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生发与培育--话剧《信仰》创作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晓钟先生说过:舞台表演形象的种子是一种形象化的哲学,它能给创作者一种创造形象的暗示,用这种形象化的哲学激发创造。

理发店就是我创作这部话剧的“种子”。

我最初想写理发店,是因为上班的路上,总要经过一些美发店,许多理发师们在店门口统一服装,一起蹦一起跳,或是早操或是为店面做宣传。

总感觉他们背后有故事。

至少于我来说,我看到的是年轻人在这个城市生活之不容易与艰辛。

那时候,我还是苏北农村的孩子,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我经常去剃头的地方,墙上贴着泛黄的明星画报,一张破旧的理发椅,一个细钢筋盆架上的白色瓷面池,铁网状的暖瓶里插着热得快在“突突”冒着热气,以及上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刮胡刀、推子、吹风机、理发椅,还有挂在围墙上的一面镜子。

一个老人穿着白大褂,给客人理发。

这就是我对理发的第一印象,那时候逢年过节,理发是需要排队的,现在理发服务的提升,正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时代的进步。

我们80后是幸运的一代,是改革开放、时代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见证和记录改革开放和时代变迁。

这就是激发出我创作这部话剧的最初“火花”,生发成艺术之树的“种子”。

有了“种子”就要去浸泡,生发,思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共和国在过去的7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有理发店生意兴隆,许多人羡慕嫉妒的职业。

他们的服务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以后,私人理发店的兴起、国有企业的退出和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富分化。

海外热病、餐饮娱乐、KTV、美容美发产业如春雨过后的竹笋般涌现,各种浮躁的气息扑面而来。

红星理发店日渐衰落。

2000年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奥运会和非典……理发店成了家长里短的地方。

从当年的理发需要托人,走后门,变成现在的上街拉客、招揽客户。

理发店越来越高大上了,服务越来越好了。

故事用人物展览式结构,通过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歌曲、音乐、街舞、踢踏舞、理发师们的早操、市面上的情景故事等串场,很有意思。

理发店各色人等、各色生活鱼龙混杂。

从国营理发店,到私营理发店,再到与时俱进的现代美发店,通过一家理发馆发生的新旧观念、新旧潮流、新旧思想的碰撞,浓缩了改革开放对人们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对人
的冲击很大,在物欲横流下,理发店是一个时代时尚的风
向标。

戏剧主要是轻喜剧风格。

故事采用人物展示的结
构,通过一系列代表性歌曲、音乐、嘻哈、踢踏舞、理发师晨
练、市场故事等。

想起来很有趣。

现在的理发师越来越
多,服务越来越好。

从国有理发店到私人理发店,再到与
时俱进的现代理发店,改革开放对人民的影响,集中体现
在新老新潮流、新老观念的碰撞中。

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对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理发店是时代风向标下物质
欲望的流动。

从理发师的角度看待生活,在笑声中唤起人
们对生活的思考,具有“黑色幽默”的含义。

由理发之地观
人生百态,在笑声中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小小一个理
发店,世间百态,尽在其间。

很有意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文以载道”,说明要注重作
品的社会功能和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其实这适用于一切
艺术。

作为话剧更需要有价值的、鲜明的主题。

想到理发
店,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多是年轻人在做服务,是很浮躁
的地方。

而浮躁就有了各种故事,特别当下,理发店形形
色色的人,往往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如炒房客、二奶、三
奶、小偷、碰瓷专业户;吸毒者、梅毒、艾滋病患者;同性恋、
职业相亲节目女嘉宾……他们都邂逅过理发店,一旦提到
理发店,就是浮躁的代名词。

作为人文工作者自然要去剖
析这种现象,剖析根源,剖析人们乐于投机取巧,价值观有
所偏差的原因。

其实,归根结底是信仰的缺失。

所以,有
了贪污、受贿、抢劫、盗劫、诈骗、炫富、潜规则、医德危机、
高校腐败、出卖肉体、毒奶粉、地沟油的新闻层出不穷于各
大报端。

如果说有信仰的话,只信仰金钱和自己,当今世
界的主流价值观,就是钱和权力,每个人都想着往上爬,当
人们站在高处,看着那些被压在底下的人,心中丝毫不会
有同情和愧疚,只会有恐惧和庆幸,而这种恐惧也促使着
他们进一步地攀登,有了强大,永远不满足的欲望。

在我
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在和社会生活的裂变一起分
裂。

底层人的善良和美丽也受到影响和挑战。

他们也在
改变。

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对生活和信仰
的态度不是他们想要坚持的。

一方面,他们在生存的外部
压力下,另一方面,他们正在遭受内心的痛苦。

在善与恶、
美与丑、罪与罚、沉沦与救赎之间,他们的许多选择都是痛
苦与困难的。

当下,社会已经意识到这种笑贫不笑娼时代
种子的生发与培育
——话剧《信仰》创作谈
■曹敬辉
新剧档案剧影月报
21
社会风气的不良后果。

而作为主人公,人物需要有正能量。

如主人公亮子,一辈子坚守理发店,兢兢业业,他和英姿彼此爱慕,等待英姿的回归,他履行约定,做人有侠客之豪爽,一辈子在坚守和等待。

他对爱情专一,对目标持之以恒,对事业珍惜。

他一直告诫自己的儿子小宝,社会再浮躁,人不应该浮躁。

人要有担当,做事情不能随波逐流。

做人要像理发,理发是为了美,为了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这算是理发精神了。

有了这些想法,话剧的主题就算是确立了,即信仰。

所以话剧的情节就围绕着主题展开了。

一是主人公亮子老一辈子,在红星闪闪理论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辈人务实的老思想,一辈子是小宝和潇潇为代表的投机取巧新一代之间思想的碰撞。

即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的对抗。

二是亮子在选择唯美为代表的英姿还是选择华华这个道德丧失者之间的抉择。

华华是典型的最初一切向钱看的人,她一直认为工作好,没有嫁的好,高攀老公,嫁到了美国,离婚后,除了钱,孩子之类的,都没有要。

后来又找了南方大学的教授,不明不白的做了回小三,但是一直生活的不如意。

三是亮子面对一切不如意,是否继续等待英姿的回归,继续信守承诺,进行编织故事。

但是,就是这种对信仰的坚守,最终使亮子失去了很多。

之外,我还设计了这个理发店由要拆,甚至使亮子几乎拼命保护的店,最终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留下来。

这一是为了表现世事无常,什么东西都会变的,只有坚持自己的初心,才可能真正的成功。

相反的案例是华华、陆碰瓷的信仰,他们为了利益不断出卖自己的灵魂,最终一无所得。

回忆往昔,这种案例,多之又多。

比如,面对爱情和许多不当的功名利禄和物质诱惑,我们该如何选择?是应该坚持自己的初心,还是选择出卖自己?故事里,有了信仰,亮子的理发店才被保留了下来。

有了信仰,边潇潇才意识到,物质生活的荣华富贵犹如过眼烟云,只有心与心的贴近与融合,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

边潇潇保证不再动不动就提分手。

小宝也意识到要好好做人,好好工作,不再三心二意。

当然,信仰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这是理想主义、童话故事。

但是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也许有一天真的实现了呢?
在选择材料和定义主题后,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构思故事。

《信仰》这部剧的时间线索是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2010年和现在。

这可以更好地展示各个年龄段的理发店。

为了记录时间,我用关键事件、社会特征和其他小事来呈现。

时间的散点式结构,最大的缺点就是情节非常淡。

关键是要增加剧情。

我利用了主人公亮子、亮子的儿子小宝和女朋友的情感线索,以及红星理发店的拆迁。

四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丰富了这个故事。

毕竟,剧情需要一些戏剧性的情节、场景和动作,使观众想看到自己的心情,渴望知道剧情将如何发展,使观众牢牢地吸引到座位上。

戏剧不是历史,也不是回忆录,应该写故事和人物。

例如,许多优秀的戏剧在任何时候,最大成功在于他们创造了一个或多个个性鲜明、形象新颖、行为独特的人物。

由这些人物组成的中外戏剧人物走廊,一辈子都是光彩夺目、令人印象深刻、令人难忘的。

如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诸葛亮、包拯、红娘、武松、李逵、窦娥、秦香莲等;中国话剧中的繁漪、四凤、周萍、梅表姐、屈原、蔡文姬、王利发等;外国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罗密欧、朱丽叶、娜拉等,可谓层出不穷。

每一次观众观看一部戏,他们往往会对剧中成功刻画的人物印象深刻。

一部好作品必须是人物和个性的真实写照。

所以设置角色非常重要。

戏剧作品的发展,有的人喜欢从选材成长,有的人喜欢从场景成长,但一切创作离不开人物的理性设置。

因为这部戏的时间跨度很长,所以需要像话剧《茶馆》老板王立发这样的人。

所以我设置了亮子的角色。

那么他最初的生活目的是什么呢?做一辈子理发师的原因是什么?在剧中,我建立了一个他喜欢的女朋友英姿,因为海外关系,出身不好,这影响了她。

她只有去了香港,临行前,要带亮子一同前往。

亮子离不开理发店。

他不能和需要尽孝的养父养母一起去。

他离开前给了英姿一把理发店的钥匙。

那天晚上,他们敞开心扉,亮子最后一次洗了英姿的头。

希望英姿能随时回来,希望能一辈子给英姿洗头发。

这是亮子坚守理发店的动机。

当然,我给亮子设置了另外一个追求者——华华,华华也很漂亮。

华华是一个彻底的工人阶级孩子,疯狂地爱着亮子,但亮子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放弃对英姿的爱,而选择天天在身边绕的华华。

华华也一直喜欢亮子,他们三人是发小兼初中同学。

这是贯串始终的三个人的情感线索。

考虑到,三个人情感线索很难支撑起一部大型话剧。

为了增强时代感,我设立了周主任,他每天都叫嚷着要拆理发店。

为了增加亮子不拆迁的难度,我还设计了亮子的儿子小宝和他的准儿媳潇潇这对年轻人的情感。

开场是亮叔理发店周围一片被拆毁的景象,到处写满了拆字。

由于报纸、网络和广播的推波助澜,亮叔已成为全市最著名的人——最牛拆钉户。

由于舆论和网络人肉的影响,亮叔儿子小宝的女朋友潇潇非常不安。

有个最牛拆迁钉子户男朋友,对刚刚参加工作,正处于虚荣年纪的琪琪,很是打击。

潇潇一直认为小宝频繁换工作,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安全感,加上有个富二代在追求她。

她对小宝头上挂着的钉子户牌子零容忍,并威胁要和小宝彻底分手。

媒体的宣传使亮叔非常困难。

此外,他儿媳的潇潇工作也受到威胁,如果他不做通亮子的工作,就要被辞退,主人公在灵魂上倍受煎熬。

这样故事的人物基本框架和关系就理出来了。

剧影月报新剧档案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