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
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 、谋算。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
枝。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

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1.下面对“蚂蚁的确太像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能够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动用军队,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B.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的织巢蚁就像人类社会中使用童工的情况一样。

C.蚂蚁能够不停地交换信息,这样的做法也和人类相同。

D.蚂蚁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2.“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含义是()
A.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是最让我们不安的动物。

B.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都过着两种生活。

C.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作为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

D.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3.下面各项与原文不同的一项

()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头脑里是没有思想的。

B.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就会看见蚂蚁们的思考、筹划和谋算。

C.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说明蚂蚁具有智慧。

D.当蚂蚁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它们就会拉起长长的队伍,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具有鲜明特点。

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缘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

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韧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

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具有依托自然的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

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

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以前。

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

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

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

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

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

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

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

草原文化的载体,即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

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人粪生活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

众所周知,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的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B.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一直使用了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较,更具有它的优越性的一面。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参考答案:
1. C
2.D
3.B
3.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7.《四书衬》是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四书”包括()A.《大学》《礼记》《论语》《荀子》 B.《礼记》《孟子》《庄子》《诗经》C.《论语》《诗经》《尚书》《中庸》D.《大学》《孟子》《中庸》《论语》8.案上的几本书点明了()
A.鲁四老爷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好和兴趣
B.鲁四老爷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无能
C.鲁四老爷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和顽固
D.鲁四老爷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思想和修养
9.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另一联可能是()
A.神韵顺畅面色慈善
B.笔墨顺畅文章绝佳
C.品德祥明德行坚定
D.胸怀开阔态度逊谦
参考答案:
7 D 8 C 9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

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

蹑屩从师,不远千里。

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

熙宁三年,应举入京。

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

”安石惊曰:“何为乃尔?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

”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

”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

”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明日,安石召谓之曰:“惠卿云:‘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

'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

”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

安石以佃不附己,不复咨以政。

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变所从。

安石卒,佃率诸生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

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

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

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

”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知江宁府。

甫至,祭安石墓。

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

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

”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

迁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佃徐应曰:“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伴者不能答。

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

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

佃曰:“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转左丞。

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

(选
自《宋史·陆佃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B.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C.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D.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如熙宁、太宗、康熙等。

B. 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C.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D. 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察弹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佃为政务实。

王安石掌权时向他咨询政事,他如实告知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王安石派人核查,核查人从中使坏,致使王安石疏远了他。

B. 陆佃有情有义。

朝廷排斥王安石党徒,他却在王安石去世后带学生痛哭祭奠;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言辞激烈。

C. 陆佃执法公正。

他在江宁府任职时,有人杀兄害人,诬陷无辜的人,案件审讯已定,他力排众议,亲自核查案情,为百姓伸冤。

D. 陆佃睿智善言。

他出使辽国,回国途中遇辽主去世,辽国陪同的人返回吊唁,而讥讽他无礼,他给予辛辣回击,使辽国人无言以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衰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
(2)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参考答案:
10. C 11. A 12. B
13. ⑴ 国家遇到这样的丧事,汉家的使者却没有一点点吊唁的礼仪,这是为什么呢?
⑵ 当今天下的形势,就像人得了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食辅养,需要国家的安定和平。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

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这段话是说“陆佃对徽宗说不应该追究,徽宗就下诏令申告,贴在朝堂上公布。

进谗言的人因此诋毁陆佃,说:‘陆佃的名字在党籍中,不想让追究,正是害怕波及到自己罢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佃”“徽宗”“谗者”等,依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再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不宜”意思是“不应该”,句中说“不应该”做的是“穷治”,即“追究到底”,AB两项从“不宜”后断开,“不宜”的事情没有说清楚,故排除;“揭之朝堂”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为“揭之(于)朝堂”,“朝堂”是后置状语,故应在“朝堂”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 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A项,“年号……如……太宗等”错误,“太宗”是庙号。

故选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B项,“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意思是“多次和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内容大多是关于王安石的,替王安石隐讳”,可见应是为王安石而与黄庭坚等人争辩。

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如是”,像这样,“是”,指示代词,这样,指代“辽主洪基丧”这件事情;“殊无”,完全没有,“殊”,是副词,很,极其;“仪”,礼仪;“何”,为什么。

第二句中,“如”,像,好似;“向愈”,正要好转;“以”,介词,用;“药饵”,药食;“须”,需要。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
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

家境贫穷苦心读书,晚上没有灯,他就借着月光读书。

他穿着草鞋从师学习,不远千里。

路过金陵,跟从王安石学习。

熙宁三年,应举来到京城。

恰逢王安石当政,首先问他对新政的看法,陆佃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推行起来不能像最初的意愿那样,还给百姓增加了负担,像青苗法就是这样。

”王安石惊异地说:“这是怎么回事?我和吕惠卿商议过,又听取了外界的意见。

”陆佃说:“你喜欢听从善言,是古所未有的,然而外界都以为你拒绝纳谏。

”王安石笑着说:“我怎么会拒绝谏言?而是邪僻的说法太多,没有值得采纳的。

”陆佃说:“这就是导致别人议论你的原因。

”第二天,王安石召见他并对他说:“吕惠卿说:‘私人收债,也须―鸡半猪。

’已经派李承之到淮南调查了。

”不久李承之回来,欺骗说新法对于百姓有利,陆佃所说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王安石因为陆佃不依附自己,不再向他咨询政事。

这时,变更前朝的法度,排斥王安石的同党,士人大多隐讳他们所跟从的人。

王安石去世,陆佃率领他的学生痛哭并祭奠他,认识他的人赞扬他没有向背。

升任吏部侍郎,因修撰《神宗实录》调往礼部。

多次和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内容大多是关于王安石的,替王安石隐讳。

黄庭坚说:“像你说的那样,大概就是佞史了。

”陆佃说:“如果都采用你的意见,难道不是成了谤书吗!”
不久,知江宁府。

刚到那里,就祭奠王安石墓。

有个句容人和他嫂子私通杀害了哥哥,另外诬陷三个人同谋。

已经都审讯定案,一个罪犯的父亲把冤情诉说,通判以下的人都说:“他是怕死罢了,官司已经定案,不能改变。

”陆佃替他査阅真实情况,三个人都得以活了下来。

升任吏部尚书,到辽国回访,回来,半路上听说辽主洪基去世,护送陪伴的人奔赴哀悼而返回辽国,讥讽陆佃说:“我国有这样哀痛的事,汉使一点也没有吊唁的礼仪,为何?”陆佃慢慢地回答说:“开始认为你会匍匐着哭上前来和我相见,我就会立刻行吊唁的礼仪;现在你安然像平常一样,我还吊唁什么?”陪伴的人不能回答。

陆佃处理政事和曾布相比,大多近于宽恕。

常常想任用元祐时的人才,尤其痛恨钻营
之徒。

他曾说:“当今天下的形势,就像人得了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食辅养,需要国家的安定和平。

转为左丞。

御史认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快,请求加以降级,并且想进一步惩罚元祐余党。

陆佃对徽宗说不应该追究,徽宗就下诏令申告,贴在朝堂上公布。

进谗言的人因此诋毁陆佃,说:“陆佃的名字在党籍中,不想让追究,正是害怕波及到自己罢了。

”于是他被罢为中大夫、知亳州,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7.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