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第31讲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

它进一步巩固和凸
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
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
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
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
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31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课程内容]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

②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2)地位
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之后成为主流。

2.老子
(1)主张
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1)儒家思想
①孟子
②荀子
易混易错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墨家思想
①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②主张
“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
“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③影响
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

易错辨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3)道家思想——庄子
①“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④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4)法家思想——韩非子
①主要观点
②影响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示明史百家争鸣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1.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1)背景
①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③道家“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3)评价
①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背景
(2)内容
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易错辨析(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4)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①汉武帝的举措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考点一 先秦儒学与诸子思想
1.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2.士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

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1.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2)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3.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4.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针对练1(2018·湖南十三校一联)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
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项。

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

►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考点二“王道、帝道、霸道”的糅合——董仲舒新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具有“杂家”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

②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
①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②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针对练2《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 A
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

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

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发现问题: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异之处,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

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试答:
答案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

影响: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

材料韩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

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

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

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论证: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盛行;诸侯国要想能够存立,就必须加强集权,改革图强。

韩非子主张法律为君主服务、限制臣民的私利,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追捧。

史料一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

——《汉书·武五子传》史料二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

——《汉书·儒林传》史料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 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都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叙述。

史料一、二均出自官修史书《汉书》,代表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属于第一手史料,但要客观看待。

史料三属于考古发掘的实物,可信度较高,但需要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应用:(1)以上关于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史料,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A.史料一真实的表明了刘贺被废的原因
B.史料二表明皇帝刘贺喜读儒书
C.史料三表明刘贺是以侯王的身份下葬
D.史料三竹简书籍证明了当时还未使用纸
答案 C
(2)三则史料中的“仁义”“忠臣孝子”“《礼记》《孝经》《论语》”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思想状态?
试答:
答案反映了汉代儒学盛行,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1.(2018·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解析C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3.(2016·海南高考,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

4.(2015·海南高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 B
1.(2018·重庆名校联盟联考,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2.(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4)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
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

……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

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

3.(2018·皖江最后一卷,24)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

这一观点()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故C项正确。

4.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 A
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强调遵从纲常伦理,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涉及到废弃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
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

3.(2019·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答案 A
解析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4.(2018·菏泽模拟)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