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赋格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赋格曲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
“赋格”为拉丁文“fuga”的译音[1],原词为“遁走”之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类型
单赋格曲
根据一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二重赋格曲
根据两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两个主题要适合作二重对位(两者可互换位置)的移动。
二重赋格曲的结构组织有两种:1.两个主题同时呈示,即两个主题在二部对位的结合中同时进入,而且在以后的多次进入中保持不变,并与间插段交替出现。
如W·A·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弥撒》第1段中的“主啊怜悯我们”(Kyrie)。
2.两个主题各自单独呈示。
其写法包括3个部分:①第1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
②第2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
③两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g小调赋格曲》。
三重赋格曲
根据3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3个主题要适合作三重对位(三者可互换位置)的移动。
其结构组织与二重赋格曲相同,也分为两种:①3个主题同时呈示。
如J·海顿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0之6)的终乐章。
②3个主题分别呈示,即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呈示部与发展部,最后3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f小调赋格曲》。
在三重赋格曲中,有时只有第1主题单独呈示,第2、第3主题同时呈示,然后3个主题一起进入。
一首赋格曲在曲式上发展较少时,通常称为小赋格曲。
一般地说,小赋格曲的呈示部与赋格曲相同;发展部则比较自由,主题进入的次数较少,发展不大,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
但有些作品虽然也称为小赋格曲,但在篇幅和曲式上丝毫也不亚于赋格曲。
赋格曲与小赋格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套曲中的一个乐章。
当一首乐曲中某部分的写法与赋格曲的呈示部类似,以模仿手法将主题加以发展,但无系统的展开的中间部与再现部时,称为赋格段。
赋格段的结构,包括主题在各声部依次进入的呈示部(有时也带有主题的补充进入)和自由发展部的开端,或仅有一个呈示部。
赋格段不是完整独立的曲式,它的开始比较容易辨认,但结束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常用于主调音乐的乐曲中,结束时与后
面出现的主调音乐写法融为一体。
如П·И·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1乐章的展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