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部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部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登鹳雀楼①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③。

欲穷千里目④,更上一层楼⑤。

注解:
①鹳(gu agrave;n)雀楼:唐代河中府城西南一座城楼,高三层,为当时登临圣地。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白日:太阳,夕阳,傍晚的太阳。

依:依傍,紧靠着。

尽:尽头,这里有缓缓落下的意思。

③入海流:流入大海向东奔流。

④欲:想,要。

穷:穷尽,用尽,极尽。

⑦千里目:(使眼睛看到)千里之外的目标。

⑤更:更加,更要。

译文:
夕阳依傍着远山渐渐隐去(慢慢下山去),黄河向东流入大海滔滔奔流。

如果要想看尽(看到)千里远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高楼)。

这首诗写诗人登高望远的雄浑开阔的感受和登临的豪兴。

他为了看得更远,因而上得更高。

后两句既是写实,同时又寓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格律分析:
押韵:二四句押韵:第一句末字流li uacute;,第四句末字楼l oacute;u,双韵母押韵,有相同的韵母u。

广州话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一二句对仗,词对词:“白”对“黄”,形容词对形容词;“日”对“河”,名词对名词;“依”对“入”,动词对动词;“山”对“海”,名词对名词;“尽”对“流”,动词对动词。

三四句对仗:“欲”对“更”,副词对副词;“穷”对“上”,动词对动词;“千里”对“一层”,数量词对数量词;“目”对“楼”,名词对名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了一句名句(格言),用以鞭策人们,要想得到更加伟大的成就,就要再加努力、再加一把劲。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①,遥看瀑布挂前川②。

飞流直下三千尺③,疑是银河落九天④
注释: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因其形状似香炉,所以称之。

紫烟:香炉峰上的云雾在红日照射下像紫烟一样。

②遥
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挂前川:指瀑布从峰顶留下,像挂在山川之间。

③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④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极言天高。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一作“半天”。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直译: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niǎo)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在山前。

瀑布飞流直下足有三千尺那么长,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上垂落下来。

译文:
香炉峰上的云雾在红日照射下像紫烟一样;远远望去,一道大瀑布悬空挂在山崖间。

瀑布飞流直下,足有三千尺那么高;怀疑是九天之上的银河水落下来的。

格律分析:
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末字是:烟yān,川chuān,天tiān,单双韵母押韵,都有相同的韵母an,所以是押韵。

对仗:第一联对仗:“日照香炉”对“遥看瀑布”,短语对短语;“生”对“挂”,动词对动词;“紫烟”对“前
川”,词组(定宾结构)对词组。

这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

赏析:这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

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解: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恐怕。

惊:惊吓。

直译:
高楼有一百尺那么高,在楼上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那楼上不敢高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格律分析:
押韵:第二四句押韵,辰ch eacute;n,人r eacute;n,都有相同的韵母en,而且在广州话中二字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两联都不对仗,五言绝句可以不押韵。

赏析:
《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敕勒歌① 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 igrave; l egrave;):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 oacute;ng l uacute;):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 agrave;n):同“现”,显露。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直译: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天空蔚蓝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创作背景: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

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

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
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1]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