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龙东南四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概述与简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
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字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
少而婉慧,有志操,常谓妹季妃曰:“我终不作凡人妻。
”季妃亦曰:“妹亦不为庸夫妇。
”邻人闻而笑之。
垂之称燕王,纳元妃为继室,遂有殊宠。
伪范阳王德亦娉季妃焉。
姊妹俱为垂、德之妻,卒如其志。
垂既僭位,拜为皇后。
垂立其子宝为太子也,元妃谓垂曰:“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克昌之美。
辽西、高阳二王,陛下儿之贤者,宜择一以树之。
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
此陛下之家事,宜深图之。
”垂不纳。
宝及麟闻之,深以为恨。
其后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元妃泣而退,告季妃曰:“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垂死,宝嗣伪位,遣麟逼元妃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嗣守大统,今竟何如?宜早自裁,以全段氏。
”元妃怒曰:“汝兄弟尚逼杀母,安能保守社稷!吾岂惜死,念国灭不久耳。
”遂自杀。
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
伪中书令眭邃大言于朝曰:“子无废母之义,汉之安思阎后亲废顺帝,犹配飨安皇,先后言虚实尚未可知,宜依阎后故事。
”宝从之。
其后麟果作乱,宝亦被杀,德复僭称尊号,终如元妃之言。
?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
【注释】①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固君,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逼逃了几个年长的儿子,导致晋国多年内乱。
②安思阎后:东汉安帝的皇后,安思是其谥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纳元妃为继室,遂有殊宠? ?殊:特别。
B.垂既僭位,拜为皇后? 僭:超越本分。
C.妾未见克昌之美克:克制。
D.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祚:福运。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陛下托之以大业。
A.之二虫又何知。
B.多于周身之帛缕。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B.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C.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杜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D.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妃、季妃聪慧而有志向。
姐妹二人立志不嫁凡夫俗子,遭到邻居的嘲笑,最终二人分别嫁给了幕容垂和慕容德,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B.元妃为保守社稷敢于进言。
慕容垂册立太子一事,元妃持不同观点,她分析了几位皇子的特点,希望慕容垂能够改立太子,结果遭拒。
C.元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慕容垂引用晋献公与骊戎之女的典故意在警告元妃不要干预立太子的事,元妃很伤心,转而恳求妹妹挽救燕国。
D.元妃死后得以被按礼发丧。
慕容宝即位后,元妃被逼自尽,死后幸得伪中书令眭邃以汉代阎皇后的事进言,慕容宝才遵循旧例安排发丧。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
(5分)
(2)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杜宇即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
9.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0.“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忽。
(柳宗元《小石潭记》)
(2)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6)《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
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
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
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
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
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
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
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
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
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
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
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
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
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
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
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
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
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
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 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
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
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
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
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
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
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托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
C.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E.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她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
(2)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3.下列各项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赍(jī)发 晦朔(sù)酒馔暇观
B.逋(bū)慢 熟稔(niǎn)拔擢耘籽
C.靡(mí)途 簪笏(hù)盘桓栗粒
D.鼎铛(chēng)创(chuāng)伤锱铢媵嬙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丁学良上中学时,老师期望他能去哈佛大学读书。
没想到一语成谶,他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去哈佛大学读社会学的博士。
B.“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节目在
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
C.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主席吃包子、总理逛京东这两件事情,新的领导班子思路非常开阔和超前,已经和最新的思想潮流进行接轨。
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报告指出:电击以醋和废水为养分的细菌,可以制造出清洁的氢燃料能够替代汽油给车辆提供动力。
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我一度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文科,因为我一直崇拜莎士比亚。
为了保护被生物学家称为“活化石”的巨滑舌鱼,巴西环境保护部门规定渔民捕杀的巨滑舌鱼的身长至少要达到1.5米。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
?,? ?,?, ?,?,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
①从摹仿中蜕化出来
②不摹仿打不起根基
③但是不用着急
④凭真诚的态度去摹仿的,自然而然会有蜕化的一天
⑤摹仿久了就没有了自我,只好永远追随人家的脚后跟
A.②⑤③④① B.⑤②③①④ C.⑤①④③② D.②③⑤①④
1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分)
2012年11月2日,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慎刮蹭到路边一辆轿车,他在原地等了半小时没等到车主,就留下一张字条说明情况。
此事被车主发到微博上后,引发社会热议。
徐砺寒的行为获高度赞扬,他被赞为“守责任、守承诺的新议代”。
请以徐砺寒的身份给车主拟一张字条,要求表达准确、得体。
(不超过60字)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在汉语中,“格”字意蕴丰厚,常见的义项有:①规格、格式,如不拘一格;②阻碍、限制,如格于成例;③品格、格调,如格调高雅;④推究、研究,如格物致知。
请你选择“格”的一个义项,联系实际,以“说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龙东南四校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8.(1)赵王慕容麟性情奸诈,做事凭恃意气,常常有轻慢太子的野心,陛下您一旦去世,一定会有灾难发生。
(译出“轻”“不讳”“难作”各1分,句意2分)
? (2)慕容宝因为元妃谋划废掉正统即位人,违背做母后的原则,不适宜按礼发丧,臣下众人都认为这是对的。
?(译出“谋”“成丧”“然”各1分,句意2分)
9.反衬(对比)。
(2分)暮春之时,夜阑人静,村中黄莺、巢里燕子都不飞鸣,只有杜鹃常在月夜悲鸣,以无声衬有声,(2分)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绪。
(2分)(从动静的角度答酌情给分)
10.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自己流落他乡,报国无门,(1分)表达了词人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2分)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分)
11.(1)俶尔远逝(2)浩浩汤汤(3)水何澹澹
(4)欲辨已忘言(5)钩心斗角(以上每空1分)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两个句子1分,错一个字不给分)
12.(1)选A项3分,选E项2分,选D项1分。
D项“语言妙趣横生”的说法不准确,应为“平实”;
B项说托可可夫斯基态度收敛是因为“害怕工人报复自己”有误;
C项说“卡尔”找回逃走的工人于文无据。
)
(2)①从情节上看,日记本揭开了以往事件的真相,使卡尔和工人们消除了对托可可夫斯基的误解和仇恨,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上看,日记本塑造了托可可夫斯基忍辱负重,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
③从表现主题上看,日记本成为了村子的族谱,卡尔在日记本扉页上写的话,都揭示了人间有爱就有温暖的主题。
(每点2分,共6分)
(3)①外在冷漠残忍,内心善良。
保护素不相识的工人们不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他表面上好像遗弃了生病的伐木工人,其实已寻找机会把他送到城里医治。
②充满智慧。
当卡尔砸到沙皇士兵时,他用皮鞭、木棒抽打他直至伤残,实际上是救卡尔于沙皇士兵的枪口之下。
③忍辱负重。
在伐木工人的仇恨与误解里,他依然坚守心中的信念,默默地保护着工人们。
④有牺牲精神。
他为了让工人能够逃出虎口,不惜自杀以创造机会。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分析正确得6分)
观点一:赞同,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节,能更好地表现小说的内涵和主题。
(2分)
①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动机是创造机会让工人们逃走,这与他一贯把自己的无私大爱献给工人们的性格完全吻合,是使人物性格发展完善的必要情节。
②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托可可夫斯基想用自己的死制造混乱,让工人们想办法趁乱逃走,这一设计使情节更完整,更连贯,也使后文情节合理展开。
③艺术效果上更能震撼人心。
为挽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情节是读者的内心收到更强烈的震撼,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每点2分,表明观点后,从情节、主题、结构设计、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答不赞同这一情节的设计,只要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而充分,亦可酌情给分。
)
16 .A 根据上下文从“模仿”到“独创”的逻辑,2应该为第一句,5紧随其后与2形成对照,且1与“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顺承自然,根据排除法,只能选A。
17.要求所拟字条要内容准确。
要点包括说明自己身份、车被刮破等。
语言得体,要表达出歉意。
示例车主您好:(1分)我是扬大附中学生徐砺寒,(1分)今天中午上学途中不慎刮伤您的车。
(1分)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1分)联系电话:××××××××××(1分)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结合给出的格”字常见的义项,选择“格”的一个义项写作,可以写不拘一格、可以写格于成例,可以写格调高雅,也可以写格物致知,不要流于空谈,要联系实际,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即可。
构思指津:“格”字的意蕴丰厚,王国维:“词有境界,自成高格。
”我以为人亦如此,“格”更多地让人想到的是品格,格调。
平常做事,修身处世乃至治理国家都有一定的“格”才行,格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人有人格,国有国格,这是不可羞辱的尊严。
格还可以是一种规范,遵守一定的规格、格式,也是引导人们不至于走上邪路的约束,但如果总是限于一定的阻碍,所以要勇于破格。
诸多构思立意不一而足。
构思一、颂扬好的品格。
可以叙事写人,也可以议论观点,发表看法,如做人当追求高格,维护国格乃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