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价值链“二元结构”制约下的产业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产业价值链“二元结构”制约下的产业升级[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二元结构”的解释模型,说明经济全
球化使产业生产与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的过程;指出发达国家价值链高端位置的实质决定因素和发展中国家附属型产业价值链的风险性;进一步探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二元结构”制约下产业升级的现代战略要素,着重强调从传统要素的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变的要点。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二元结构;北部湾;战略要素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与国之间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推动了经济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
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快速变革,使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布局和价值创造变为现实。
如今,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合约价格操纵着重要产品和资源的定价权,而产业资本以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将别国产业纳入其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中,并通过其所掌握的技术与金融资本一起占据了世界主要产业生产、定价和销售的主导权。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相对落后和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全球价值创造分散的趋势中沦为发达国家转移低价值、高污染产业的“生产工厂”和廉价资源的获取地,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国际竞争日趋复杂。
全球化除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研发的有限“溢出效应”、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等机遇外,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环境的更加恶化。
一、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二元结构”的界定与形成
(一)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建立在波特(Porter)提出的价值链和格里芬(Gereffi)对全球商品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价值链定义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活动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相关活动的组合,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商价值链等共同构成企业完整的价值链。
波特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力由企业各自拥有的整个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性决定,其优势来自价值链所处的市场变动或者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
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又把基于企业内部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增值链扩展到全球产业分配与组织中,分析了全球化促使产业生产与布局分散在全球不同的地区,形成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原始概念,研究产业价值链中各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特征。
200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对全球价值链作了明确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全球产业价值链就是经济全球化使依靠国内资源产业价值链中价值创造活动向全球分布和配置而形成的分工过程。
(二)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二元结构”的界定。
研究全球产业价值链在
产业升级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体现其创造价值活动,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贯穿下产生集群的竞争优势,使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个集群可以分享由此带来的专业化分工效率。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实际形成过程中,价值创造环节的分散是通过跨国公司和全球网络化生产,并按照地区产业集群拥有不同的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优势是由区域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决定的。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产业集群资源配置来看,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凭借资金、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垄断着高附加值的价值创造环节,占据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两端;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中间价值环节。
这种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平衡分工形成了“二元结构”。
1.全球产业价值链“二元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一方面,全球价值链中各价值环节在全球产业分布的不平衡发展进一步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资源的长期外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产业处在价值链附加值低的中间位置,使其所在的产业价值链变得扁平而失去对市场的弹性,其整个产业链环节处在高风险之中。
同时,资源产出收益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个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额的75%以上,控制着世界近3/4的财富,总人口却只占世界人口约1/7,而1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额的1/4,却拥有6/7的世界人口。
我国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及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虽然实现GDP自建国以来近10倍的快速增长,但资源消耗增长也近于40多倍,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长使我国付出了长期的环保代价。
2.全球产业价值链“二元结构”对发达国家的作用。
“二元结构”使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在技术、资金和信息优势下不断向价值链中两端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流入,从而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了超利润率。
随着发达国家的低价值、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流出,发达国家不仅可以形成金融剩余资本,而且还形成产业剩余资本。
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剩余资本(游资)为了进一步追逐更高的增殖机会,便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流向全球虚拟价值链,通过期货市场中合约价格的拉抬,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掌握全球重要产业和资源的定价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价格机制,造成全球金融动荡和要素不合理流动。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全球石油、食品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显现出了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
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增速受阻,美国2007年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上升5%;欧元区2007年6月CPI比上一年同期上升4%,通货膨胀水平连续9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目标上限。
日本2007年6月核心CPI年通货膨胀率上升1.9%,升幅创1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同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通胀压力,2008年上半年,俄罗斯CPI已经上涨7.5%,达到8.3%。
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
济体的CPI也逐月创出新高。
越南连续8个月出现两位数的通胀率,6月份的年度通胀率达到了26.8%。
我国2008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同样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压力。
可见,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二元结构”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的产业发展都带来了负面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