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_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作探讨_以⼴州市⼩洲村为例
规划设计
DESIGN
[摘 要]通过对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的明晰,提出保护规划编制的重点是“控制线”的划定。

在规划内容上,建筑保护图则与环境要素保护图则是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规划实施上,只有将保护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保护规划的重要作⽤。

[关键词]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规划管理;⼴州市
[⽂章编号]1006-0022(2008)12-0071-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献标识码]B
Exploration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s: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in Guangzhou/Sun Xiang
[Abstract]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key to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is to define the “Control Line”. In terms of planning contents,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plan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onservation plan constitut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onservation pla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s. In terms of planning realization, the conservation plans can only work most efficiently when the planning is properly combined with the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district, Conservation plann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Guangzhou city
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作探讨
—以⼴州市⼩洲村为例
□ 孙 翔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批24个历史⽂化名城,标志着历史⽂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创⽴,历史⽂化遗产的保护⼯作也随之得到了重视。

我国的历史⽂化遗产保护⼯作分为三个层次:⽂物保护单位、历史⽂化保护区、历史⽂化名城。

其中,历史⽂化保护区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化遗产,也是历史⽂化名城风貌最直接的体现,其保护规划作为中观层⾯的规划,与规划管理结合得最为紧密。

1保护规划相关概念的明晰
⼀直以来,我国各城市在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提出的规划概念众多,如历史⽂化风貌区、绝对保护区、核⼼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等。

这些概念被运⽤于不同的保护规划,其控制效⼒不强,且多样化的提法也给规划管理操作带来了不便。

2000年12⽉,⼴州市⼈民政府公布了⼴州市
第⼀批16⽚历史⽂化保护区、21⽚内部控制历史⽂化保护区,共计37⽚历史⽂化保护区。

随即,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作陆续开展,受限于当时对保护规划编制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设计单位编制的保护规划所提出的规划概念各不相同。

2004年,⼴州市尚未编制规划的10⽚历史⽂化保护区①保护规划同时开展,笔者认识到必须在编制⼯作开始之前,以国家规范为依据,统⼀和明确保护规划的相关概念。

1.1历史⽂化保护区与历史⽂化街区
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国家第⼆批历史⽂化名城的同时规定了要保护成⽚历史性地区,把代表城市⼀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民族特⾊的街区、建筑群、⼩镇、村落等定义为“历史⽂化保护区”。

成为历史⽂化保护区的条件是:具有真实的历史遗存、完整的历史风貌、⾜够的⾯积,视野所及
[基⾦项⽬]国家⾃然科学基⾦重点资助项⽬《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空间规划技术⽅法》(50238010)
不符实,统⼀采⽤“历史⽂化街区”的提法有不妥之处,⽽沿⽤1986年“历史⽂化保护区”的提法将更能涵盖其保护的内涵。

当前,历史⽂化名城保护对象已不仅
仅局限于历史旧城区内的历史街区,其外围散落的具有地⽅特⾊的村镇同样成为体现历史⽂化名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笔者将⼴州市历史⽂化保护区分为四种类型:⼀是以⾃然风貌为主要保护要素的历史⽂化保护区(如番禺区莲花⼭等);⼆是以古村落为主要保护要素的历史⽂化保护区(如海珠区⼩洲村,番禺区⼤岭村、鳌⼭古庙,花都区⾼溪村、头村等);三是以近代低层花园式住宅区为主要保护要素的历史⽂化街区(如华侨新村、新河浦、农林上路等);四是以具有传统特⾊的城市历史街道为主要保护要素的历史⽂化街区(如⼈民南路、光复南路等)。

可以说,历史⽂化街区仅仅是历史⽂化保护区中的⼀种重要的保护区类型。

上述四类保护区在规划编制内容上所关注的保护要素、研究侧重点等⽅⾯各不相同。

1.2紫线、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部2003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条规定: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化名城内的历史⽂化街区和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公布的历史⽂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
线,以及历史⽂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即城市紫线是指历史⽂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办法》第六条(⼀)规定:“历史⽂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完整性⽽必
须进⾏建设控制的地区”(以下简称建设控制地区)。

即历史⽂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包括核⼼地段和建设控制地区。

《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3.2.1条规定:“历史⽂化街区应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
界限,也可根据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第4.2.2条规定:“历史⽂化街区的外围应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

”即建
设控制地带为历史⽂化街区外围的控制线。

《规范》条⽂说明:“历史⽂化街区的外围应划定⼀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这是为了确保历史⽂化街区风貌完整所划定的。

建设控制地带事实上是保护区和⾮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地是可以进⾏再开发的。

为了避免在保护区边界两侧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甚⾄相互冲突的景象,有必要对保护区周围的建设活动进⾏特别的控制管理,历史⽂化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可以是建成区,也可以是农⽥、⾃然⽔体和⼭体。

”该条⽂进⼀步强调了建设控制地带位于历史⽂化街区的外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五点结论:①《办法》对历史⽂化街区保护从规划编制、规划管理、操作实施、监督检查等⽅⾯都提出了刚性的控制要求;②城市紫线关注的是历史⽂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③在规划编制上,历史⽂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内应包含核⼼地段和必须进⾏建设控制的地区,但《办法》并未要求明确划定,也未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④建设控制地带应在历史⽂化街区外围划定,它是保护区与⾮保护区的过渡区域,建设控制地带不属于紫线;⑤从《办法》和《规范》的表述来看,保护范围内的核⼼地段和必须进⾏建设控制的地区并未要求划定,且两者的控制要求没有明确界定。

如图1所⽰,城市紫线范围即为历史⽂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在其内部应包含核⼼地段和建设控制地区,⽽在保护范围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必要时还可进⼀步划定环境协调区。

通过协调《办法》和《规范》的相关规定,历史⽂化保护区(历史街区)的保护层次应包括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即对于历史⽂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对应城市紫线范围(图2)。

2对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
⼯作的探讨
(1)保护规划重在“控制线”的划定,
能形成完整的历史氛围。

“具有⼀定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也成为核定历史⽂化名城的标准之⼀。

2002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规定:“保存⽂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历史价值或者⾰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第⼗四条)。

”该条⽂明确将“历史⽂化街区”与“历史⽂化村镇”并称。

2005年颁布的《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条⽂说明中规定:“历史⽂化保护区与历史⽂化街区的内涵基本相同,以后的保护规划中都采⽤历史⽂化街区的概念。

”该条⽂将“历史⽂化街区”与“历史⽂化保护区”的概念进⾏了统⼀。

但笔者认为,对以⾃然风貌和城郊村落为主要特点的历史⽂化保护区冠以“历史⽂化街区”的概念不能恰当反映其特点,名图1 历史⽂化保护区保护层次划分⽰意图
图2 ⼴州市⼩洲村历史⽂化保护区保护层次划分图
从规划管理⾓度来看,“控详规+修详规”是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理想模式。

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的⾸要任务是在深⼊研究保护区现实物质要素的基础上具体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这两条控制线是规划管理⼈员在⽇常管理⼯作中应该严格遵循的控制线,也是历史⽂化保护区得以有效保护的最基本的“底线”,是确保保护区风貌完整的前提。

因此,实际上建设部2003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是赋予了保护范围控制线统⼀的且更加严格的强制性要求。

实际规划管理中仅有“控制线”是不够的,对于保护区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筑⾼度控制、空间环境整治、⼩品设施的布置及各项市政⼯程设施规划等部分内容⼀般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例如,通过现状调查,对保护区内每幢建筑物的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等因素综合判定的基础上,逐⼀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将能更有效地指导规划管理⼯作。

从管理⾓度来看,“控详规+修详规”将是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理想模式。

⽽对于更加微观层⾯的内容,如空间环境整治和建筑整治②等则属于历史⽂化保护区整治规划的内容,即相当于保护规划的实施操作层⾯,在明确建设主体后,可以单独编制。

(2)建筑保护图则与环境要素保护图则是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建筑保护图则⽬前在各城市保护区规
划的编制⼯作中都得以⼴泛的实践,但在历
史⽂化保护区中,尤其是在以城郊古村落和
⾃然风貌为主要保护要素的历史⽂化保护
区内,历史建筑只是其中的⼀个保护要素,
⽽古村落中丰富的构筑物(如牌坊、古塔、
园林、古桥、古井、古树等)及村落格局反
⽽是保护区中最为重要的保护要素。

以⼴州
市⼩洲村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
为例,⼩洲村开村于元代,由于年代久远,
保护区内⼤部分的建筑物已经残破,且破旧
的民宅并没有太多的保护价值,但⼩洲村内
纵横交错的⽔道、青⽯板铺成的⼩巷、完整
的古村落格局甚⾄是闲散的村民⽣活⽓息
都是⼩洲村内值得珍视的遗产,被誉为“⼴
州最后的⼩桥流⽔”。

因此,⼩洲村的保护
规划在建筑保护图则编制的基础上,还应重
点编制环境要素保护图则,⾸先从总体层⾯
保护古村落的街巷及丰富的⽔⽹格局,然后
以街坊为单元,对街坊内的构筑物、青⽯板
路铺地、古树等逐⼀标识并提出保护要求,
以保存完整的⽣活画卷。

⾃然要素所构成的环境风貌往往是历
史⽂化保护区最重要的保护要素,对于古
村落保护⽽⾔,外部环境同样具有历史价
值。

同样,对于古村落类型的历史⽂化保
护区内部⽽⾔,多种环境要素的集合、要
素间的相互关系都将是保护区内重要且不
可变更的保护要素。

从这个层⾯看,历史
⽂化保护区环境要素保护图则的编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3)将保护规划图则编制与规划管理
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保护规划的重要作⽤。

⽆论什么类型的规划,其编制的最终
⽬的是要运⽤于规划管理,指导城市建设。

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也不例外。

在规划编制伊始,就应⽴⾜于将规划编制与⽇常管理平台相结合,在数据格式、成果表达上予以规范和统⼀,并将能够指导规划管理的有效控制信息叠加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直接指导规划管理⼯作③。

对于⽇常规划管理⼈员⽽⾔,保护规
划最有⽤的规划信息可分为三个层次:①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线— 通过深⼊的现状研究所划定的“控制线”是
规划管理必须遵循的控制线,在此范围内的⽤地审批、建筑报建等都应遵循“控制线”的控制要求,这些控制要求应作为属
性信息附着于控制线上,并纳⼊到GIS信息平台中,以统⼀管理标准;②⼟地利⽤
调整、路⽹格局的梳理、配套设施等基本的控制信息;③建筑保护图则和环境要素
保护图则的规划信息— 将每⼀保护要素的详细现状信息、历史资料信息及规划控制要求作为属性信息附着于保护要素控制线上,并叠加到GIS平台中,就可以使管理⼈员⽅便地查询出保护要素所应遵循的所有规划控制要求。

3⼴州市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的实践—⾯向规划管理的保护
图则规划编制
将规划设计成果转化为可操作性的规
划管理⽂件是规划得以实施的前提。

为使保护规划与“⼀张图”管理平台相结合,
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向规划管理的保护图则编制办法。

3.1保护图则的构成
历史⽂化保护区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
设控制地带,这两个区域的保护要求不同,它们相应的保护措施、控制内容也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应分别对其编
制保护图则,主要包括保护范围图则、建
设控制地带图则、建筑保护图则、环境要
素保护图则四个部分。

其中,保护范围图
则和建设控制地带图则属于控制性详细规
图3 ⼴州市⼩洲村保护范围地块编码图4 ⼴州市⼩洲村建设控制地带地块编码
划层⾯的内容,重在“控制线”的划定和控制要求;建筑保护图则和环境要素保护图则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层⾯的内容,是保护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1.1保护范围图则
保护范围是历史⽂化保护区的界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由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风貌环境所组成,应受到严格保护。

其保护⽅法应在不改变原历史⽂化保护区整体风貌和特⾊的前提下,进⾏适当修缮和整饬。

保护范围图则包括规划图和控制指标
两部分。

规划图上主要体现保护范围内地
块编码(图3)、⼟地利⽤性质及各类配套
设施。

控制指标包括细分地块规划控制指
标表和规划控制条⽂。

因为保护范围严控
开发建设(《办法》第⼗三条),所以地块开
发强度指标是没有意义的,在细分地块规
划控制指标表中仅规定了保护范围内每⼀
地块的⼟地使⽤性质及配套设施。

对于保
护范围的保护要求则在控制条⽂中详细规
定,也是应严格遵守的强制性指标。

3.1.2建设控制地带图则
对保护范围外围⼀定区域(建设控制
地带)进⾏有效的开发控制是保证历史⽂
化保护区风貌完整性、原真性的必要⼿段。

保护范围属于不可开发建设的地区,故规
划控制指标相对较少。

但建设控制地带则
不同,该范围内可以在⼀定的限制条件下
进⾏开发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对每⼀地块
提出详细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建设控制地带图则的内容也包括规划
图和控制指标两部分。

规划图上主要体现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地块编码(图4)、⼟地利⽤性质及各类配套设施。

控制指标包括
细分地块规划控制指标和规划控制条⽂,其中细分地块规划控制指标包括⽤地⾯积、⼟地使⽤性质、总建筑⾯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密度、建筑控⾼、配套设施等内容。

规划控制条⽂则主要针对建
设控制地带提出管理控制要求。

3.1.3建筑保护图则
对于保护区内被列⼊⽂物保护单位、
具有较⾼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
仅仅依靠保护范围图则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则已不能满⾜其保护与改造的具体需要。

这就需要进⼀步对这些建筑进⾏编码,然
后对每⼀栋建筑单独编制保护图则。

对于建筑单体的具体定位,⼴州的做
法是先将保护区的范围划分若⼲街坊,对
每⼀个街坊内的保护建筑进⾏分类并对其
进⾏编码(图5),然后以街坊为单位对保护建筑逐⼀编制建筑保护图则。

建筑保护
图则(图6)的规定⾮常细致,每⼀幅建筑图则均包括建筑编码、地理位置、保护类别、建筑类型及保护措施,其中保护措施
具体包括对建筑单体中的围墙、外墙、屋顶、内部空间及建筑周边的绿化、停车设
施等的保护要求。

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因存在较多
的现代建筑,所以规划只对其范围内的保
护建筑编制建筑保护图则。

3.1.4环境要素保护图则
保护区内丰富的环境要素同样也是历
史⽂化保护区内不可分割、密切相关的组
成要素。

特别是以城郊古村落和⾃然风貌
为主要保护要素的历史⽂化保护区,其保
图6 建筑保护图则
图5 建筑分类及编码图
护的主要内容除了个别单体建筑外,更主要的是对空间格局和环境要素的整体把握。

环境要素保护图则主要是以街坊为单位,对街坊内需要保护的环境要素进⾏分类、定位,并对具体的环境要素逐⼀编制详细图则并提出保护要求(图7)。

环境要素主要包括街道空间、围墙、河涌、古树、院落等。

3.2保护图则与规划管理⼯作的结合
⼴州市城市规划局为适应规划管理的需要,在推出“⼀张图”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三层”的信息统⼀平台。

“⼀⽹”是指GIS统⼀平台信息⽹;“三层”分别为基准控制层、特殊控制层、参考控制层④。

基准控制层的信息数据来⾃《⼴州市中⼼⼋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保护图则的表达形式和《导则》的成果表达形式完全⼀致,保护范围图则和建设控制地带图则中⼟地利⽤性质、细分地块的规划控制指标都可以直接整合纳⼊到各区相应的控制性规划导则成果中,从⽽进⼀步纳⼊GIS信息管理平台,以直接运⽤于⽇常的城市规划管理⼯作。

建筑保护图则和环境要素保护图则中街坊的划分线、单个保护建筑的控制线、保护要素控制线通过准确的地理坐标定位纳⼊到特殊控制层中,实
现“定位”;其控制线分别对应的城市设计⽅⾯的控制信息、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环境要素保护要求等则作为属性信息同时纳⼊,实现“定性”。

为了更直观地表达保护规划的内容,还要进⼀步使建筑保护图则和环境要素保护图则⽂本成果的JPG图⽚与GIS平台中相对应的建筑或环境要素控制线建⽴⽹页连接,规划成果中所有的规划信息都可以被⽅便地调⽤查询。

这样,规划管理⼈员在办理涉及历史⽂化保护区的相关案件时,只要在GIS信息统⼀平台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就可以⽅便地查询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所有的规划控制要求,这种既“定位”⼜“定性”的保护规划编制和管理操作⽅式使规划与管理紧密结合。

[注 释]
①⼴州市2004年开展编制的10个历史⽂化保护区是:番禺区⼤岭村历史⽂化保护区、番禺区鳌⼭古庙历史⽂化保护区、番禺区安宁西街历史⽂化保护区、⼴州市⼈民南历史⽂化保护区、海珠区⼩洲村历史⽂化保护区、海珠区南华西街历史⽂化保护区、花都区⾼溪村⽥⼼庄历史⽂化保护区、花都头村历史⽂化保护区、⼴州市东皋⼤道历史⽂化保护区、番禺区莲花⼭历史⽂化保护区。

②空间环境整治包括对规划范围内的具体空间环境布局提出整治⽅案,确定每个建筑平⾯的定形、定位和重要节点的设计、环境⼩品的设计和布置等。

建筑整治包括针对每⼀幢建筑的⽴⾯和门、窗、屋顶、墙体等建筑物构件提出具体的保护和整治措施等。

③⼴州市城市规划局为适应规划管理的需要,于2003年明确提出了“⼀张图”的规划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将主要的规划管理控制信息在⼀张图上表达出来,不同类型的信息分层表达在规划局的GIS统⼀平台信息系统中,规划管理⼈员在统⼀平台中可以充分了解这⼀地区的各种规划控制信息和控制要求,提⾼了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有效提⾼管理⼈员的办案效率。

“⼀张图”管理平台的核⼼数据来⾃《⼴州市中⼼⼋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该规划已于2005年初全部完成,并叠加于规划局GIS平台上,全⾯运⽤于⽇常规划管理⼯作。

历史⽂化保护区保护图则在成果表达形式上也与其紧密衔接,以便直接纳⼊统⼀平台,最终实现准确、⾼效的规划管理。

④“⼀⽹三层”是⼴州市城市规划局2004年提出的基于GIS平台的规划信息控制层,其中包括基准控制层(简称基准层)、特殊控制层(简称特控层)、参考控制层(简称参考层)。

基准层指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信息为主导的控制层,包含控制性规划导则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层以2004版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为基础,整合2005年以来规划局批出的有关案件信息、局历次业务会关于导则更正与调整信息、各层次已批规划。

特控层是指以城市设计信息为主导的控制层。

主要是进⼀步完善导则的控制内容,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保护规划等规划中提取出来的管理控制信息。

参考层是指以⾮强制性规划信息及辅助图形信息为主导的控制层。

主要包含三个⽅⾯的内容:⼀是各业务管理部门急需使⽤的未审批的规划;⼆是相关局委办及规划局确定的各种控制线(如国⼟局基本农⽥保护线、机场部门的机场控⾼线等尚未整合到导则成果中的控制线);三是已批规划中除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其他在规划管理过程中需要参考使⽤的规划。

⽬前,⼴州市城市规划局“⼀⽹三层”平台已基本
建⽴。

[参考⽂献]
[1]王景慧.论历史⽂化遗产保护的层次[J].规划师,2002,(6):9-13.
[2]王景慧.城市历史⽂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
[J].城市规划,2004,(10):68-73.[3]阮仪三,孙 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4]林 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45-51.
[5]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五⽚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燕⼭出版社,2000.
[6]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5.
[7]城市紫线管理办法[Z].中华⼈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9号).2003.
[8]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第九届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Z].2002.
[9]⼴州市城市规划⾃动化中⼼规划设计所.新河浦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Z].2006.[10]⼴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海珠区⼩洲村历史⽂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终审成果)[Z].2006.
[作者简介]
孙 翔,⾼级⼯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华南理⼯⼤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研究⽣,⼴州市规划局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分区规划及法定图则研究部副部长。

[收稿⽇期]2008-02-18
图7 ⼴州市⼩洲村环境要素保护图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