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科系统学与五味子药物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子科系统学与五味子药物资源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is),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ex Juss),全科39种,东亚是其分布中心。
我国产29种,是五味子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本科植物在我国多作药用,五味子(S. 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
(S.sphenanthera)的果实即著名中药五味子,分别以“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异型南五味子(K.heteroclita)和内南五味子(K.interior)是中药滇鸡血藤的植物基源。
临床上,五味子属植物常以果实入药,具有收敛、滋补、强壮、安神功能,南五味子属常用藤茎或根,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应用广,收效好。
五味子科是我国重要的药用资源植物类群。
五味子科植物主要含有木脂素、三萜、挥发油,木脂素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并具有分类学意义。
具有不同活性的木脂素类型在五味子科2属中的分布有差别,说明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木脂素在五味子科植物中的分布样式可能正是该科2个属植物在临床应用具有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
根据已有的化学证据,南五味子属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化学分类与经典分类的结果一致。
然而五味子属下分类一至有争议。
尽管近年的孢粉学、雄花的发育研究结果提示,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可能是由同一原始类群进化而来的两个近缘类群,但至今未找到也难以通过生物学发现该原始类群。
而我们通过初步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
此外,五味子科是一群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作为常用中药五味子来源的五味
子和华中五味子均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有限,亟待寻找新的资源植物和优良的种质资源。
因此,我们以期通过化学分类学,结合分子系统学和经典分类学,探讨五味子科的系统学,建立一个更合理、更自然的分类系统。
并通过对五味子属植物木脂素含量测定,为解决五味子药物资源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1.赴云南、四川、广西和浙江等分布区对五味子科植物进行了野外资源调查,共采集鉴定了五味子科两属17种3变种的代表植物(包括所有亚属代表,根据刘玉壶系统)。
即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Planch.)Rehd.et Wils.、五味子S.chinensis (Turcz.) Baill.、金山五味子S glaucescens Diels、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狭叶五味子ncifolia (Rehd. et Wils.) A. C. Smith、月已彦涵:三元味子科系金允学与月定味子药物资幼泵小花五味子5. micranthaA.C.Smith、二色五味子Sbicolo:Cheng、绿叶五味子及、
sridi:A.C.smith、翼梗五味子5. hen今1 Clarke、滇五味子5.hen今1 var.夕unnaneosis A.C.Smith、毛叶五味子S.刀ubescens Hemsl.et Wils.、毛脉五味子S.尸ubeseens var.尸ubinervis(Rehd.et Wils.)A.C.smith·铁箍散S.尸rorin宁ua(Wall.)Baill.var. sinensis Oliva、重瓣五味子S.尸lena A.C.Smith、黑老虎犬h滋ura coecinea(L em) A.C.Smith、仁昌南五味子K renchangtana 5.E Lan、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毛南五味子K induta A.C.Smith、多子南五味子Kp口吞.,erm“、乞ng和狭叶南五味子K ang拟st扣li“A.C.Smith。
2.通过深入分析5类木脂素的UV特征谱,作者找到了5类木脂素类型的定性鉴别方法,并首次运用HPLC一光电二极管阵列光谱检测器(DAD)技术对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类成分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分析和鉴定,比较了五味子科植物22个种(变种)(包括所有亚属,按刘玉壶系统)所含的木脂素成分。
结果显示,5类木脂素成分在五味子科中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a)联苯环辛烯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是五味子科植物的共有成分也是特征性成分,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来看,由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组成的五味子科是一个自然的类群;b)五味子属的五味子(少蕊五味子亚属)仅含有联苯环辛烯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红花五味子(多蕊五味子亚属)含有联苯环辛烯类、四氢映喃类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此外,五味子属绝大多数种还含有芳基四氢蔡类木脂素;南五味子属独有螺苯骄吠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其中少数种含有四氢吠喃类木脂素。
由此说明五味子属可能不是一个单系类群;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在化学成分上存在交叉和重叠,它们可能是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沿不同的路线演化而来;从化学成分来看,五味子和红花五味子是五味子科的原始类群。
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资料,作者对种间、属下和属间等级的化学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决了一些生物学没有解决的问题。
并首次运用LC/MS
和LC/M S/MS技术对五味子科植物红花五味子中表一加巴辛的存在进行了分析和确证。
此外还用薄层色谱法对五味子科两属22种(变种)的木脂素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的薄层色谱也存在明显差别。
3.首次测定和报道了叶绿体基因组的:bcL区(五味子属9种,南五味子属5种和外类群狭警八角)、matK 区和rPZ16内含子(五味子属10种,南五味子属4种和外类群狭尊八角)的部分序列,并用PAUP软件,分别依据3个单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