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300字(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后感300字(精选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300字第1篇】
诚如余秋雨所说,人类本该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生命的终点。
《文化苦旅》给我的感觉,就如一卷迤逦的山水画,墨迹浓入眉间,留白却淡出眼眸。
没有浮藻华丽的堆砌文字,没有富丽堂皇的琉璃砖瓦,有的只是朴素单薄的流水行文,与清净寂然的江山夜雪,在最不经意的回眸间,直击心底。
有人说,文字只是文明的载体,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其实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千年前的觥筹只是佳酿的载体,千年后的觥筹却是千金不易的文物;当年的文化苦旅只是一本记录山川历史文化的游记,但它的价值却又超越了一本游记。
我跟在作者身后“窥之门缝”,上海读者投票评选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它;历年来中国家长游记给留学子女最多的一本书,是它。
它将祖国名川大山记在眼里,将万里河山上的冷泉幽谷记在心底。
直到它成了书架上的藏品,向读者敞开怀抱,将中华传统文明精华传承。
那么多的文字在一纸蝉翼上厮磨,终归是一句话,“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躞蹀,以此为归”;终归不过一个词,文明。
文明,不过是翻开一页书的轻巧摩挲。
余秋雨说,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的高调的人一定让别人受了苦。
人类正是这天地间最高调的人啊,所以他们让默然无语的浩大天地受了苦,让俏秀灵气的万千生灵受了
苦。
所缺少的是什么呢?不过是一份平等。
没有平等,何来友善?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阶级会对宾客平礼以待,渺小的奴隶家仆却从未入过他的眼。
没有友善,谈何和谐?恶言相向只会招来顶撞,恶意欺辱只会招来反抗。
行为总是相互的,所带来的也是双向的。
社会所需要的,是和谐;和谐的基础,是友善;友善的前提,是平等。
切肤之疼,断肠之痛,莫过于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的心爱之物被人生生损毁,夺去,痛彻心扉。
莫高窟,华夏文明璀璨的瑰宝,当我读到关于它的篇章,已分不清内心是愤懑还是怅然。
王道士的日常啊,是如此普通,如此平凡,无非就是打碎精美的壁画,敲毁塑像,外流经卷。
他没有杀人,没有放火,不是吗?但就是这样的“举手之劳”,却使我心头一寒,满目凄然。
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点一滴孕育出来的文化,莫高窟这个让华夏母亲骄傲的孩子,又受了多少苦!王圆篆,莫高窟的守护者,恰恰是给予被守护者剖心挖骨之痛的施暴者。
“敬业”至此,不敢恭维!
更莫提外国人对莫高窟的侵犯。
外国考古学家斯坦是如何给予莫高窟会心一击的呢?因为蒋孝琬,这个集联络,试探,翻译,刺探王道士于一身的,中国人。
斯坦称赞蒋孝琬,斥责中国学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呵!那么奋力抵抗邪恶法西斯侵犯的世界人民才不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呀,他们应当将领土拱手相让,真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提到莫高窟便会联想起它的胞弟,圆明园。
李晓桦曾给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写过一首诗:
“我好恨
恨我没能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立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战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与城下”此刻,我也想骑上战马,跟在年轻的诗人身后,举起利剑,凭借满腔爱国热血,将华夏被掠夺的文物拨回原生的土地。
世间最温煦的美色,都潜伏在山川草野,大漠深湾,君临之丈,万壑幽谷。
也许是江南千帆过尽,斜晖脉脉的春闺遥望;也许是湖湘战鼓厮杀,操戈天下的雄心担当;也许是中原临行密缝,意恐迟归的缕缕白发。
阳关外素白的飞雪,白帝城凌冽的秋霜,寒山寺娇艳的桃花,雕镂在书卷的墨香里,静候拜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诗意隐于浩大天地,只是一落枯叶,一川流水。
不经意间,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与意境的相遇,恰如张爱玲轻轻一句,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万水千山,最是无涯是自由。
“山河之玄,岁月之秘,无痕无迹,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
”斜倚窗畔,浅啜清茶,读《文化苦旅》,低头,浅黄书页上是被天地铭记直击心底的山川名录;抬头,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岁月
静好,现世安稳,如此,甚好。
【文化苦旅读后感300字第2篇】
看了很久,心里感触良多,但确实不只这样表达,所以只能说说我的想法,更准确的来说是拼凑杂乱无章的想法,我喜欢有感而发,不喜欢太过造作,或是漫无目的的写一些东西。
那样很枯萎。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国,首先想起的应该是长城,工程浩大,历尽无数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图上,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所以不能无视他的军事作用以及人类意志力的表现。
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长城都会感觉到它赋予历史,赋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说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长城钱数十年就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虽说它的气势远不如长城来的浩大,但,他却稳稳当当的服务于四川人民数千年,滋养着这片沃土,造福人类的作用远远大于了长城。
也是由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伟略。
也才有了,张飞,关云长,赵子龙的勇猛善战。
以及李白。
杜甫等诗人的文采。
当作者写到初来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时的情景,他以那样的一种情怀赞美都江堰的时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写到这了,感
动的毫无思绪了,也不知道怎样来叙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文人,心中所挂链的,对于当今社会所迷茫的。
不俱千辛万苦的苦苦追寻中国真正文化行为。
也很感动和惊叹作者描写古迹所用的词句。
是那么平实而又不失大气。
确实写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300字第3篇】
《文化苦旅》,虽是一本初中就听到父母唠叨中要我翻看的书籍,却在这个高二与高三衔接的假期中,才完成他对我的救赎。
苦旅苦旅,谁看到这个题目可能都会对此书退避三舍。
但事实却与我的第一感觉大相径庭,他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沉淀的自豪和悲哀。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呈现,而且中国文化在愈演愈变的世界格局中独树一帜。
这已经证明了我们民族的强盛。
但余秋雨先生很客观地叙述了我们文化中一些阴暗角落。
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也是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冲击。
如果我没概括错的话,这本书先写了余秋雨在游山玩水中对文化的感悟,又有对童年的回忆。
文章的第一章节,就对我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没错,就是王道士的故事,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朴实的人,却因蝇头小利贩卖敦煌莫高窟的文卷给外国侵略者。
而京城也是因为资金问题并没有重视这些惊世文物。
才导致了我们现在想要研究敦煌的文献还需要向外国买文卷胶卷的尴尬境地。
这
是多大的讽刺啊!还有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余秋雨先生的游记。
我想,我是不会把每一个景点都联系到历史、联系到感悟文化,也许我只会肤浅地感叹一声:这个地方真美啊。
但他、却从柳侯祠想到屈原、从白莲洞想到桃花源、都江堰想到长城。
从历史古人对这一景点的感情中来复原故人们那种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
而在其中,每篇文章都是令人向往的。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天一阁"的遐想。
我不了解为什么中国文化会对藏书这么闲情的活动都抱有厌倦,使得只有范钦家族的天一阁,这座遍体鳞伤的藏书阁流传至今。
丰坊是范钦的挚友,也是一位藏书大家,但他却在死后一本藏书都没留下。
甚至作者自己也写到了藏书优。
想到这些,如果我们的藏书都能完好的保存,我们的文化还会更加灿烂。
说实在,中国文化有太多悲哀。
物质的悲哀,精神的悲哀。
中国的建筑、文卷,只需一炬无情的烈火,就会让灿烂的文明消失在无影无踪之间。
近代国民的精神,就如同石头一样麻木。
能给我一丝温暖的,是余秋雨先生的回忆。
其中《三十年的重量》一篇,让我体验到了师生之间那种藕断丝连、时间永远抹不去的美好、青年追求事业的奋斗,对长辈的尊敬。
还有他在新加坡,看到他对华语的关心。
使我相信自己,作为龙的传人,我有信心将这一门难懂的语言掌握好,因为那时中国人必须做到的。
短短假期,能在卑微的生命中做了一次苦中带甜、甜中带酸的文化苦旅。
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