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
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
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
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的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
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
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
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引号中的内容,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B.《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

”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概括,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他把《春秋繁露》当作一部哲学著作,使“春秋笔法”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C.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餐馆和玫瑰
[美]欧·亨利
波西·卡林顿小姐出生在那个叫做酸果蔓角的小镇,一开头就背上了姓“博格斯”的不利条件①。

十八岁的时候,她改
用“卡林顿”作为姓,来到了纽约,开始了她的演员生涯,现在的她正声誉鹊起,红得发紫;那个精明的经理蒂莫西·戈尔茨坦让她签了合同,答应在下一个季度主演新剧《华灯初上》。

随即就有一个姓海史密斯的演员来找蒂莫西先生,申请担任“索尔·海托塞”一角,也就是《华灯初上》里主要的滑稽男演员。

戈尔茨坦说,“卡林顿小姐已经回绝了本市五六个最好的扮演乡巴佬的演员。

她声明,如果物色不到最好
的‘海托塞’,她就不登台。

你知道,她是在乡村长大的,百老汇的兰花在头发上插根稻草,就想把自己说成是苜蓿,可诓不了她,她要货真价实的东西。

’哎,你想扮演‘索尔·海托塞’,首先要打通卡林顿小姐这一关。


第二天,海史密斯乘了火车去酸果蔓角。

他在那个死气沉沉的,偏僻的小镇呆了三天。

此时的卡林顿小姐正如往常闲暇时一样,在一家位于地下室的空气污浊的小餐馆内和她的“追随者们”谈笑风生,她
身材纤巧,美丽迷人,充满活力,得意非凡。

十一点三刻,一个瘦长、仓皇、犹豫的年轻人走进了餐馆,他长着一头淡黄色的头发,傻乎乎地张着嘴,被餐馆里的灯光和人们吓得手足无措,狼狈不堪。

他穿着一套白胡桃色的衣服,打了一条鲜蓝色的领带,衣服很不合身,瘦嶙嶙的手腕和穿白袜子的脚踝露在外面有四英寸之多。

他睁大眼睛,打量着周围,正如见到猪猡闯进了土豆地的人一样。

他终于看到了卡林顿小姐。

他咧开嘴笑了,又高兴又窘迫地红着脸站起来,朝她的桌子那儿走去。

“你好吗,波西小姐?”他带着无可置疑的乡土音说。

“你还记得我吗?——我是比尔·萨默斯——住在铁匠铺后面的萨默斯家的。

”“嘿,什么!”卡林顿小姐兴致勃勃地插嘴说,“你从酸果蔓角来?”那个年轻人接着说,“是的,你知道吗?哈姆·赖利信了教;布利塞斯老太太把她的房子卖给了斯普纳船长;你的威利
叔叔给选上当警官。

” “喂,诸位!”卡林顿小姐忽然对她的同伴说,“我要失陪一会儿。

”她把他拖到角落里一张单独的桌子那儿。

“我仿佛记不起谁是比尔·萨默斯了。

”她瞅着那个乡下年轻人的天真的蓝眼睛,沉思地说。

“不过萨默
斯一家我是认识的。

你最近有没有见到我家里的人?”“波西小姐,”年轻人认真地说道,“两三天以前,我还去过你家。

”“妈妈好不好?”卡林顿小姐问道。

“我最近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坐在阳光下面。

我问她为什么不往后挪一点。

‘威廉,’她这样说,‘我一有空就坐在这儿,望着那条路,等着波西,直到天黑。

’我老是觉得,当她厌倦了外面的世界,想起她的老妈妈时,她仍旧会从那条路回来的。

”“我出来的时候,”“比尔”结束道,“我在前门台阶那儿把这摘了下来。

我知道你一定喜欢老家带来的东西。

”他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朵玫瑰——一朵丝绒一般柔媚,芳香四溢的黄
玫瑰,它在餐馆恶浊的气氛中耷拉着脑袋,正象一个少女在古罗马竞技场上群狮热辣辣的呼吸下垂着头一样。

卡林顿小姐的尖锐然而悦耳的笑声在乐队演奏的《风信子》的旋律中响了起来。

“哎呀!”她快活地嚷道,“还有比那些地方更死气沉沉的吗?如今让我在酸果蔓角待两个钟头,我都受不了。

嗯,萨默斯先生,我见到你非常愉快。

我想我现在要赶回旅馆去睡我的美容觉了。

”她把那朵黄玫瑰塞在她绮丽精致的绸衣服的前襟里,站起身,傲慢地朝戈尔
茨坦先生点点头。

那辆金碧辉煌的马车驶去后,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转头对戈尔茨坦说,“主意不坏吧,呃?‘索尔·海托塞’这个角
色总该派给我了吧?这位小姐始终没有起疑。

”戈尔茨坦说,“你最好明天一早就去找卡林顿小姐,把这个角色敲敲牢。

我觉得她会对你很满意的。

”第二天上午十一点三刻,海史密斯来到了卡林顿小姐下榻的豪华旅馆,满怀信心
地递进了他的名片。

接待他的是女演员的侍女。

“对不起,”霍顿斯小姐说,“非常抱歉。

卡林顿小姐已经取消了所有的演出合同,回到那个——那个什么小镇——哦,那个酸果蔓小镇去了!”
【注释】①“博格斯”的原文是Boggs,同英国俚语中的“厕所”(bogs)读音相同。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玫瑰”其实就是波西小姐形象的映照,离开了家乡的土壤,投身于社会,她也失掉了原本的“柔媚”和“芳香四溢”,变得和餐馆的气氛一样“污浊”。

B.小说反映的是演员的生活遭际,通过因果递进和悬念更迭拓展情节,把女主角在艺术道路上由“人性失落”和“人性复归”的心理变化过程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C.波西小姐其实早已识破了“乡下来的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不揭穿他,只是为了从他嘴里得知家乡和母亲的情况。

D.演员海史密斯通过自己的重重努力,本以为成功获得了想要的角色,却因为女主角的离去而化为了泡影,作者为他不平,对他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E.小说构思精巧,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人物命运陡然逆转,结局出人意料,叫人目瞪口呆又回味无穷。

(2)第四段,作者详细描写“乡下来的年轻人”的肖像以及与女主人公的对话,这一情节的安排在小说中有何作用?(3)请简要分析波西·卡林顿小姐的主要特点。

(4)欧·亨利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这篇作品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对“人性之美”这一核心主题的深刻剖析和生动
表达,还在于悬念迭起、曲折回旋的情节设置。

请找出小说中三处设置悬念的情节,并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小题。

钱钟书: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
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

世人评其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

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人们赞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但这些知道他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
他是一个爱掉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
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他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

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

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钱钟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

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

《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

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
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

”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钟书一度开始沉默。

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

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对于《管锥编》自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

然而,我第一次读到《管锥编》,却已是1994年了,在此之前也只是读过《围城》和他的部分散文及短篇小说,
虽然喜欢得不得了,但真正在书店里翻动他的《管锥编》时却大有窒息之感,也许是出差在外的心情所致。

当时在济南的一个古籍书店,我终于将一套五卷本的《管锥编》捧回了旅馆,连夜拜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册。

其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四册从先秦至隋代以来的经史子集1158页内容的增订,而第二部分是对前四册及增订
内容进行的再增订。

钱氏六十五岁做《管锥编》,七十二岁出版《管锥编增订》,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锥编增订》
之二,以如此之高龄对自己已经功业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缜密繁琐的订补,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

其治学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叹服,似在学界未有第二人。

日后的钱钟书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他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

钱钟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钱先生的“扑朔迷离”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
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

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

此言极是。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钟书在清华求学时,虽不重视数学,但国文、英语、哲学、心理等学科成绩极佳,同学对此甚是佩服。

B.钱钟书看书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这成就了他的学问。

C.《管锥编》内容庞博,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此书后又经几次增订,日趋完善,这充分体现了钱钟书令人感佩的治学精神。

D.写完《围城》后,钱钟书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再无优秀小说问世,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热情、才情的减退。

E.本文运用平凡而生动的小事例展现人物的性情特点,这种“把名人还原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写法,使人物更
加立体鲜活,读者也觉人物更真实可感,读来饶有趣味。

(2)根据文中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称“钱钟书是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
(3)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钱钟书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钱钟书曾在《论快乐》一文中写到:“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
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钱钟书先生的“快乐观”,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

太祖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

置正军都谏司,擢谏官,迁行省都事,累进中书右司郎中。

寻知骁骑卫事,参常遇春军务。

下赣州,遂居守,拜江西参政。

洪武元年,山东平,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

是年召入为中书省参政。

明年出参政陕西。

三年,李善长病,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左丞。

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其冬,封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

诰词称其专删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

及善长以病去位,遂以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

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而帝心终善广洋,复召为左御史大夫。

十年复拜右丞相。

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

帝数诫谕之。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

帝问之,对曰:“无有。

”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

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广洋少师余阙,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

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

赞曰:明初管领枢要,率以勋臣领其事。

其从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而已。

惟庸败后,丞相之官遂废不设。

故终明之世,惟善长、广洋得称丞相。

独惜善长以布衣徒步,能择主于草昧之初,委身戮力,赞成鸿业,遂得剖符【注】开国,列爵上公,乃至富极贵溢,于衰暮之年自取覆灭。

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

(选自《明史》)
【注】剖符:封建帝王对有功之臣分封、授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知骁骑卫事知:掌管
B.明年出参政陕西出:外出
C.淹通经史淹:深入
D.率以勋臣领其事领:处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B.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C.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D.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广洋仕途多舛。

受杨宪的诬陷,被流放海南。

直到杨宪被处死后,他才得到了平反,回到朝廷任职。

B.汪广洋辅佐太祖有功,太祖称赞其擅长处理复杂难办的事情,并多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良、孔明。

C.刘基为胡惟庸毒死后,太祖问及此事,广洋回说不知。

太祖大怒,斥责他朋党欺君,将他贬谪广南。

D.汪广洋年少时曾跟随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工诗歌,擅长篆、隶大书。

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

⑵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

帝数诫谕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本诗作于其被贬为睦州司马,路经长沙时。

【1】古诗词常常为了照应韵律而颠倒词序、语序,出现一些倒装的现象。

请找出本诗中有倒装现象的一联诗,将其还原为常规语序,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技巧。

【2】请概括本诗抒发的两种感情。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破屋将遭夜雨的苦况,满眼黑云,以黯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黯淡悲苦的心境。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更是写出了劳作农民的反常心理,让
人唏嘘不已。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慨叹“,”,感叹当时处其境已凄迷难辨,到如今更是捉摸不到。

五、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常常挤在人群中,静静地看着炫目的烟花盛放,那一朵朵尽情绽放的烟花美轮美奂,就像人们脸上收不回的幸福笑容,美丽动人,充满活力。

B.中国第三代预警机空警-500的横空出世,足见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

C.不少青年人宣称“不跟爹妈讲道理”,因为他们发现在一个家庭里,最高的宗旨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其乐融融。

D.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立刻有人甚嚣尘上,说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有人格缺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3岁叙利亚男童艾兰在偷渡途中溺亡、伏尸海滩的照片震惊世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B.人生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C.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左右就设有一处雷达、通讯导航和众多空管中心等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

D.在各地各级学校中,用跑步处罚学生的老师比比皆是,但大多数人根本想不到学生会因为被罚跑而横遭意外。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这如同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
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而初看到西湖、峨嵋的北方人却惊讶于它们的奇景。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A.所以我们要缩小这种距离,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B.只有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C.只有与事物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D.如果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六、语言表达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枝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枝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枝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2.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

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