人生智慧,真和善给予了当代社会的我们什么启示
任务三:品味语言特色
本课两篇文章语言严谨,准确,请赏析下列语句。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点拨:议论文语言最忌片面性,绝对化,作者首先肯定了“ ”是正确的,接着用“ ”一转,提出了“ ”的观点,周全严谨,无懈可击。
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
点拨:先,接着用两个相同句式,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句式,语言。
【课后练笔】
中国古有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有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西有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你认同哪个观点?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可以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微作文。
注意:1.学习使用“破立结合”的驳论法;
2.借鉴使用例证法、引证法。
【名人名句】
倘有了同病相怜的侣伴,天大的痛苦也会解去一半。
------(英)莎士比亚《李尔王》
共同的悲鸣是把两颗心结合得更紧的强力黏合剂。
—----塞《圣女贞德》
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
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不易,以至甚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英)弗培根《论嫉妒》
【推荐阅读】
《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
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子虚乌有。
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
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
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
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
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
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
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
一方面,
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
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
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
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
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
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
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3日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