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古.3《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过洞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本词韵味、洞庭美景;
过程与方法
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月下洞庭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字”、分析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品性。
【教学重难点】
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月下洞庭的特点;
通过“练字”、分析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品性。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启发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课本、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你们,从总角之年开始,就在唐诗宋词元曲中慢慢的完成个体生命的成长。
也知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另有一番风韵。
例如:洞庭湖,李白千古名篇中的“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关于洞庭的风姿与辽阔为其《游洞庭》增色无限;孟襄阳笔下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出手便惊艳四座,千载而下,传颂不绝;而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看到的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
当历史的脚步回溯到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由此也写下了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词《念奴娇·过洞庭》。
“词”我们的第一感官无外乎词牌名和题目。
(1)“念奴娇”为词牌名。
(2)题目是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
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古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号。
而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好一派茫茫洞庭之美景,尽收眼底。
二、明确学习目标:
老师希望大家学习这首词,不仅能够感受本词韵味、洞庭美景。
重要的是解决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分析表达技巧,把握月下洞庭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品性和情怀。
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修辞和炼字。
1.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本词韵味、洞庭美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也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
我们立足“读”。
2.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月下洞庭的特点。
这就要求做到“炼字”“炼句”了:我们可以针对其中的“玉鉴琼田”“素
月”“明河”等意象进行分析,再联系词人的人生遭遇,从而理解词人胸怀坦荡、乐观豪迈的品性,以及冰肝雪胆般纯洁高尚的情操。
3.通过分析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品性。
这首词最明显的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表达自己仰天长啸般的悲愤亦或对酒当歌的豪迈。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利用早读课已经完成自由诵读。
整首词的意境确实非常优美,可以说一个字词就可以构成一个意境:例如扣舷:饮酒乐甚,扣舷独萧、驾一叶扁舟游于其上。
良辰美景如此惬意。
(2)另外,这首词还有:有无一点风色的水波不兴、玉鉴琼田三万顷的辽远广阔,万象为宾客的自信豪迈。
而诵读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来,谁来挑战一下:深情并茂的把读一遍。
嗯,不错:字音准确,情感比较到位。
(3)吟诵,视频赏析。
边听边思考:你读后对月下洞庭之景、词人张孝祥有何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它概括出来。
(4)接下来,老师把下阙吟诵一遍。
(这是宋朝女歌妓所吟之词)
1.自由诵读(正确注音)
三万顷qǐng 细斟zhēn 扣舷 xián 扁舟pīan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
2.抽读(要求充满感情的诵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诗词的基础之上:读出无一点风色的水波不兴、玉鉴琼田三万顷的辽远广阔,万象为宾客的自信豪迈。
(初步感知、比较好:字音准确,情感比较到位)
3.吟诵
4.吟唱
附:译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节,遥望洞庭湖与青草湖,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三万倾明镜般晶莹如玉的湖水之上,载着我一生一叶细小的扁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在这畅快会心的地方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此刻的我头发疏落,衣袖单薄,平静而坚定的地泛舟在广阔浩淼的海天之间。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何月!)刚刚结读了张孝祥的这首词,相信大家的心里应该涌动着些许的感动亦或感慨。
你读后洞庭之景、词人张孝祥有何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它概括出来。
(写景: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抒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这首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突出描写了自我人格的高洁。
)
生:平静、辽阔、明亮、澄澈。
生:冰肝雪胆、豪迈气概、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悲愤无奈。
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师:我们把刚刚这些同学读完这首词的第一感受总结起来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洞庭“景色特点”,一个是作者的“情怀”或“品性”。
关键是你从哪些方面(哪几句词、意象)体会到作者所写之景色特点、所抒情怀,以及个人品性呢?
生:词:素月分辉、肝胆皆冰雪、万象为宾客;意象素月、明河。
师:那,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这就要我们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四、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安徽和县人。
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
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乌江人。
南宋前期爱国词人。
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劾罢官。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
张孝详的词多以抗金为主旨,气势豪迈,淋漓痛快,在南宋初词坛影响较大。
也有写景寄怀之作。
留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先生长短句》。
张孝详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
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
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时,登衡山的最高峰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
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时年35岁。
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文《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
)
张孝祥,从小才思敏捷,文章一挥而就,为人刚正不阿。
却在出任知静江
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时,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北归途中,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可以说感慨万千,于是援(yuán)笔而作这首感人肺腑、意境高迈的《念奴娇·过洞庭》。
五、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我们在了解背景、预习了的前提下,回到刚刚这个问题上:分析洞庭景色特点、作者的情怀以及品性。
你的出发点可以立足于:内容或者表达技巧,例如修辞、炼字。
全词有八句话,可以找出你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一句词,和我们分享。
全词有八句话,可以找出你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一句词,和我们分享。
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相互讨论、酝酿一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没有人和我在同一条战线上。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节,遥望洞庭湖与青草湖,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开篇写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时,我站在洞庭青草之上,面对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好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
寥寥十三字,为我们勾勒出月下洞庭全景图。
(1)首先,第一句话为我们交代:地点:“洞庭春草”。
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又名巴邱河。
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题目是《过洞庭》,可以说词开篇点题。
(2)时间:“近中秋”。
点出时间,是秋高气爽之夜,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是别有意味。
(3)“风色”: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感觉到了风色的,或者说,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
李白《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万里黄云漂浮使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
这里诗人豪情满怀,把庐山之景写的雄伟壮观。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的天气:波平浪静,水波不兴,风的影子都没有。
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令人向往不已。
可以说,开头两句,词眼在“风色”二字。
用“风色”来表达湖面的平静,耐人寻味之余,为后面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2、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三万倾明镜般晶莹如玉的湖水之上,载着我一生一叶细小的扁舟。
老师要和你握个手,知道老师为什么和你握手吗?因为老师也喜欢这一句,咱们是知音哪,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如果说,好的亲情或者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那么,一首好的诗词,它能为你展现人世间最诗意的生活。
例如这一句: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于其中,该是多么惬意的生活。
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一下。
(1)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共同点:通透)
“玉鉴琼田”,比喻湖水有清澈透明、明净光洁之美。
(2)“三万顷”,夸张修辞手法,(不是一亩两亩)说明湖面的广阔无边、辽阔无垠。
这里,有无言外之意呢?湖水有很多特点,这里就只说透明、广阔。
有没有想到作者的品性?
“玉鉴琼田”,是词人品性的写照:生活中,多少人为了金榜题名而皓首穷经,最后春风得意马蹄疾,有家国情怀,兼济天下,无需赞扬,可以理解。
可是词人虽然蒙冤被贬,“玉鉴琼田”说明作者对祖国还是一片赤诚,像玉鉴琼田一样:无一丝尘埃,肝胆冰雪。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应该是张孝祥最好的写照。
而“三万顷”,同学们,可以闭着眼睛想一下:抛开我个人蒙冤被贬不说: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一大一小,一动一静,鲜明的比照(对比)。
目遇之成色、耳得之而为声,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风雨不动安如山哪。
(3)“着我扁舟一叶”。
站在什么角度?(修辞或炼字?)炼字。
(哪个字用得好?)
着用得好,(书上说是)放置、安放。
在此指漂浮着,不是划。
是什么写作手法?
陆游也写过:“稽山千载翠依然,着我山前一钓船。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着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都是指船漂浮着,想象奇特,充满诗情画意。
既然是“想象奇特”,那么,就证明有虚写也有实写。
就虚实结合。
“着我扁舟一叶”,实写:是指(翻译)他正泛舟湖上,月光如水,水波不兴,一叶扁舟,随意飘浮,确实是很美的意境。
虚写:是希望在这三万顷玉界琼田中,容我一生一叶扁舟。
可是,他能够实现吗?不能啊。
他没有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行路难》),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想法和计划。
他毕竟还年轻,张孝祥死的时候也才三十九岁。
所以,想法是虚构的,面对如此美景,让他流连忘返才是真的。
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和范仲淹笔下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应该是一样。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最后达到表里俱澄澈: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1)景物:“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明亮、澄澈;
“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表里俱澄澈还有其他的意味吗?(难道只是写景?)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来表现自己高尚的人格,这应该和我们词中的“表里俱澄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为都说与人相处,始于五官,止于“三观”。
再次回到PPT上,这语意就有点双关了。
既是说景:明亮、澄澈。
也是说人心,以词明志:说自己如秋月,有如秋水,是一个: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所以诗人接下来才说“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可以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既是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充,同时又是作者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南宋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
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在这畅快会心的地方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上一句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说洞庭湖是的澄澈,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所以这一句说物与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1)“悠然”(悠然自得(《小石潭记》)),闲适自得的样子,这里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勉强不来的。
(都说你smile的弧度、时间能出卖你的真诚),所以这里的悠然应该是身临其境的有感而发。
(2)“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
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
这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
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这里,除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感体验外,作者还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光自照,借酒来“销万古愁”。
是孤独。
孤独分两种:A: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在人世找不到知己的孤独:妙处难与君说。
B: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万象为宾客;
最后二句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
人与自然、内心与外景、天与地、水与天,这些可能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
同时这两句由景入情,收束上阕“语语都在目前”的景色。
5.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下片以“应”字领起,似承而转。
作者回忆起“岭表经年”的为宦生涯,开头三句是他的内心独白。
(1)岭表,指五岭(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以南,今两广一带。
据《宋史》记载:张孝祥因为支持张浚的北伐主张,受到秦桧等主和派的打击,于宋孝宗乾道元年被贬谪外放,曾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
(表达的是人生的坎坷)
(2)“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
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
“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感慨系之矣。
(3)孤光,指月光。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
“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但是是那样的光明磊落。
(4)“肝胆皆冰雪”,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
在结构上,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意境可以互为呼应。
南朝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
”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襟怀坦白。
“岭表经年”开头,本来表达的是人生的坎坷,但笔锋随“孤光”一转,借澄澈的月光充分表达了内心的坦荡、肝胆可照,也从侧面对诬陷自己的人和其他人表明心志。
所以词中的“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6.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此刻的我头发疏落,衣袖单薄,平静而坚定的地泛舟在广阔浩淼的海天之间。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两句又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前。
(1)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
实际不过是写失意之状。
就像是《增广贤文》里一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2)“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
关键是,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当自己失意时无人问津,这萧骚恐怕是真的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3)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
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
就像屡遭的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现在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安如泰山。
突出自己平静而坚定。
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豪迈的气概以及心胸之宽阔。
这两句,可以说写尽了自己虽在失意之中,但安然泛舟于洞庭、青草湖上,也会稳稳地把握人生之舟,稳泛于世事险恶之中。
(确实,不多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前面是万里坦途也要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即使是荆棘众生的人道,也要保持举重若轻的从容自信。
)
7.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这三句可以说是词中的传神之笔,是全其感情的高潮所在:突现出作者襟怀坦荡、气魄雄伟与乐观豪爽的性格,对诽谤自己之人不屑一顾的气势。
奇特的
想象。
(1)西江,西来的长江。
挹,汲取。
“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借用佛教禅宗“一口吸尽西江水”来形容自己豪饮气概、心胸开阔。
(2)“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而产生的联想。
)这里暗用了屈原的《九歌·东君》是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词人即用此义。
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3)“万象”,天地间的万物。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
他要汲取长江的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
此乃豪情万丈哪,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之感,须是多么的自信豪迈才能做到啊!
8.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何月!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这里没有对酒当歌,唯独一“萧”: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
另外,哪一个词用得好?
(2)舷,船边。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
扣:打,动词。
我们很多文章里所接触的一些传情达意的词都有动词,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那,这里假如用“扶”,用“抚”,用“摸”,可以吗?不同的版本里,有用拍的。
思考:倘若用“扶”,用“抚”,用“摸”,都不合适。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景融我心得自然流露。
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人: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抒发自己心中的悲。
所以,唯独要一个“拍”字,在程度上才能显示出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内心潜藏的深厚的悲愤和沉郁才溢于言表。
似乎人生难得有此情此景,能够令人浑然忘我。
(3)最后,醉意朦胧之中感叹:“不知今夕何夕”,可以说是借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张孝祥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
空间上,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时间上,又回到一开头所提及的“近中秋”三字上,首尾呼应。
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
从秋月秋水那么博大的形象回归自我。
也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很有余味。
六、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和作者张孝祥俱观洞庭之平静、辽阔明亮,感受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