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_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来写,第一个部分写的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个政治家的故事,第二个部分是援助北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在这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不是什么大的事件,而是发生在抗日援朝这件事当中的一件小事。
当时,明朝大将李如松用计,想请日本人谈判,然后使诈,攻克城池。
当日本人的使者来到大营内时,李如松的部下李宁,见到日本人,就拿起刀来,砍死了日本使者,差点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
李宁去砍日本人的缘由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李宁太冲动了。
由此可以知道冲动是一个极为不好的性格,冲动时,就一切都不会顾虑,也不会考虑后果,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冲动。
记得有一天,我在看新闻时,看到了一则消息。
有一个年轻人,因为他的父亲对待他很不好,所以就在一时冲动之下,把自己的父亲给杀了,最后被判处了11年的有期徒刑。
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就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把自己送进了班房,毁了自己的前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冲动可以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一定要克制冲动。
切记,冲动是魔鬼!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2
前段时间迷上了这本叫《明朝那些事儿》的书。
勾起我读书的兴趣的是网络,是一个叫林子的网友,她最近正在读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在网上也很火。
于是,我便对着我的同学说,谁看过《明朝那些事儿》。
果然有同学向我推荐这本书,
而且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
于是乎,我抱着好奇的心态来读书。
读这本网友写,网友读,网友藏的书。
读历史书,向来是枯燥的。
特别是那些正史,资治通鉴我看过几个章节,二十五史我有台湾文白译本,但都没有通读,因为看着看着就升入半空的烟花,在坠落中熄灭。
不过《明朝那些事儿》例外,我可以不上网,可以不吃饭,可以晚上读到十二点以后,可以早晨四点起来接着读,可以读着读着就咧开嘴笑,可以读着读着就皱起来眉头,可以读着读着就眼睛湿润,情感都在其中。
这是一部正史,以《明史》、《明实录》为蓝本,用口语化的文字来解读明史。
如果说一般的正史如一具尸骨,那这部书就是神奇的复原专家,把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3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阅读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磅礴霸气之感,便仿佛让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忽感仿佛正在鸟瞰着那浩浩汤汤的大明江山。
现在想来,明朝的创建似乎本身就是一个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一个要饭的和尚成为了至尊,成为了天下的统治者,管辖着上百个附属国,创造了对世界及其有影响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记载,谁会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说的一样,“纵观历史,总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
”对于一个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后,身份是一个和尚的人。
我们不得不发问: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用自己一手创造的朝代统治我们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么卓越的事情,被历史如此牢牢地铭记呢?
那就不妨在下说说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谋略、目光十分长远的勇敢的人,因为他善于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善于将各种手段运用到各种地方。
他也没有张士诚和徐寿辉那种足以导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称王天下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导演着一幕幕“惨剧”。
而且就像明月所说,“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也是他永不改变的人生信条。
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足以置人于死地而无声的可怕之处——喜怒不形于色。
你永远拿捏不准朱元璋面对着你时他的心里正在琢磨些什么,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样被朱元璋害死的。
这也是我后来莫名的觉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栗的原因。
但认真看看他称王之后导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发出如此感慨!农民终究是农民!无论后世的借口再怎么“堂皇”,事实就摆在那里,他无法做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宽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样是农民出身的刘邦一样大杀功臣。
“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赵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话总是时不时的跃然我的眼前。
同样,他的另一个缺点也同样突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试图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个大明的生生世世。
这是愚蠢的,同样也是不可行的,他创造的制度再好,终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终究会有被取缔的一天,这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教训:“不要盲从。
”朱元璋的错误就在于,他过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后代的行为和思想,这样的弊端就在于,他活着时,一切都会井井有条,一旦他离开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会挣脱束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对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负的认为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约束下延续千百年而不衰败。
并且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过的苦难而将一切危难都自以为“踏平”了。
这让朱元璋的子孙们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局限在太祖为他们设定的、类似于紧箍咒的制度里。
唉,自古以来“骄兵必败”,虽然这个比喻用在这里不是很贴切……
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能称霸天下,他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走到最后来的,甚至回过头来,他也无法想象自己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但他终归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有缺点和优点。
他最终逃不过沉淀在历史的江河里的命运,但他应该庆幸,他至今依然为我们所缅怀……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4
这个星期,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
本书以通俗小说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来为我们展示几百年前的风风雨雨。
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永恒的、催人奋进的力量。
这种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抗击倭寇,不畏困难;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延续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杀头的危险,“抬棺骂嘉靖”——这种力量,叫爱国!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我有责”。
我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从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张居正、徐阶、夏炎等人的爱国事迹,才真正懂得了爱国的含义,我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明朝那些事》。
因为,我从这套书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风雨飘摇,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灭的精神,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沉淀,让后人为梦想不停奋斗、努力的精神。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生动幽默。
也许有人说,历史不能幽默。
但我认为,让老百姓看得懂的读着轻松的历史,才是优秀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为你欢呼!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5
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大部头书籍了,也是我读的第二本关于历史的著作。
作为理(借)科(口)生,我对中国历史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所知,读完《万历十五年》,抱着补充历史知识的期望开始读《明朝那些事》,看着右下角的页码,真是有些望而生畏的,好在作者的文字幽默风趣,终究在结束以前读完了。
阅读过程是以一种读小说的状态进行的,加之没有功底,我没有什么深刻的体悟,读完,唯有一声叹息。
世事轮回往复,于国家如此,于民族如此,于家族如此,于个人也如此。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这所有沉浮,看似庞杂错乱,却都能归于佛家所言的两个字——轮回。
我时常惊叹世间种种事与物都遵循着相似的盛衰的规律,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就是气数,是命定的,是难以改变的。
大家都说读史明鉴,看透了这些个道理,岂不就淡然了、坦然了?其实不然。
理,确实是这么个理,但在沉浮不定的时世中,为己或为公,以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以坚定或不坚定的信念奋勇出击的人一抓一大把,因为成功喜悦,因为失败悲痛的也大有人在。
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作者说,真正能做到读史明鉴的是圣人,而圣人确实是少数啊。
所以一番感叹后还是继续闹腾。
有意义也好,无意义也罢。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
我从小喜欢历史,所以,我也比较喜欢看有关历史的书籍。
我原先是三国迷,《三国志》、《三国演义》我都看过了,所以我一直觉得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丰富多彩的阶段。
一直听闻《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好的书,语言幽默,但
又不乏鲜艳的笔墨;以小说的笔法来写,但又以历史为基础。
所以,在这个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余时间看《明朝那些事儿》。
虽然并没有看完,但是我已经感慨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七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余年发生在明朝的事情。
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让我对皇帝对大臣们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着。
说到明朝,我们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人物,应该就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艰苦,没有读过书,然而,他从一个卑微的贫民走向成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让我深感佩服。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也一样,在经历痛苦和艰难的磨炼之后,方才会成功。
朱元璋告诉我们,获得胜利的关键在于隐忍的耐心和准确的判断,而这也体现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他的勇猛,他的坚强果断,他的信念,都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有的人说朱元璋刚愎自用,疑心太重,杀人太多杀人从不手软,心狠手辣,但是,这是他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已,他也无非是想让天下不要那么黑暗。
毕竟人无完人,他依旧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7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公权贵族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理的演义。
在第二部中,明朝经历了跌宕起伏,为世人所铭记。
大明的发展史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了解历史的兴衰,对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明的发展与辉煌
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似乎注定会为明朝带来辉煌。
自“靖难之役”后,永乐便开始了他改造明朝的宏伟蓝图,而他正是有太多的规划与理想,也带来了不少烦恼——曾经的建文帝,或许是他的谨慎,派出大臣寻找他的下落,与此同时,他要确保自己的蓝图进一步实现,于是解缙开始为《永乐大典》奋斗,郑和开始下西洋的壮举,自己也以身作则,迁都北京,带领大军挥师北上五征蒙古,南下讨平安南。
每一次的亲征,都证明了大名的实力,也正是有了用了的亲征,明朝才得以安定。
他以自己的智慧及作战经验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风采,他正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
正如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结束再了北征蒙古归来的途中,一代帝王从此与世长辞!
帝国的仁政与清明
朱高炽在得到了杨士奇的支持后,终于还是顺利登上皇位,开始了他为期不长的执政史。
在这期间,他曾纠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但“好人不长命”,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这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不久后,朱瞻基也开始也自己的奋斗,他曾在给父亲谒陵的途中,遇上了劳作的农民,从农民平淡的语言中,他看到了百姓的苦,能够体谅百姓,这也正是仁政。
这对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虽然没有永乐的宏伟蓝图,带兵征战的气势,但却出现了为期不长的“仁宣之治”。
明朝的命运与决策
“仁宣之治”结束后,明英宗在王振的误导下犯下一个有一个的错误,但王振却毫无分寸,带领神机营二十万大军再次出征蒙古,可兵多又有何用,王振一直在做美梦,从未为国家着想过,才导致了全军覆没,皇帝被俘。
曾经屹立于世界的大明朝如今危在旦夕,但英雄都是诞生在千钧一发之时,帝国未来的拯救者——于谦,开始了力王狂澜,“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种行为举止的承诺,注定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危急时刻,于谦作为一国之首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城池,永远无所畏惧,在的积极配合下,终于让他保住了这
个曾辉煌一世的帝国。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于谦有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最后的矛盾与争夺
或许历史总少不了亲情的纷争,曾经的皇帝真的回来了,这让弟弟十分不满,也真是处在权力至上的年代,让他们不过亲情,永远都是做事做绝,他还囚徒自己哥哥,但最后垂死的他只能让出皇位,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一些人的命运注定从此改变。
大明朝的兴衰成败,涌现出一代的风流人物,有人因此流芳百世,也有人从此遗臭万年,这就是不同的人生,这种人生不仅决定自己,也影响着国家。
大明正是有了太多人的精心付出,一代帝王的英明,才会被现实的我们看到,让他在过去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现实的我们,就时时代的选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流芳百世,但至少我们能及自己所能为时代做出贡献,能够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
再看大明朝,确实感受颇深,他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的.绝对是前方的光明。
明朝,辉煌之时代也!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8
明朝在我们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点就是北京目前作为首都,就是起源于明朝朱元璋儿子朱逮,他把南京的都城迁到现在北京。
作为历史可以给到我们为什么他要迁都,其一是防止蒙古人在边关挑衅,第二朱逮在北方生活几十年,所以迁都到北京是由国情和喜好互相参杂。
那么作为皇帝个人喜好,决定很多事件。
哪位作为我们懂得历史,明白事物规律,就可以以史为鉴。
明朝建立,在于朱元璋打败元朝,元朝当时占领内地,把汉族大部分当做奴隶来使用,使得内心时常爆发一些起义活动,他们也是不断镇压。
彻底爆发
________于黄河决堤,其中元朝丞相要求修理决堤,于是找来数万农民,政府也拨了许多款,由于元朝非常的腐败,一层层的贪腐,到修黄河农民饭都没得吃,饿死很多,被打死的也很多,干活累死的也很多,农民们感到怎么弄都离不开“死”字。
于是着手造反,古代非常相信迷信,于是在黄河修理中,挖到一块石头,大概意思是黄河决堤,正是元朝灭亡时。
于是农民在实际情况加上精神依托,开始造反。
朱元璋通过各种方式成为这次反元的一方大的势力,同样还有两个势力很大,一个是陈友凉,一个是张士诚。
陈友谅为人暴掠,嫉妒贤才,而且还是嫉恶如仇的,他杀死自己内部一些比他能力强的人,自然想开国缺不了人才。
对于张士诚他为了享受,局限于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满足当下的欢乐。
没有伟大的愿景,自然势力范围处在当下能力范围之内。
朱元璋不一样,他起义过程中压抑自己不为钱,不为权,而是围绕伟大的愿景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其中他的丈人害他,它不但不计前嫌,而且还把统帅位置给他。
他招贤纳士,手下有许多猛将和谋臣。
当然在两位不争气情况下,朱元璋个人能力也是很强的。
当朱元璋打败张士诚,陈友谅后,接下来对付元朝,由于元朝军队在舒适的内地待太放松,部队缺乏战斗力,以至于被朱元璋一击即溃,大将也没用朱元璋和他手下将士厉害,以至于元朝被很快在内地消灭。
在蒙古内,也是通过部队不断围剿而失去地盘。
再加上一些蒙古贵族被朱元璋分封内地土地,他们生活安逸,也就失去反击的动力。
其中大部分蒙古人被同化,从当官中有蒙古人就可以看到。
通过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了解到每个人性格决定适合做什么样的事,一些适合的事,就会做出好的效果,一些不适合的事,自然很难做好。
同样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也需要一定的融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当下,看看那些性格和行为需要修改,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同样对于朱元璋身边许多官员,对于历史有很深的理解,可是还是逃不出行为的越线。
这就告诫我们懂于实际做是两码事,懂并去做才是核心。
以史为鉴,能明得失。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9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特别火,听同学说好看的不得了,我经不住诱惑,也买了一套看。
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时不时蹦出来点《三国杀》之类的小插曲也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这才促使我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在这条长河中有于谦、杨涟这些忠臣,有死太监王振、魏忠贤这些奸臣,有浙党和宦党、东林党和庵党的明争暗斗,有严嵩和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首辅之争。
在忠臣里,我最喜欢于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可当他站在城楼上决定与也先决一死战的时候他还是没带兵打仗过得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
我想敌众我寡,于谦绝对不会赢的。
可是当他报出自己的作战计划时所有人都团结一心,最终大获全胜,也先不知道,这叫决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欢朱元璋,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
把元朝的领地一点点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讨厌魏忠贤,没有他,明朝可能就不会灭亡。
这都是因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迟灭九族了。
当然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历史就是是用来借古喻今,告诫后人的。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
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
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
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
又创造了内阁。
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
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
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
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
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
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
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2023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1
这是我在这儿读完的第300本书,也是我读了最久的书,里面的内容,读进脑海中的不到10%,这里面记得住的又不到10%。
我总觉得自己与历史有缘无分,永远都是此刻读,下秒忘。
好吧,安慰自己一句,书读得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得透,读得清。
历史多有趣,带我去经历过去的风风雨雨,见识前人的丰功伟绩,又看尽残酷的国破家亡。
历史多无趣,死死地被记载在课本里,不像科学能做实验,不像数学能被换算,更不像语文可以写得天花乱坠。
历史多伟大,揭露各式各样的人性,让伟人的理念与事迹流芳百世,教育我善恶因果。
历史多渺小,永远都是被搁置在后方的文字,现在的人们如若只向前冲而忘了回头望,就会慢慢忘了何谓历史。
历史多主观,多少内容,触不着,摸不透,都是靠想象与推断出来,那些所谓的证据,其实多么的无力。
历史多客观,就算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帝君,其赤裸裸的人性也被揭开,只有真正为国为民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