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探究性实验,发展物理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课程资源
ZHONGXUE KECHENG ZIYUAN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摘要: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认识。
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核心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可以探究的活动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并不会平白无故地提出问题,问题是在仔细观察物理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讲一些科学家从问题出发找到答案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物理现象,让他们细心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度》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判别水和酒精这两种物质时,用闻气味的方法;在判别铜块和铝块时,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不同来划分,那么,怎么判别矿泉水和自来水呢?”之后我拿出2个表面涂了相同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并告诉学生其中1个是铜块,1个是铝块,然后问学生:“如果在铜块和铝块表面涂上相同的白漆,又该怎么判别这两种物质呢?”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这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感知。
二、提出假设,制订方案
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想
法与观点也会不一样,所以提出的假设往往也不同,有的差距很小,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的种种假设,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实验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例如,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已经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就是提出假设。
有的学生说:“用质量来鉴别这两种物质。
”但我反问学生:“铜块一定比铝块重吗?如果铝块和铜块的体积不一样呢?”这就推翻了学生的说法。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规定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相关,还和物体的体积相关。
”于是,学生在这个猜想上做出了自己的假设:“如果两种物质是不同种物质,那么即使体积相同时,质量也不相等;如果两种物质是同种物质,那么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然后,学生进行了实验设计:(1)两种物体的体积一定;(2)两种物体的质量一定。
分别探究(1)假设和(2)假设,最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
在这个基础上,我提醒学生仔细思考实验所要准备的工具,并提醒学生写在纸上,以防遗漏或者忘记。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在纸上写下:托盘天台1个,量筒2个,水,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各一块(都为8cm3),体积相同的蜡块3块(都为6cm3),不规则形状蜡块1块,细铁丝1根,刻度尺1把。
这样,实验器材就准备好了。
在提出假设、制订方案的环节,教师对于学生的假设不要急于做出对错判断,而应激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验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让学生亲身验证自己的假设,能让他们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自主操作,捕捉差异
在制订好实验方案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对该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实验结果。
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感受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能剥夺学生“主人公”的地位,要发挥出学生的真正实力。
例如,学生用上面准备好的装置测出质量,测量铜块和铝块的体积,测出需要的蜡块的体积,并用量筒测
组织探究性实验,发展物理核心素
养
江苏省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马志刚
︙
︙
一张彩虹纸,当电动机快速转动时,彩虹纸也随着一起快速转动,这样就可以合成白光了。
学生分析出了解决方法,继而动手进行了实验探究,看到彩色纸在快速旋转下呈现出了白色,这让学生感到惊奇,进而理解了色光的合成。
然后教师再讲解彩色电视机呈现彩色的原理,加深学生对“色光”知识的理解。
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目的,实验设计要能够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巧用纸盒设计神秘的单色光照射物体实验
不同色光照射到同一物体分别呈现什么颜色,这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难点。
由于传统教学中的实验不能到位,因此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纸盒来设计神秘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现象。
教师提前将一个蓝色线团、红色线团分别装进包装纸盒(不让学生看到),在黑暗的环境下,让学生利用前面获得的单色光分别照射纸盒内的线团,观察物体的颜色。
学生会看到:红光照射蓝线团呈黑色,照射红线团呈红色;蓝光照射蓝线团呈蓝色,照射红线团呈黑色;绿光照射蓝线团和红线团都呈黑色;用白光照射蓝线团呈蓝色,照射红线团呈红色。
通过实验,最后揭晓线团的颜色。
这种方式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实验兴趣,用不同色光照射观察物体,最后揭晓线团颜色,能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体验,
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留下深刻印象。
五、结语
麦克斯韦说过:“一项实验使用的器材越简单,就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
”因此,运生活中的物品来设计简易的“生活化”实验能激探究兴趣,因为“生活化”实验所使用的物品是从生活来的,拉近了学生和实验的距离,且“生活化”实验简容易操作,学生乐于操作,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学生也喜乐见。
因此,设计“生活化”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理的兴趣和热情。
一节课仅仅进行一两个“生活化”实验是不够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物品,或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一些物品,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选择器材、设计实探究问题,在“生活化”实验中学习物理知识,从而构建个生动、有趣的开放式“生活化”实验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陆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2011.
[2]张晶.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出水的体积。
之后,再绘制一个4行9列的表格,第2行表示质量,第3行表示体积,第4行表示质量除以体积;9列分别表示铜块、铝块、蜡块、水、1块蜡块、2块蜡块、3块蜡块、不规则形状蜡块。
在表格中填入刚才测量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最后一行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填入表格之中。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在本上,向教师提问。
这样,就完成了自主操作的过程。
学生在自主操作环节,不能忽视实验的准备工作,要重视实验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看到不正确的操作后,要及时指导,让学生改正过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分析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纵横比较法,从中找到异同,然后得出结论。
这个分析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指导。
例如,在上面的实验完成后,就要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测量的结果是否准确(允许有一定的误差)。
之后,让每组成员对结果进行分析,各小组之间也可以交流。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不变。
那么,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得到的结论不一样,可能是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引导他们在了解错误的基础上再次测量,进而进行分和总结。
在进行多次实验时,学生的实验结果可能与自己预想不一样,这可能是很多原因导致的。
这时,教师不全盘否定学生的实验结果,而要从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因素出发加以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改正,并舞学生再次实验,培养他们探求真理的物理核心素养五、结语
若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坚持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探究性实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最后得出结论,增强的自信心。
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应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解决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士元.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反思[J].学,2015(3).
[2]王茂东.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3]蒋勇.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方法[J].物理教师,2011(5).
(上接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