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古代婚姻观念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 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 “十里红妆”。
47
十里红妆
1 朱漆泥金雕花三屏风式镜台 68、宽47、深17厘米。台面呈
扇面形,有三小抽屉。台上立三泥金镂雕花卉、仙鹤纹屏风,夔龙纹坐角牙 子。龙纹搭脑,中屏两搭脑间饰宝珠纹。台面和屏风内框髹黑漆。此款镜 台很少见,造型与明黄花梨五屏风镜台非常类似,但装饰风格更显华贵。
夫妻称谓:《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
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礼记·经解》“婿 曰婚,妻曰姻。”
指嫁娶仪式:《诗经·郑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
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 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亲家:《说文解字》:“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妻是正房,古代叫做夫人,地位高。 • 妾是偏房,叫做如夫人,地位自然低 。
5
古代婚姻观念
《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夫 礼始于冠,本于婚”。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 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6
古代婚姻观念
一、婚姻的概念 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
21
三、伙婚
伙婚制的意义: 以自然选择取代血亲婚配,人口的数量
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促成氏族制度的萌芽。
22
四、对偶婚
对偶婚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 时间内形成的不牢固的夫妻关系。
较之于群婚,它是个体婚;较之于专偶婚, 它是不稳定的夫妻关系。
对偶婚是群婚到专偶婚的过渡。
对偶婚双方不以感情为基础。
《新唐书·后妃传上》:“礼本于夫妇,……治乱因之, 兴旺系焉。”
10
古代婚姻观念
古代婚姻礼仪基于儒家的婚姻观念而逐渐形 成。 儒家以婚姻为起点,推衍出父子、君臣一类 的等级关系,由此,婚姻关系成为构成尊卑 上下等级关系的基础。
11
二、婚姻的意义
1.古代宗法社会对婚姻的目的的认识: • 传宗接代; • 祭祀祖先; • 增加劳力; • 防男女淫乱。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 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 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 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 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 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18
古代群婚
古 代 群 婚
23
四、对偶婚
对偶婚的意义,除亲生母亲外,已有可能确定亲生 父亲;男子在生产劳动和家庭经济中渐占主导地位, 其地位的实际提升与母权制发生尖锐矛盾,消解矛盾 的唯一途径是按男系计算世系,即废除母权制,确立 父权制;对偶婚制后期,随生产的发展,个体家庭已 可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
工具和产品逐渐变为私有,促成私 有制和奴隶制的出现,男子在家庭中跃 居主要地位,这都促成父家长制家庭的 出现,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已孕育于对 偶婚制的后期。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为同 宗高祖父母服丧)以上,以奸论。”
34
四、可纳媵妾
历代婚姻政策既推行父系家长制下的一夫一妻制, 又允许男子“一夫多妻”,因此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女 子的婚姻规范,对少数男子而言,实行的是以一夫一 妻为名义、以纳妾为表现的多偶制。
3
携手同游人间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诗经·邶风·击鼓》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4
古代婚姻观念
婚姻制度是随着原始经济的发展、人类互助的日益广泛以及 亲属关系的趋于明晰,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 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易传.序卦>
9
古代婚姻观念
《礼记·经解》:“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昏姻 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礼记·昏义》:“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 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 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 君臣有正。古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男不亲求,女不亲许” “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32
二、嫁娶有媒
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 而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三、同姓不婚
西周即推行同姓不婚政策,以保证宗法等级 关系和权力继承归属的明晰以及优生;唐代所 谓的“同姓”指同一高祖的后代,即同姓共宗; 明、清法律也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者 则予允许。
当时人群居野处,既无固定的配偶,两性交 往也无任何习俗和理性的约束,因此不可能 构成家族。男女无别,媾合无禁,两性关系 纯任自然。
“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 女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
17
一、原始群婚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 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 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繁育人口,以保证征人役夫的来源和增加赋 税。
多奉行鼓励婚配和生育的国策。
29
古代婚姻政策
《周礼·地官·司徒》: “以阴礼教亲,则民无怨” 郑玄注:“阴礼谓男女之礼,昏姻以时,则无旷 怨。”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唐太宗:“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 以礼聘娶。”
37
古代婚礼程序与离婚制度
一、婚姻六礼 据《仪礼·士昏礼》载,婚姻六礼包括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 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
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 广泛,而且曾远播到朝鲜、日本等国。
38
一、婚姻六礼
(一)纳采 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
备礼去女家求婚。
中国婚姻制度
1
名人谈婚姻
• “婚姻就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
• 走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
——钱钟书
• 但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能够 入土为安的爱情总比暴尸街头要好。”
2
• 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渴望爱情 → 不知死活
• 物色对象 → 活得不耐烦了 相亲 → 为自己的墓地看风水 结婚 →双双殉情 结婚宴客 → 超渡法会 公证结婚 → 由法院出具死亡证明 结婚纪念日 → 清明扫墓节 一般状况结婚 → 寿终正寝 闪电结婚 → 猝死 假结婚 → 装死 异国之恋 → 客死他乡
26
五、专偶婚
《礼记·郊特牲》:“男帅女,女从男。” 谚语:“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礼,始于谨夫”
恩格斯: “一夫一妻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 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 一妻制。”
27
古代婚姻政策
28
一、导民婚配
古代统治者为减少怨女旷夫,以保持社会安 定;
聘娶婚的婚礼程序,基本遵循古之六礼。尽 管岁月推移,但其中的某些基本因子依然根植 于民族文化之中。
46
十里红妆
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 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 这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 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夫 多 妻 写 照
35
四、可纳媵妾
秦以前,贵族男子盛行媵妾制。 媵制其实是上古姐妹共夫婚俗的依存。秦以 后,媵制消亡,但妾制盛行。
36
四、可纳媵妾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 国, 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 娣 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 ” 《明会典》:“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者,许娶一 妾。”
24
五、专偶婚
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婚姻。 专偶婚制的确立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偶婚家庭中,妻 子、财产及子女均为丈夫私有,妻子的职能主 要是生育子女,延续父权世系。
25
五、专偶婚
专偶婚制体现出男权至上的特点,丈夫具 有对家庭经济的支配权和对妻子的统治权。
专偶婚的婚姻关系一般牢固而持久,亲属 关系明晰而完整,从而形成以父系家长为线 索的宗亲网络。
《尔雅·释亲》:“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妇之父 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 兄弟。”
7
古代婚姻观念
三说已涉及婚姻的基本特点:婚姻是一种社 会关系,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婚 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 的组成部分。
8
古代婚姻观念
2.儒家经典对婚姻的认识: 婚礼是人伦之始; 婚礼是礼的根本; 社会婚姻状况关涉到社会治乱;
《女诫》 :“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专心纺织, 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
之礼耳。”
《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 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14
二、婚姻的意义
《礼记·坊记》:“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 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 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 犹有自献其身。”
15
古代婚姻的变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吸收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的家庭婚姻 变迁对应于人类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概括 其发展轨迹:“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 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 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 相适应的。”
16
一、原始群婚
这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 它出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
30
二、嫁娶有媒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 备条件,对“自媒”的禁绝,本质上是借 此保证父母之命的实施,以维护宗法社会 的秩序。
媒 婆
31
二、嫁娶有媒
《礼记·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不受 币,不交不亲。”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 妻如何?匪媒不得。” 朱熹:“媒,通二姓之言者也。”
12
二、婚姻的意义
《礼记·昏义》:“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 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孔子:“大昏,万世之嗣也。”
《白虎通义·王者不臣》:“妻者与己一体,恭承宗 庙,……上承先祖,下继万世。”
《唐律疏议·户婚》:“妻者,传家事,承祭祀。”
13
二、婚姻的意义
《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阶段的仪礼。
《仪礼·士昏礼》:“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 纳吉礼。”
(五)请期 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
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 告期,如纳征礼。”
(六)亲迎 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同牢、合卺、结发 40
哭嫁
佳期临近,待嫁的新娘 必须哭唱,哭唱父母养育 之恩,哭唱兄弟姐妹手足 之情,哭唱自己往昔生活 的历.“不哭不发,越哭 越发”。不哭,就会受 到人们的非议。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二)问名 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
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 入,授,如初礼。”
(三)纳吉 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
的仪礼。
《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39
一、婚姻六礼
(四)纳征 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
19
二、血缘婚
在血缘家族内部,开始产 生婚姻禁例,即排斥亲 (父母)子(子女)通婚, 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 发生两性关系。
20
三、伙婚
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那路 亚家庭。
两性关系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禁例,既不准 亲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
伙婚制的特点是,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 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 女之间互为“亲密的伙伴”。
41
迎亲
迎 亲 场 景 一
42
迎亲
迎 亲 场 景 二
43
拜堂
新娘到了新郎 家,双双举行拜堂 仪式。先拜天地, 复拜祖宗和男方父 母尊长,尔后夫妻 交拜。如图正在拜 祖宗。
44
合卺
进入洞房后, 新娘新郎交杯饮酒, 寓意婚后生活和睦 一体,相亲相爱。
45
一、婚姻六礼
六礼实为婚仪的三个阶段,即相亲(纳采、 问名)、定亲(纳吉、纳征)、成亲(请期、 亲迎)。
47
十里红妆
1 朱漆泥金雕花三屏风式镜台 68、宽47、深17厘米。台面呈
扇面形,有三小抽屉。台上立三泥金镂雕花卉、仙鹤纹屏风,夔龙纹坐角牙 子。龙纹搭脑,中屏两搭脑间饰宝珠纹。台面和屏风内框髹黑漆。此款镜 台很少见,造型与明黄花梨五屏风镜台非常类似,但装饰风格更显华贵。
夫妻称谓:《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
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礼记·经解》“婿 曰婚,妻曰姻。”
指嫁娶仪式:《诗经·郑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
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 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亲家:《说文解字》:“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妻是正房,古代叫做夫人,地位高。 • 妾是偏房,叫做如夫人,地位自然低 。
5
古代婚姻观念
《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夫 礼始于冠,本于婚”。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 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6
古代婚姻观念
一、婚姻的概念 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
21
三、伙婚
伙婚制的意义: 以自然选择取代血亲婚配,人口的数量
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促成氏族制度的萌芽。
22
四、对偶婚
对偶婚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 时间内形成的不牢固的夫妻关系。
较之于群婚,它是个体婚;较之于专偶婚, 它是不稳定的夫妻关系。
对偶婚是群婚到专偶婚的过渡。
对偶婚双方不以感情为基础。
《新唐书·后妃传上》:“礼本于夫妇,……治乱因之, 兴旺系焉。”
10
古代婚姻观念
古代婚姻礼仪基于儒家的婚姻观念而逐渐形 成。 儒家以婚姻为起点,推衍出父子、君臣一类 的等级关系,由此,婚姻关系成为构成尊卑 上下等级关系的基础。
11
二、婚姻的意义
1.古代宗法社会对婚姻的目的的认识: • 传宗接代; • 祭祀祖先; • 增加劳力; • 防男女淫乱。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 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 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 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 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 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18
古代群婚
古 代 群 婚
23
四、对偶婚
对偶婚的意义,除亲生母亲外,已有可能确定亲生 父亲;男子在生产劳动和家庭经济中渐占主导地位, 其地位的实际提升与母权制发生尖锐矛盾,消解矛盾 的唯一途径是按男系计算世系,即废除母权制,确立 父权制;对偶婚制后期,随生产的发展,个体家庭已 可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
工具和产品逐渐变为私有,促成私 有制和奴隶制的出现,男子在家庭中跃 居主要地位,这都促成父家长制家庭的 出现,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已孕育于对 偶婚制的后期。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为同 宗高祖父母服丧)以上,以奸论。”
34
四、可纳媵妾
历代婚姻政策既推行父系家长制下的一夫一妻制, 又允许男子“一夫多妻”,因此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女 子的婚姻规范,对少数男子而言,实行的是以一夫一 妻为名义、以纳妾为表现的多偶制。
3
携手同游人间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诗经·邶风·击鼓》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4
古代婚姻观念
婚姻制度是随着原始经济的发展、人类互助的日益广泛以及 亲属关系的趋于明晰,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 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易传.序卦>
9
古代婚姻观念
《礼记·经解》:“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昏姻 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礼记·昏义》:“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 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 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 君臣有正。古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男不亲求,女不亲许” “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32
二、嫁娶有媒
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 而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三、同姓不婚
西周即推行同姓不婚政策,以保证宗法等级 关系和权力继承归属的明晰以及优生;唐代所 谓的“同姓”指同一高祖的后代,即同姓共宗; 明、清法律也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者 则予允许。
当时人群居野处,既无固定的配偶,两性交 往也无任何习俗和理性的约束,因此不可能 构成家族。男女无别,媾合无禁,两性关系 纯任自然。
“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 女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
17
一、原始群婚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 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 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繁育人口,以保证征人役夫的来源和增加赋 税。
多奉行鼓励婚配和生育的国策。
29
古代婚姻政策
《周礼·地官·司徒》: “以阴礼教亲,则民无怨” 郑玄注:“阴礼谓男女之礼,昏姻以时,则无旷 怨。”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唐太宗:“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 以礼聘娶。”
37
古代婚礼程序与离婚制度
一、婚姻六礼 据《仪礼·士昏礼》载,婚姻六礼包括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 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
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 广泛,而且曾远播到朝鲜、日本等国。
38
一、婚姻六礼
(一)纳采 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
备礼去女家求婚。
中国婚姻制度
1
名人谈婚姻
• “婚姻就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
• 走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
——钱钟书
• 但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能够 入土为安的爱情总比暴尸街头要好。”
2
• 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渴望爱情 → 不知死活
• 物色对象 → 活得不耐烦了 相亲 → 为自己的墓地看风水 结婚 →双双殉情 结婚宴客 → 超渡法会 公证结婚 → 由法院出具死亡证明 结婚纪念日 → 清明扫墓节 一般状况结婚 → 寿终正寝 闪电结婚 → 猝死 假结婚 → 装死 异国之恋 → 客死他乡
26
五、专偶婚
《礼记·郊特牲》:“男帅女,女从男。” 谚语:“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礼,始于谨夫”
恩格斯: “一夫一妻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 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 一妻制。”
27
古代婚姻政策
28
一、导民婚配
古代统治者为减少怨女旷夫,以保持社会安 定;
聘娶婚的婚礼程序,基本遵循古之六礼。尽 管岁月推移,但其中的某些基本因子依然根植 于民族文化之中。
46
十里红妆
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 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 这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 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夫 多 妻 写 照
35
四、可纳媵妾
秦以前,贵族男子盛行媵妾制。 媵制其实是上古姐妹共夫婚俗的依存。秦以 后,媵制消亡,但妾制盛行。
36
四、可纳媵妾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 国, 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 娣 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 ” 《明会典》:“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者,许娶一 妾。”
24
五、专偶婚
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婚姻。 专偶婚制的确立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偶婚家庭中,妻 子、财产及子女均为丈夫私有,妻子的职能主 要是生育子女,延续父权世系。
25
五、专偶婚
专偶婚制体现出男权至上的特点,丈夫具 有对家庭经济的支配权和对妻子的统治权。
专偶婚的婚姻关系一般牢固而持久,亲属 关系明晰而完整,从而形成以父系家长为线 索的宗亲网络。
《尔雅·释亲》:“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妇之父 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 兄弟。”
7
古代婚姻观念
三说已涉及婚姻的基本特点:婚姻是一种社 会关系,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婚 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 的组成部分。
8
古代婚姻观念
2.儒家经典对婚姻的认识: 婚礼是人伦之始; 婚礼是礼的根本; 社会婚姻状况关涉到社会治乱;
《女诫》 :“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专心纺织, 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
之礼耳。”
《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 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14
二、婚姻的意义
《礼记·坊记》:“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 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 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 犹有自献其身。”
15
古代婚姻的变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吸收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的家庭婚姻 变迁对应于人类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概括 其发展轨迹:“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 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 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 相适应的。”
16
一、原始群婚
这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 它出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
30
二、嫁娶有媒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 备条件,对“自媒”的禁绝,本质上是借 此保证父母之命的实施,以维护宗法社会 的秩序。
媒 婆
31
二、嫁娶有媒
《礼记·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不受 币,不交不亲。”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 妻如何?匪媒不得。” 朱熹:“媒,通二姓之言者也。”
12
二、婚姻的意义
《礼记·昏义》:“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 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孔子:“大昏,万世之嗣也。”
《白虎通义·王者不臣》:“妻者与己一体,恭承宗 庙,……上承先祖,下继万世。”
《唐律疏议·户婚》:“妻者,传家事,承祭祀。”
13
二、婚姻的意义
《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阶段的仪礼。
《仪礼·士昏礼》:“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 纳吉礼。”
(五)请期 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
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 告期,如纳征礼。”
(六)亲迎 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同牢、合卺、结发 40
哭嫁
佳期临近,待嫁的新娘 必须哭唱,哭唱父母养育 之恩,哭唱兄弟姐妹手足 之情,哭唱自己往昔生活 的历.“不哭不发,越哭 越发”。不哭,就会受 到人们的非议。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二)问名 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
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 入,授,如初礼。”
(三)纳吉 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
的仪礼。
《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39
一、婚姻六礼
(四)纳征 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
19
二、血缘婚
在血缘家族内部,开始产 生婚姻禁例,即排斥亲 (父母)子(子女)通婚, 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 发生两性关系。
20
三、伙婚
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那路 亚家庭。
两性关系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禁例,既不准 亲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
伙婚制的特点是,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 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 女之间互为“亲密的伙伴”。
41
迎亲
迎 亲 场 景 一
42
迎亲
迎 亲 场 景 二
43
拜堂
新娘到了新郎 家,双双举行拜堂 仪式。先拜天地, 复拜祖宗和男方父 母尊长,尔后夫妻 交拜。如图正在拜 祖宗。
44
合卺
进入洞房后, 新娘新郎交杯饮酒, 寓意婚后生活和睦 一体,相亲相爱。
45
一、婚姻六礼
六礼实为婚仪的三个阶段,即相亲(纳采、 问名)、定亲(纳吉、纳征)、成亲(请期、 亲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