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了解中医脏腑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分钟了解中医脏腑理论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五脏和六腑的定义。

2、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五脏六腑之间的基本关系。

3、说出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藏(zàng):通“脏”,也有内藏之意;象,象征,反应,藏象学说是脏腑生理功能在体表的反应,是中医“司外揣内”的总结。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一)五脏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五脏和六腑分阴阳,则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1、心心在五行属火
(1)主血脉: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实际上包括行血和生血两个方面
的功能,以行血为主,生血意思是心是血液生成的场所;行血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的作用。

(2)藏神:神,精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无精打采,精神振奋都是指这个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只有心的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我们一般讲“心想事成”,“一门心思”等,古人认为人思考问题是心的功能。

心开窍于舌,汗为心之液,其华在面,所以我们一般看面色可以知道人精神的好坏。

2、肝肝在五行属木。

(1)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包括三方面的作用;
1 调节气机:肝脏可以调节舒畅气机的运动,协助脾胃的消化,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参与人体的消化功能;
2 疏泄水液:肝能疏通水液运行的通路,如果这个功能出现紊乱就会现水肿、腹胀;
3 调节情志:肝的疏通功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可参与情志之疏散宣泄。

肝气不畅会引起情志抑郁,情志抑郁也可以引起肝郁不舒可致肝气郁结而致两肋疼痛,气机不调等疾病。

(2)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

人在劳动时,由肝把血液输送到所需之处,而不致疲劳,休息时,有一部分血液又归入肝储存起来,所以说“人卧则血归于肝”。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人都有抑郁症,心情非常烦闷,往往是由于生活中的一些烦恼的事情影响了肝气的疏泄,肝气的疏泄受到影响就导致心情更加烦闷,于是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使情绪容易波动,碰到烦心的事一笑了之,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心情轻松愉悦。

肝开窍于目:肝通过经络与目相通,所以我们在治疗眼睛疾病的时候,经常要联系到肝,比如吃猪肝可以明目,疲劳引起的视物模糊等可以按压肝的反射区等等。

泪为肝之液;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一身之筋膜,肝血充足的滋养,可使专司运动的筋膜运动有力,爪为筋之余,爪甲的枯荣可以
从外反应出肝血的充盈与否,如肝血不足可致筋脉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爪甲枯而无华。

3、肺肺在五行属金
(1)主气,司呼吸
主要是指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功能能使肺成为产生宗气的场所,而宗气能协助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至全身。

(2)主宣发,外合皮毛
肺主布散、宣发,可以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到全身的皮毛,所以皮毛常与肺在生理或病理上相互影响。

(3)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气喜欢清肃下降,如果肺气上逆则会出现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

肺可以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路,不致发生潴留现象,所以小便利与否,常与肺气肃降功能有关。

肺开窍于鼻:鼻乃呼吸之门户,肺的呼吸功能强弱可直接在鼻子表现出来,喉咙是肺的呼吸通道,如肺部发生病变往往可出现声音嘶哑及咽喉部位病变,涕为肺之液。

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脾脾在五行属土
(1)主运化、升清
脾有消化饮食和将消化后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输送到全身的功能,脾的运化作用减弱,可导致消化不良,脾升清作用减弱可导致水肿、腹泻、内脏下垂等症。

(2)主肌肉
全身肌肉的健壮与否,四肢肌肉的发达与否全靠脾的水谷精微运化充养。

(3)主统血
全身血液运行在血脉内而不流出来,全靠脾的统摄、控制,反之就会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比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口唇红润,食欲良好,皆是脾运化正常的结果,反之则口唇淡白不华。

5、肾肾在五行属水
(1)藏精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秉承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不断提供给养的后天之精两种。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脏至精能化气,称为肾气,肾的精气不断充盈,到了一定程度便产生出“天癸”(类似现代性激素)的物质,于是女子就来月经,男子产生精子,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到了老年,肾气又逐渐衰微,终至死亡。

肾精所化之气,是有肾阳蒸化肾阴而来,肾阴肾阳二者必须保持一个动态平衡。

(2)主水
肾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体水液的纳入(脾胃)和输布(肺)、潴留与排泄(肾),通过三焦的气化,使水液正常的循行,而气化所需的热能是靠肾中的阳气作用。

若肾阳不足常导致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

(3)主纳气
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归根于肾,否则肾不摄纳则出现气急、呼吸困难。

开窍于耳及二阴:肾气通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反之则出现耳鸣及听力减退症。

二阴指外生殖器和肛门,有生殖及排泄功能,均以肾的气化,才得以顺利排泄。

主骨、生髓、通脑: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能养骨,骨能藏髓,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

齿为骨之余,牙齿坚固全赖肾精的充养。

精血互为资生,精足则血旺,毛发的润养来源于血液,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二)六腑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运化水谷。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1、胆胆内有“胆汁”味苦色黄,输注于肠中以助消化食物;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

胆主决断,肝主谋略,所以我们常说的肝胆相照是指有勇有谋的意思。

2、胃胃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所以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

胃的功能称胃气,胃气喜欢下降,如果胃气上逆则可以造成恶心、呕吐。

3、小肠小肠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分别清浊,清者(对身体有用的营养物质)由脾转输全身。

浊者(糟粕)通过阑门下注到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

故小肠的病变,常影响到大小便得异常。

4、大肠大肠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吸收小肠下注浊物的水份,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5、膀胱膀胱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6、三焦三焦的功能是关系着水谷精微特别是水液代谢消化吸收,输布于排泄的全过程,若三焦水道不利,则会使水液潴留,发生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三)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和功能均有异于“六腑”,它们不直接参与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而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被称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脑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中医之脑的功能归属于心藏神,主
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还将记忆,视、听、言、嗅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

2、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是子宫、卵巢、输卵管之总称),有主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络中与冲(冲为血海)、任(任主胞胎)的关系最为密切,因生殖机能,由肾的精气所主,故当肾的精气旺盛,冲任气血充足时,月经才能正常,并具有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

由于月经和怀孕都和血液运行有关,而心主血,肝藏血;脾主统血又能生血,所以
肝、脾和心功能失调时,亦往往影响到胞宫的正常功能。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腑(表里关系)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表里。

心气正常,小肠才能正常发挥其泌别清浊的功能,小肠
泌别清浊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心的正常功能活动,所以当这两者功能失常时常常导致尿少、尿浊、排尿灼热、心烦、舌质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表里。

大肠的传导功能,依靠肺气的肃降,如果肺肃降的功能
不调,往往影响大肠的传导,出现大便异常,反之,大肠的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

所以很多咳嗽的患者有大便不通的症状。

(3)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表里。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共同完成消化摄取水谷精微以
营养全身,合称之为“后天之本”。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脾性湿喜燥。

胃本性燥喜润,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运化饮食的全部过程。

脾与胃相表里,脾的生理特征是主升和喜燥恶湿,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降和喜润恶燥。

(4)肝与胆
胆与胆通过经脉相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肝疏泄正常才能使胆汁分泌正常,反而胆汁的排泄正常才能使肝脏行使疏泄之职,二者在病理上也是密切联系,如肝胆湿热,肝胆火旺。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表里。

肾的功能(肾气)能帮助膀胱的气化,约束膀胱的开合。

肾气充足,则膀胱的固摄、开合功能都能正常,人体的水液代谢就能正常;如果不能,就会出现尿潴留、遗尿、癃闭等症状。

2、腑与腑
六腑生理功能虽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食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是由六腑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的。

胃主受纳腐熟成食糜并下传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精微以养全身,水液渗入膀胱,经气化作用,排泄为尿,浊者为糟粕进入大肠,燥化后经肛门排出体外。

在食物的消化中,有赖于胆汁的疏泄和三焦的敷布作用。

另外六腑的功能均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人体的经脉系统中有十二经脉,这十二经脉是根据五脏六腑来命名的,脏腑的一些疾病都能通过按摩同名的经脉来进行治疗和保健,掌握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就能对临床出现的一些疾病做出判断,分析应该按摩哪些经上的哪些穴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