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肃南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肃南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肄.业/酒肆.荟萃./精粹.着.实/着.魔
B.馈.赠/匮.乏希冀./羽翼.刹.那/刹.车
C.缔.造/谛.听箴.言/缄.默伺.候/窥伺.
D.联袂./抉.择沙砾./闪烁.开拓./拓.片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荧屏路由器沆瀣一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飓风发帖子革故鼎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C.记要听证会耳提面命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D.甘霖咏叹调退避三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

通过普查统计,到2020年,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可控制在14.5亿左右。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3周年纪念活动从12月12日晚就陆续展开,主要包括和平烛光祭、和平集会、和平法会以及“为和平而歌”晚会等活动。

C.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崛起?究竟是富强的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一片欢呼声中,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

D.2011年春节刚过,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中东各国局势急剧动荡,埃及、利比亚、也门……等乱象迭起,更是令本已步履维艰的石油期货市场雪上加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
....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
....,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
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针对敌情,制定出了决定集中晋察冀军区的优势兵力,首先歼灭华北地区日军的方案。

B.公共传播不应该过分宣扬求名、逐利、炫富、攀比的思想,这是对社会公平机制和朴素平实风尚的极大冲击。

C.植物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们还可以分化为其他类型的植物细胞,最终产生出新的植物器官。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吴门昆曲六百年
韩晗
昆曲和京剧有着很大的区别,昆曲吐字缓慢,亦说亦唱,乍一听是音乐,再一听,是戏剧。

袁宏道的《虎丘》里面讲的就是昆曲。

它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市民意识与启蒙思想兴起的明代,在富庶的苏州兴起的一种民间戏曲表现形式。

当然,它不是横空出世的剧种,它的出现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有些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盛世出现的音乐戏曲,会这样哀怨婉约?
其实,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

虽然如此,但它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如果说大众,那为何从古到今的昆曲都没有摆脱只有数百人精通热衷的局面?记得《虎丘》里面就有这样的描写,在“檀板丘集”“歌喉相斗”的时候,整个苏州城几乎“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哪种戏曲也没有这样的本事,能够以看热闹的形式,事先云集一大堆的观众,最后终于以看门道的要求,让这些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这是昆曲一直雅化的结果,在本质上这样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昆曲是从来不拒绝走向大众的,自始至终,它都欢迎大众来参与。

这么多年来昆曲一直逃不开雅化的趋势,越来越雅,越来越精致。

它不会放下架子,去庸俗地取悦观众,但是观众们却以听昆曲为荣。

虽是这样曲高和寡,但是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来关注,来观赏。

看不懂不要紧,看得不大懂也不要紧,艺术的目的是使人身心愉悦。

从南宋开始,中国的文化出现了以休闲、优雅与和谐为主旋律的小国文化,声音中少了金戈铁马剑拔弩张,多了些春江花月夜与水调歌头。

在这样的国情下,并非举国群情激昂,而是大家都最大可能地表达一种闲情雅致。

到了明代,昆曲这个新形成的艺术形式更是让这种情趣一发不可收拾。

檀板笛声,阵阵悠扬,带出了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

说到四方歌曲,就不得不谈昆曲的一路走过。

无论是当年唱遍全国的弋阳腔,还是后来名扬闽浙的余姚腔,哪怕后来最为繁盛的花部高腔、皮黄,也都不能将昆腔消灭掉。

恰恰相反,这些声腔不是被其他声腔兼并了,就是自己消亡了,唯独昆腔绵延至今,不合并,亦不消亡。

而且,无论是曾经还是当下,大体上都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宗吴门”,是一种模仿,模仿是出不来真正的艺术的。

福建地方戏剧的改革从昆曲中借鉴了许多元素,南昌的戏剧界也“毫不犹豫”地以昆曲为榜样,因为昆曲在当下的这种热,这种高贵奢华、优雅脱俗的气质,是其他戏剧所不能比拟的。

那吴门宗谁呢?即使是最高明的模仿,也不可能如水入大海不着痕迹。

弋阳腔最开始也是被模仿,被分裂,最后散播各地。

余姚腔模仿别人,最后迷失了自己,唯独昆山腔,貌似特立独行,但却能够坚韧不拔地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既不高傲,也不妥协,说白了,就是从不会为了别人改变自己。

这是一种艺术的生存法则,也是一种为人的态度。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昆曲”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昆曲是一种吐字缓慢、亦说亦唱、哀怨婉约的民间音乐戏剧。

B.昆曲起源于市民意识与启蒙思想兴起的明代。

C.昆曲是在最为富庶的苏州兴起的一种民间戏曲表现形式。

D.昆曲的兴起是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为前提的。

7.下列对“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在文中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弋阳腔、余姚腔和花部高腔、皮黄,都不能将昆腔消灭掉。

B.昆曲坚韧不拔地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既不高傲,也不妥协。

C.苏州的昆曲高贵优雅的气质使它成为各地戏剧学习借鉴的榜样。

D.昆曲一路走过,吸收了弋阳腔、余姚腔等四方歌曲,却不为别人改变自己。

8.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昆曲是一种最大可能地表达闲情雅致的悠闲文化现象。

B .袁宏道《虎丘》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昆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C .昆曲从古到今越来越雅,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大众化。

D .南宋出现的小国文化使昆曲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

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

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

初为郡功曹。

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

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
欲害永。

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

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谏每戒永曰:“君长幾事不密,祸倚人门。

”永感其言。

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
收永弟升。

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

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
谒之。

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①,乃.
止。

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

更始②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

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

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

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
行在所。

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

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

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

”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
之。

”即拜永谏议大夫。

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

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

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

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

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

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

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
直不避强御。

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

”其见惮如此。

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

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

”遂下拜,哭尽哀而.
去。

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

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

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

”帝意乃释。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九》,有删改)
注 ①当匈:束在马胸前的皮带。

②更始:汉更始帝刘玄。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
欲害永 规:计划,打算
B .持节征永诣.
行在所 诣:接受旨意
C .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
之 譬:劝说
D .恢亦抗.
直不避强御 抗:不顺从,引申为刚正不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莽以.宣不附己故为之文以.志
B.⎩⎪⎨⎪⎧ 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乃.止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C.⎩⎪⎨⎪⎧ 路平遂.收永弟升王许之,遂.
与秦王会渑池 D.⎩⎪⎨⎪⎧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鲍永“仁”与“忠”的一组是( )
A.⎩⎪⎨⎪⎧
①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②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B.⎩⎪⎨⎪⎧
①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②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 C.⎩⎪⎨⎪⎧ ①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②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
罢之
D.⎩⎪⎨⎪⎧ ①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②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
避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莽杀了鲍永的父亲鲍宣并欲斩草除根。

太守苟谏是个正直的官员,他非常同情鲍永家的遭遇,为保护鲍永,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为吏。

B .鲍永素有大志,经常向苟谏陈说兴复汉室歼灭篡权叛逆王莽的计策,而苟谏经常告诫他要当心由此招来灭门之祸。

C .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派谏议大夫储大伯持符节召见鲍永。

鲍永怀疑有诈,关押了储大伯。

后来他释放了储大伯,但也以遣散部队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不满。

D .鲍永严于执法,不避权贵,使朝廷风纪肃然,王公大臣莫不小心谨慎。

后来的鲍恢也与他一样“抗直不避强御”,连光武帝刘秀也赞赏他们。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始闻秋风[注]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

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

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著,至老不衰。

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1)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三国周郎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4)留恋处,兰舟催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

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

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

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

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抢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

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

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

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

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

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

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

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

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
间小屋里。

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

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

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

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

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

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

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

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

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

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

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

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

后来,他终于安静了。

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

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如从前了。

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

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

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

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②⑥⑦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0.下面是著名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一段形象表述。

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寓言”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0字。

(4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寓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写下面这个句子。

(你可以把句中的“古园”换成别的地方或别的事物来写,表达的情趣可
以是“寂静”也可以是别的什么。

)(4分)
古园寂静,你甚至能感到神明在傲慢地看着你,以风的穿流,以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以天高地远和时间的均匀与漫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句子顺序已被打乱,请按照正确的语序重新排列。

(只填写序号)(4分)
①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

②就要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

③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④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

⑤要使环境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梯子,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根据你的感悟,自主确定角度,确定题目,确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D[省略号和“等”不能并用。

]
4.D[D项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于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A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B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C项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
5.C[A项结构混乱,“制定出……的方案”与“决定……”杂糅,应去掉其中的一个。

B项表意不明,“这”指代不明,有歧义,应改为“这种思想”。

D项语序不当,“最大的”应在“以来的”后面。

] 6.A[A项理解不正确。

“哀怨婉约”不是昆曲的本质属性,只是一些人的主观感受。

]
7.C[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对“宗”字的理解。

“宗”从全文内容看,应是“学习”“借鉴”之意。

]
8.A[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项“走向大众化的趋势”理解有误;C项“越来越大众化”与文章第4段“越来越雅,越来越精致”矛盾;D项“南宋出现的小国文化”与明代出现的“檀板笛声,阵阵悠扬,带出了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生硬拼接,强为因果。

]
9.B[诣:到。

]
10.C[A项“以”,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连词,来。

B项“乃”,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竟然。

C项“遂”,均为“于是,就”。

D项“而”,前者为连词,表顺承;后者为连词,表假设。

] 11.D[A项①不能体现其仁,B项②不能体现其忠,C项①不能体现其仁。

]
12.C[鲍永遣散部队是不想“以其众幸富贵”,并非表示对光武帝的不满。

]
13.(1)鲍永虽身为将帅,然而他乘的车辆所穿的衣服陈旧而俭朴,凭这一特点,而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注意“虽”“敝素”的解释和“为……所……”的句式)
(2)我曾亲身面向北而侍奉他,哪里有经过他的陵墓却不拜祭的道理!(注意“事”“宁”的用法和句式)
参考译文
鲍永字君长,是上党屯留人。

他的父亲鲍宣,在哀帝时候担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

鲍永年少时就有志向与节操,学习欧阳生的《尚书》。

起初担任郡功曹。

王莽因为鲍宣不阿附自己,就想灭掉他的子孙。

都尉路平揣摩迎合王莽的心意,打算要杀害鲍永。

太守苟谏保护鲍永,把他召来担任自己手下的官吏,经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府中。

鲍永于是就屡次向苟谏陈说兴复汉室,除去篡权叛逆的策略。

苟谏常劝诫鲍永说:“你谋划机密事却做得不够隐秘,当心祸患累及家人。

”鲍永为他的话所打动。

等到苟谏死去,鲍永亲自护送他的遗体回到扶风,路平就趁这个机会关押了鲍永的弟弟鲍升。

太守赵兴到任,听说这事叹息说:“我接受汉朝廷的册封,却不能成就名节,现在鲍宣为名节而死了,我怎么能害他的儿子啊!”于是就命令县令释放鲍升,又恢复了鲍永的功曹一职。

当时,有假冒宫中侍中身份的人住在传舍中,赵兴想要去拜谒。

鲍永怀疑其中有诈,劝说赵兴,赵兴不听从仍执意出府,当他驾车前往时,鲍永拔出佩刀割断了马胸前的皮带,赵兴才没有去成。

几天后,王莽的诏书果然下达,要求追捕假冒身份的人,鲍永因此而知名。

更始帝(刘玄)二年,鲍永被朝廷征召,连续两次升迁担任尚书仆射,并履行大将军职务。

他到了河东,攻打青犊,大破敌军,朝廷封他为中阳侯。

鲍永虽身为将帅,然而他乘的车辆所穿的衣服陈旧而俭朴,凭这一特点,而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这时赤眉军杀害了更始帝,京城附近的道路被阻断。

光武帝(刘秀)即位,派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拿着符节征召鲍永到光武所在的地方去。

鲍永有所怀疑而没有听从,并扣押了储大伯,派遣使者骑快马赶到长安去打探情况。

这才知道更始帝已死,鲍永就为更始发丧,释放了储大伯等人,封存好上将军列侯的印绶,全都遣散了士兵,只用幅巾束发(幅巾谓不着冠,只用幅巾束首)和诸将以及自己的心腹百余人到河内去。

光武帝见到鲍永,问他:“你的士兵在哪里?”鲍永离开坐席叩头说:“臣侍奉更始帝,却不能保全他,我确实为率领他的士兵来求得富贵而惭愧,所以全都解散了他们。

”当时汉军攻打怀而未能攻下,光武帝对鲍永说:“我攻打怀三天都没能攻下,关东的人都敬畏佩服你,你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