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们办每日情况汇报的做法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们办每日情况汇报的做法和体会
杨殿钟
去年1 1月份,我们经过认真准备,创办了《每日情况汇报》。
实践证明,这份刊物已初步成为服务市委的新平台、推动市委决策落实的有力抓手。
一、创办《每日情况汇报》的动因
一是信息工作相对于其他工作还比较薄弱。
刊物创办之前,对区县、部门发生的大事、新事,特别是有关稳定方面的信息,不是第一时间通过办公厅报告市委的,领导同志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渠道知悉的。
二是已有的信息刊物与服务对象需求不相适应。
市委办公厅原先办有五种信息刊物,但从名称、栏目到内容,都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是考虑服务对象想看什么、应该看什么、需要看什么,而是编辑人员想编发什么内容,就编什么内容;有什么内容,就编什么内容。
结果是信息内容与服务对象的需要极不对称。
三是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
我们原先的信息刊物要么是周刊,要么是不定期出刊,除了社会稳定、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在下班和节假日期间可以及时编发报送外,其他的一般工作动态、社会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没有时效性,有时甚至刊登的是一周前发生的事情。
四是信息内容比较杂乱。
多年来,我们对区县和部门报送信息都有明确的内容要求,但对市委办公厅信息刊物的内容编报却没有规范要求,随意性较大。
二、《每日情况汇报》创刊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刊发信息,发挥了一定的“参谋”作用。
刊物集中反映全局的、重大的、领导关注的情况,反映区县、部门的工作动态。
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后,大量川籍返乡民工滞留车站,我们及时将这一情况报送给市委主要领导,他们立即赶赴现场,指挥调集车辆268台,按不同方向分批将10463名灾区民工运送返乡。
二是积极协助领导推动工作落实,发挥了一定的“助手”作用。
刊物把市委领导指示和对工作的要求及时传达到区县、部门,把一些重大项目和专题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报送上去,使市委领导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去年春节前夕,针对全市发生多起农民工讨要工资堵路事件,我们及时将这一系列事件进行反映。
市委主要领导立即批示,要求加大清欠力度,使农民工及时领到了工资。
三是及时刊发重要紧急信息和社情民意信息,发挥了一定的“耳目”作用。
刊物及时全面反映全市社会稳定和社情民意情况,为市委领导迅速决策、妥善处置提供了信息。
四是及时反映区县和部门工作动态,发挥了一定的纽带”作用。
刊物及时将市委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传达下去,把区县、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时反映上来。
比如,今年我省“两会”期间,信访形势比较严峻,雁塔区委书记亲自编写了《勇于负责顾全大局全力维护辖区稳定》的信息,我们及时将其刊登,对区县、部门抓好信访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是及时刊发市委领导的政务活动,发挥了一定的“窗口”作用。
市委领导政务活动隋况通报是这个刊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
市委主要领导及时了解市级领导和区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工作情况的重要渠道。
六是为全市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每日情况汇报》一出刊,在受到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肯定的同时,也得到了区县、部门的广泛关注。
目前,全市1 3个区县中有10个区县和部分部门按照这个刊物的模式创办了各自的
信息刊物,且各具特色、各有亮点。
三、创办《每日情况汇报》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第一,注意把握好刊物的属性和特点。
一是始终注意把握好其内部性特征。
刊物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市委领导,这一属性和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内部性特征,主要刊发敏感性、问题性信息和市委领导一些常态政务活动。
二是始终注意把握好其辅助性特征。
刊物主要刊发领导指示和批示,跟踪反馈区县、部门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为市委提供一些决策参考,主要发挥辅助领导决策的作用。
我们始终站好位,不越位,不凭主观意愿给《每日情况汇报》赋予额外的职能。
三是始终注意把握好其服务性特征。
刊物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市委领导关注什么工作,我们就研究什么工作,需要什么信息,我们就挖掘、上报、编辑什么信息,做到了急领导之所需、报领导之所要。
四是始终注意把握好其客观性特征。
在编刊时,我们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以及倾向性观点,不对领导工作和基层工作评头论足。
特别是对问题性信息,既不随意演绎扩大,也不随意淡化缩小,真实地反映事件原貌。
第二,注意把握办好刊物的基本要求。
一个是“快”。
我们切实
做到,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采编,第一时间传递,力求使市委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比如, 6月17日,市委召开市文明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特别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当晚我们及时编发各区县、各部门落实情况,于次日第一时间反映给了市委领导。
再一个是“准”。
在编刊时,我们坚持做到认真分析、仔细核对,特别是对信息中涉及的重要细节和统计数据,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反映我市灾情时,我们反复与民政、地震等部门核实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数据等具体情况,为领导指导抗震救灾提供了准确依据。
第三点是“全”。
领导应该了解的、应该让领导了解的、领导想了解的,在这个刊物中都应该全面反映,使市委领导每天对全市各方面情况有一个全景式的感性了解和总体掌握。
第四点是突出问题性信息。
我们要求各区县、各部门报送信息时,既要报喜,更要报忧,特别是要重视报送问题发生后各方的反应情况和工作情况。
比如,5月份我们及时报送了火车站广场治安状况和环境卫生差的信息,引起市委主要领导关注,并迅即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开展综合整治,很快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维护了西安的窗口形象。
第三,始终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办好刊物。
办《每日情况汇报》是一项新工作,栏目设计、内容编排和组织编刊尚处于探索之中。
我们没有禁锢在创刊初期设定的模式上,而是立足于提高为市委服务的水平,不断探索实践,不断丰富完善。
坚持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每日情况汇报》试刊时,只设了三个栏目,只有一种形式,在实践
中,我们逐步增加到七个栏目,并增办了《(汇报·清样)》和《(汇报·专报)》。
在内容上,我们坚持不断创新。
半年多来,我们先后10余次召开会议,研究办刊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报信息、编信息提出了明确要求。
针对迟报、漏报、瞒报,甚至不知该怎么报信息的问题,我们强调要通过加强与区县、部门的联系来解决。
通过广泛地联系,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作者系陕西西安市委常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