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教 版 生 物 七 年 级 上 学 期
期 末 测 试 卷
一、选择题
1.“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该诗句描写的生命现象是
A. 生物的生长发育
B.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 生物对刺激的反应
D.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2. 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是( )
A. 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
B. 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C. 大树底下好阴凉
D. 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 3.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4. 李明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看到了一个清晰的物像,但换成高倍物镜后,物像不见了.请你帮他分析最可能的原因( )
A. 没有调节反光镜
B. 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C. 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 没有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5.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木质桌凳有较强的支持作用与细胞的细胞壁有关
B. 切西瓜流出汁液是细胞质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细胞核有关
D.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与叶绿体有关
6.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藻类植物对水的依赖最强,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
B. 苔藓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潮湿陆地上
C. 蕨类植物具有输导组织,植株可以长得高大
D. 被子植物一般能开花结果,在陆地分布最广
7.某校兴趣小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小麦种子
实验条件实验结果
装置
数
①50粒潮湿4℃0粒萌发
②50粒干燥25℃0粒萌发
③50粒完全浸没在水中25℃0粒萌发
④50粒潮湿25℃48粒萌发
A. ①与④对照,说明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B. ②与④对照,说明水分是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C. ③中种子都未萌发,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
D. ④中2粒种子未萌发,可能是种子不具备萌发的自身条件8.如图是被子植物的生命历程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松的球果不是果实B. 果皮和种子分别是由子房壁和胚珠发育成C. 植物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D. 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9.绿色开花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B. 叶绿素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C. 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
10.下列做法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不利的是()
A.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B. 倡导“使用一次性木筷”和“互赠贺卡”
C.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D. 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填空题
11.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它们自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图一中的A、B、C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二表示一段时间内小麦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三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实验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___________运送到叶肉细胞,绝大部分通过图一中的[______]过程(填字母)散失到大气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了图一中[______]过程(填字母)的效率.
(3)当图二中光照强度在N点之后,小麦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呼吸作用强度.(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4)请将图三中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用序号和箭头表示,设置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该实验的结论有两个,试写出其中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C过程表示呼吸作用,试写出其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该诗句描写的生命现象是
A. 生物的生长发育
B.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 生物对刺激的反应
D.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诗句中的主要意思是“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说明的是葵花向光性,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光的刺激作出反应,故C正确.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可见,该诗句并没有体现到.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
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 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是()A. 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 B. 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C. 大树底下好阴凉 D. 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ABD、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是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C、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故“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要求学生能分辨清楚并能灵活应用.
3.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详解】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4. 李明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看到了一个清晰的物像,但换成高倍物镜后,物像不见了.请你帮他分析最可能的原因()
A. 没有调节反光镜
B. 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C. 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 没有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为方便在高倍镜下找到物象,使用高倍镜前,必须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把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转至高倍镜后,由于物镜与玻片间距离很小,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凹面反光镜有聚光作用,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因此使用它们都能将视野调亮,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解答即可.
【详解】
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细胞的数目变少,要观察的细胞可能不在视野的中央,这时要想找到细胞,并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需要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所以李明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换高倍镜后,口腔上皮细胞不见了.最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
5.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木质桌凳有较强的支持作用与细胞的细胞壁有关
B. 切西瓜流出的汁液是细胞质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细胞核有关
D.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与叶绿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线粒体,有的还有叶绿体,不同的结构功能不同,解答即可.
【详解】A.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木质桌凳有较强的支持作用与细胞的细胞壁有关,A正确.
B.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切西瓜流出汁液是细胞液,B错误.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细胞核有关,C正确.
D.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与叶绿体有关,D正确.
【点睛】了解细胞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给功能是解答的关键.
6.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藻类植物对水的依赖最强,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
B. 苔藓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潮湿陆地上
C. 蕨类植物具有输导组织,植株可以长得高大
D. 被子植物一般能开花结果,在陆地分布最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能够产生孢子;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够产生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
【详解】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全身的每个细胞都能吸收水分,A正确.
B.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B错误.
C.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植株可以长得高大,C正确.
D.被子植物一般都能开花结果,果皮能保护里面的种子成熟,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种类最多,分布最广,D正确.
【点睛】只要熟练掌握了各类群植物的主要特征,即可正确解答.
7.某校兴趣小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 ①与④对照,说明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条件
B. ②与④对照,说明水分是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C. ③中种子都未萌发,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
D. ④中2粒种子未萌发,可能是种子不具备萌发的自身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
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①与④比较,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说明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A正确.
B、②与④比较,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因此说明水分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B正确.
C、③中种子都未萌发,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的空气而不一定是各种条件,C错误.
D、④中2粒种子未萌发,可能是种子的胚不是完整的、胚不是活的、种子在休眠期等自身条件不具备,D
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8.如图是被子植物的生命历程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松的球果不是果实
B. 果皮和种子分别是由子房壁和胚珠发育成的
C. 植物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
D. 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实是由绿色开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
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
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极核和卵核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
【详解】A.松树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可见球果不是果实,A正确.
B.据分析可见:花完成传粉和受精后,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B正确.
C.叶芽将来发育成植物体的枝条,花芽发育成花,混合芽发育成叶和花,C错误.
D.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地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D正确.
【点睛】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9.绿色开花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
B. 叶绿素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C. 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详解】A.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A 正确.
B.叶绿体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内的叶绿素能吸收太阳能,使得叶呈现绿色,B错误. C.叶绿体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植物的具有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均可以、时时刻刻都进行,D错误.
【点睛】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只在有光的环境中才能进行,注意区别.
10.下列做法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不利的是()
A.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B. 倡导“使用一次性木筷”和“互赠贺卡”
C.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D. 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氧平衡.
【详解】A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A 不符合题意.
B .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纸张等,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倡导“使用一次性木筷”和“互赠贺卡”不利于维持碳氧平衡,B 符合题意.
C .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大力开展植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C 不符合题意.
D .从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已经出现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所以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要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D 不符合题意.
【点睛】此题考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填空题
11.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它们自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图一中的A 、B 、C 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二表示一段时间内小麦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三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实验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___________运送到叶肉细胞,绝大部分通过图一中的[______]过程(填字母)散失到大气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了图一中[______]过程(填字母)的效率.
(3)当图二中光照强度在N点之后,小麦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呼吸作用强度.(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4)请将图三中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用序号和箭头表示,设置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该实验的结论有两个,试写出其中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C过程表示呼吸作用,试写出其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导管(2). B (3). 水循环(4). A (5). 大于(6). ②→①→④→③(7). 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8). 光照(9).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或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10).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析】
【分析】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5)图一中,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表示光合作用;B释放水蒸气,表示蒸腾作用;C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表示呼吸作用;图二中,M光照强度是0,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是负值;N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N点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多.图三中,①遮光并光照、②暗处理、③显影观察、④酒精脱色. 【详解】(1)植物通过根所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叶内的,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C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图一中,A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间作套种和合理密植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光能,达到提高光合效率的目的.
(3)当图二中光照强度在N点之后,小麦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比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②暗处理、①遮光并光照、摘下叶片、④酒精脱色、漂洗加碘、①显影观察,因此图三中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是:②→①→④→③.设置步骤②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该实验以光为变量设置对照,遮光并光照后叶片被黑纸片遮盖的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后变蓝色.所以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
(5)C过程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表示呼吸作用.其反应式为:
.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特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