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楚大鼎铭文中的“安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楚大鼎铭文中的“安邦”
孙合肥
【摘要】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有铭文共十六字.其中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有相同铭文“安邦”二字.关于此二字的释读,学界存在分歧,结合所见到的铭文拓片对其进行补充释读.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1
【总页数】3页(P79-81)
【关键词】楚大鼎;安邦;安徽金文;释读
【作者】孙合肥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淮南232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
楚大鼎,或称“铸客鼎”、“铸客大鼎”、“大侣鼎”,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李三孤堆楚王墓,位于安徽寿县县城东南方24千米处的朱家集附近,俗称“李三古堆”。
1933年、1935年、1938年李三孤堆楚王墓曾三次被盗掘,出土遗物众多。
其中1933年第一次盗掘盗出遗物1000余件,目前收藏的能确认出自该墓的器物基本属此次出土。
1935年第二次被盗出数百件,散落不明。
1938年第三次被盗出150余件,被运往香港出售,下落不明。
朱家集李
三孤堆楚王墓的青铜器,经三次盗掘出土超过1000件,其中青铜礼器达100余件,大多数都有铭文。
在这些青铜礼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鼎,完整的有35件,加上残器,当时随葬的鼎应当有40件左右。
其中有一件鼎,因其器形巨大,造型雄伟,被称为“楚大鼎”。
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耳高36.5厘米,足高67厘米,足至口高89厘米,重400千克。
此鼎的体形和重量仅次于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在已发现的三足鼎中体形最大。
楚大鼎没有盖,圆口,方唇,平沿外折。
大鼎颈的外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曲。
鼓腹,圆底,三蹄足。
腹上饰一周凸起的圆箍,箍饰模印花纹。
双耳和颈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
圆底外壁有烟炱痕迹。
此大鼎现藏安徽博物院。
吴兴汉先生曾描述此鼎形体高大,堪称是我国现存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鼎。
①吴兴汉:《试论寿县楚王墓二号大鼎铸造技术》,《楚文化研究论集》(4),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5-510页。
我们在此也使用“楚大鼎”称
其器名。
楚大鼎《殷周金文集成》著录编号02480,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48页。
大
鼎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的铭文拓片《殷周金文集成》及之前的著录书均没有收录。
安徽省博物馆编《安徽博物馆藏青铜器》首次刊布了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清晰的铭文拓片。
③安徽省博物馆编:《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272页。
拓片如下:马承源先生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收录了铸客大鼎前足膝部的铭文拓片。
①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36页。
崔恒昇先生曾摹录了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铭文、。
②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1页。
李零先生曾摹录前足膝部铭文。
③李零:《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古文字研究》(19),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8页。
楚大鼎共有铭文16字。
其中鼎口平沿上刻有铭文12字,前足膝部有铭文2字,
左腹外壁下部有铭文2字。
我们先将铭文转写如下:
口沿部:铸客为集脀、俈脀、鸣腋脀为之。
足膝部:安邦
腹外壁:安邦
鼎口沿部的12字铭文,目前已基本得以释读。
铸客是楚国掌冶铸的官名,铸客所铸造的器物应属于楚幽王时。
④程鹏万:《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集、俈、鸣腋为负责膳食的机构,集脀、俈脀、鸣腋脀当为负责膳食的职官。
大鼎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各有2字,铭文内容相同,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此二字的释读。
关于楚大鼎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铭文的释读,前人已有讨论,诸家看法多有分歧:
王传厚、吴兴汉:鼎的一足上另有篆铭二字,下一字为“澧”,上一字也无人确识。
⑤王传厚,吴兴汉:《楚大鼎及其出土后的经历》,《文物天地》1981年第2期,第17-18页。
李国梁:前足膝部有铭,左腹外壁下部亦有类似的铭文,疑是“安邦”二字,应为吉语。
⑥安徽省博物馆编:《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271页。
李零:,字小而隐蔽,酓前、酓鼎上所见这类文字都是标识性文字。
第一字不详,第二字疑是隹字。
⑦李零:《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古文字研究》(19),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9页。
吴兴汉:楚大鼎的腹部与膝部均刻有“安邦”二字铭文。
⑧吴兴汉:《试论寿县楚王墓二号大鼎铸造技术》,《楚文化研究论集》(4),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8页。
崔恒昇: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各有同铭二字,李国梁释为“安邦”。
⑨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3页。
程鹏万:上字不识,下字铭文选二630(笔者按,当是铭文选674),与“集”
字所从的“隹”铭文选二631(笔者按,当是铭文选677),较为相近,具体含
义不详。
⑩程鹏万:《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
由铭文拓片看,崔恒昇先生的摹写基本符合原字字形。
我们认为李国梁先生疑此二字铭文为“安邦”的意见很有启发性,惜李国梁先生此说虽得到崔恒昇先生引用,但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肯定。
此二字之所以没有得到一致的释读意见,;应该与大家所见到的铭文拓本不同有关,而《安徽博物馆藏青铜器》发布的清晰拓片,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首先,我们看铭文中第一字。
此字铭文中作(以下称A1)、(以下称A2)形。
楚文字中的“安”字作如下之形:(1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84页。
从上列“安”字的形体我们可以发现,A1、A2的形体与a组字的形体非常接近。
由此字形上看,我们认为将此字释为“安”字,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其次,铭文中的第二字的字形作(以下称B1)、(以下称B2)。
楚文字中的“邦”字作如下之形:(12)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1页。
从形体上看,楚大鼎中的B1、B2为楚文字中“邦”字的常见写法。
因此我们从字形上看,将此二字释为“邦”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安邦”应是古代习语,或谓“保邦”、“保国”。
保、安义同。
《尚书·胤征》:“明徵定保。
”《尚书·召诰》:“保受王威命明德。
”《尚书·多士》:“保乂有殷。
”《尚书·顾命下》:“保乂王家。
”《尚书·泰誓》:“以保我子孙。
”《诗
经·天保》:“天保定尔。
”《诗经·南山有台》:“保艾尔后。
”《左传·襄公十四年》:“师保万民。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周礼·春
官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郑玄注:“保,安也。
所以佐王立安邦国者,主谓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
自吉礼于上,承以立安邦国者,互以相成,明尊鬼神,重人事。
”邦、国义同。
《尚书·周官》:“保邦于未危”。
孔颖达疏:邦,谓国家。
《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贾公彦疏:邦者,国也。
《周礼·地官·小司徒》:“大丧,帅邦役”;《周礼·地官·乡师》:“凡邦事,令作秩叙”。
贾公彦疏:邦,国也。
《国语·周语上》:“无与守邦”。
韦昭注:邦,国也。
《说文解字》邑部:“邦,国也。
”典籍中亦常“邦国”连用。
如:《周礼·天官·大宰》:“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
”《周礼·天官·冢宰》:“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
”《周礼·夏官·司马》:“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洞灵真经·君道》谓:“所谓天下者,谓其有万物也。
所谓邦国者,谓其有人众也。
夫国
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
故忧国之主务求理人之术。
”秦以后传世典籍中有“安邦”一词。
《易林·家人之第三十七·涣》:“解商惊惶,散我衣装,君不安邦。
震为解、为商旅、为惊惶、为衣装、为君,艮为邦,正反震故不安。
”《敦煌变文集·长兴
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调御垂慈虽恳切,君王求法更丁宁。
如来与说安邦法,故号《仁王护国经》。
”《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
我们认为楚大鼎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的二字铭文当释为“安邦”。
“安邦”应为古习语,意谓稳定四方,使国家平安稳定长治久安,犹今言保家卫国。
“安邦”铭辞与叔向父禹簋铭文“保我邦、我家”、簋铭文“用(令)保我家、朕位、身”、郳公镈铭文“保朕邦家,正和朕身”等辞例语意近同。
在殷周时期,各代的开国之君大多在建国之初特制大型的铜鼎,将此庄重雄伟的青
铜重器陈置在宫庭或者宗庙之中,用来祭祷天地祖先,同时也寄托保邦定国长治久安的深刻寓意。
楚国在春秋中期就成了一统春秋霸业的有力争夺者,而作为楚国君主理应可以铸造如此雄伟的青铜礼器,用于祈福求佑。
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楚大鼎铭文中的“安邦”二字,反映了战国时代楚王安定国家的美好心愿,说明了当时的楚王对社会和平的祈盼。
楚大鼎的出土及其铭文内容,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