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自然美育活动的思与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佳佳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奠定审美素养的最为基础的阶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艺术教育是以完整的人为对象,把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作为领域目标,把幼儿的完整、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即艺术教育是一种真正的塑造完整的人的教育。
”我园结合课题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活动。
“十三五”期间,我园开展“幼儿园‘和乐’美术特色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研究,以大自然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园内外自然资源,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生活世界,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回归于自然,逐步形成幼儿园美术教育特色。
如何基于时代发展趋势、区域发展背景和园所既有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幼儿园品牌化、特色化的美育活动,提升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是我园“十四五”期间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三维一体——构建基于儿童生活的美育环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环境对于幼儿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适宜的环境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重构自然资源、共享社会资源、利用文化资源,使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不断唤醒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重构自然资源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
”我园充分利用园内外资源,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共计划—共研讨—共操作”的方式,注重资源重构,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建构真正属于幼儿的自由开放的游戏环境,使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不断探索、实践、交流中,发现环境之美。
例如,我园原有的传达室利用率不高,只作为一个临时仓库。
怎么改造和利用呢?幼儿通过共同讨论,最终决定将这里改造成户外美术画廊。
我们向幼儿征集改造方案,了解幼儿对户外环境的需求,邀请幼儿参与环境改造,让幼儿的想法真正融入户外环境设计,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环境创设是一项综合性教育活动,是幼儿与环境进行互动式学习的重要过程。
在环境创设中,我园充分肯定幼儿的主动性,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权利,为幼儿提供互动式学习所需要的各种支持,创设自由、自然、充满生气、极具特色的幼儿美育教育的动态学习场。
(二)共享社会资源
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社会资源,包括周边的建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
无论是宏伟的建筑,还是细微的自然景观,都蕴含着美的元素。
我园从社会资源中挖掘幼儿所需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学习途径,引导幼儿通过关注、比较、探究,发现万事万物中不同形态的美,丰富幼儿的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园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在自然美育活动中,幼儿提升了美学素养,在快乐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三)利用文化资源
我园地处太湖之滨。
在吴文化的熏陶下,我园能够充分挖掘文化习俗、民俗节日、名人故事、特产美食等元素,让幼儿在活动中生发经验,提升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结合当地泰伯传统“庙会”,我们创设游戏场域,让幼儿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庙会带来的热闹与吉祥的氛围,感受童年甜蜜、美好的味道:制作元宵、捏豆面灯、写福字、敲麦芽糖、做糖葫芦等,让幼儿通过做一做、尝一尝、说一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二、多措并举——实施基于儿童本位的课程内容,唤醒儿童的艺术表达
在开展基于儿童立场的自然美育活动时,我园由原来的“依据老师的经验选择内容”转变为“基于儿童当下的经验来选择内容”。
通过聚焦兴趣点、多领域融合、多场域整合,我们开展适宜幼儿的、可操作的、开放的美育活动,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一)聚焦兴趣点,引发主动学习
玩沙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
每到玩沙的时候,
基于儿童立场的自然美育活动的思与行好家长44
幼儿总是尽情地玩乐着,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一次,萌萌突然开心地叫了起来:“老师,我挖到了一颗宝石!大家快来看呀,我挖到宝石啦!”萌萌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时,诗涵也说:“我也挖到宝石了,我的宝石是白色的。
”于是,幼儿开始了“挖宝大比拼”,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挖掘着,希望发现更多、更美的石头。
因此,“一颗小石头”项目活动应运而生。
可见,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认知与行为动力。
在案例中,教师顺应幼儿对小石头的探究兴趣,使兴趣转化为内驱力,引导幼儿主动围绕石头进行探究思考。
(二)多领域融合,建构整合学习
我园鼓励幼儿在生态环境中积极探索、自主发现、自由创造,帮助幼儿收获知识与技能,助推幼儿获得美育核心经验。
例如,“一颗小石头”项目活动就蕴含了科学、数学、艺术等领域的经验,需要通过努力得以实现。
幼儿利用美工区的鹅卵石、水粉颜料、毛笔、毛根、棉签,在鹅卵石上涂上了喜欢的颜色,并添加上漂亮的花纹,最后用胶带将毛根与画好的鹅卵石固定,制成了美丽的石头项链;他们还利用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在装满沙的盆子中随意摆放、造型,并用小树枝、稻草等自然材料辅助装饰画面。
在这个项目活动中,我园注重各领域的自然融合,以提升幼儿综合经验。
(三)多场域整合,形成经验联结
在“一颗小石头”项目活动中,我园将课程实施的各类途径融会贯通,延伸至区域活动、领域教学活动、生活活动。
同时,在持续一个月的推进中,我们创设不同的场域空间,以满足幼儿获得与联结不同的学习经验。
三、师幼互动——形成基于儿童视角的行动策略,支持儿童的经验生发
教师和幼儿都是活动的组织者,基于前期理论教研学习。
教师将“成人视角”慢慢转变为“儿童视角”,通过观察、分析、支持,聆听幼儿的心声,满足幼儿真实的需要,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探究,形成自然美育活动的行动策略。
(一)多观察——聆听幼儿心声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他们不断构建着周围世界的内在模型。
教师要不断聆听幼儿的心声,支持他们的探究与创造。
粉嫩的海棠,艳丽的山茶,小巧的樱花……春天,幼儿园里百花齐放。
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色盘,在花园中寻找色彩。
对于在幼儿园里找不到的色彩,幼儿就利用节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
(二)多分析——满足幼儿需要
在自然美育活动中,幼儿除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想,也经常用行为表达自己的探究和经验。
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行为价值取向,并积极创设条件,让幼儿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
例如,一次,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看到有两名幼儿手里拿着排笔。
于是,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创生了“我是小小粉刷匠”的活动,引导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刷子或者排笔“涂鸦”,为下一步使用多种工具创作积累经验。
(三)多支持——激发幼儿探究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儿童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在染布游戏时,幼儿对染布时放什么物品会产生不同的痕迹,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于是,一场寻找染布花纹工具的活动开始了。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和幼儿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的成长是“螺旋式”的,是在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中生成的。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朱永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教育之梦》中提出:“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美育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操作、体验。
这既符合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基本规律,又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美育活动的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园基于儿童立场的自然美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旨在引导师幼走进自然、回归生活,萌发幼儿最直接的所感所知,帮助他们实现对美的事物经验的改造和迁移,培育真实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素养,展示独特、真实的自己。
我们深知,自然美育活动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延伸,更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十四五”课题研究的全面开展,我园自然美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仍在持续推进。
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发现与成长,引导幼儿走进自然,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在美的熏陶中快乐成长。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善德幼儿园)
课程与教学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