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辨析
聂 晶Ξ1 郭秀艳1,2
(1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2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 在无意识研究的热潮中,无觉察知觉、内隐学习相继得到很大发展。

这两种认知过程都涉及到无意识加工,相互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文介绍了这两种无意识加工过程,并对其联系、区别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内隐学习 无觉察知觉 无意识加工
从十九世纪中叶Helmholtz [1]提出知觉依赖于无意识推断(unconscious inference )的观点,到Freud 无意识理论的构建,再到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无觉察知觉、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等领域相继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领域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吸引诸多研究者的兴趣,是因为它们都与“认知无意识”(cognitive unconscious )有关。

可以说,内隐学习、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等都是无意识加工概念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不同表现。

本文介绍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的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辨析。

1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
1.1 内隐学习的概念
Arthur Reber 最早于1965年提出内隐学习一词,他认为
内隐学习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能陈述出他们行为所遵循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随后,研究者们陆续地从不同角度对内隐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Lewicki 、Czyzewska 和Hoffman (1987)[2]提出,内隐学习是指被试获得了一种具体知识,但却说不出、甚至意识不到业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学习情况。

Seger (1998)[3]提出,内隐学习以偶然的方式发生,无需运用有意识的假设-检验策略;无需获得足够的有意识知识就能提高测验成绩;不涉及先前已有表征的激活。

这些定义分别指出了内隐学习的不同方面,综观以上对内隐学习的论述,内隐学习是指个体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潜在结构,但之后的操作表明个体学习到了这种潜在结构,即个体无意识地获得了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

1.2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
有关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涉及了许多的领域和不同的被试群体。

比如,以健忘症病人为被试的研究曾证实了内隐学习的强健性,在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被试仍可进行正常的动作技能学习。

在对正常人内隐学习的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人工语法学习范式和序列学习范式等等。

人工语法学习范式(artificial grammars learning )由Reber 于1967年提出。

典型的人工语法实验分为学习、测验阶段。

在学习阶段,内隐组、外显组被试学习一些人工语法字符串,
内隐组按照指导语要求记忆字符串,而并不知道字符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或规则;外显组则被告知学习材料有内在的规则,要努力探寻这些规则。

在测验阶段,要求内隐组和外显组被试判断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结果发现,内隐组被试的成绩高于或等于外显组被试的,由此证明了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

序列反应时任务范式(serial reaction time task )由Nissen 和Bullemer (1987)[4]提出。

在这种研究范式下,告诉被试将要进行反应时测试,要求对依次出现在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按相应键尽快做出反应。

被试并不知道这些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

结果发现,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会逐渐下降,此时插入随机位置序列,被试的反应时就会突然增加。

被试对随机位置序列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固定位置序列的反应时,但被试却不能对这些固定位置序列进行有意识的再认,这说明发生了内隐序列学习。

综上两种内隐学习的主要范式可发现,无论研究范式的形式如何变化,但它们的构成要素都包括特定的学习材料、指导语和测验。

学习材料必须包含一个复杂的、不可外显获得的内在规则;指导语则必须使被试注意集中于学习项目本身,而非内在规则;测验阶段,用于检测个体是否将规则迁移到了新的材料中,以间接推断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某种底层规则。

1.3 内隐学习研究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
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无意识加工的判别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不能有效地确定内隐学习加工过程的无意识性,那么内隐学习的研究就无从展开。

一般情况下,内隐学习研究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标准是主观阈限(subjective threshold )。

所谓主观阈限就是被试声称自己只是猜测,而判别反应却高于随机水平的点。

如上述的人工语法学习范式和序列学习范式中就是这样操作和界定内隐学习的。

Dienes 和Berry (1997)[5]指出,内隐学习所习得的知识是低于主观阈限的。

而所谓低于主观阈限,就是指个体缺乏元知识。

Dienes 、Altmann 和G oode (1995)[6]提出,元知识的缺乏有两个标准:第一,个体相信自己仅仅是猜测,而操作却高于随机水平。

第二,个体的信心与实际准确性无关,也就是个体对操作成绩的信心与实际准确性没有相关。

Ξ第一作者简介:聂晶,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

E -mail :niejing22@
130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1):130-133
2无觉察知觉(p 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 ss)
2.1 无觉察知觉的概念
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所觉察,但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换言之,个体无意识地对外界刺激进行了加工和反应(Berry,Dienes,1993)[7]。

只要刺激的呈现在意识觉察阈限以下,却影响了个体的感觉、知觉或行为,那么无觉察知觉就发生了(Merikle,K azdin,2000)[8]。

通常使刺激呈现不被意识觉察的方法有:注意分配法,即刺激呈现在未被注意的位置;刺激快速呈现法,即刺激以极快的速度呈现;掩蔽法,即在刺激呈现后进行掩蔽(Merikle等, 2001)[9]。

盲视现象(blindsight)是无觉察知觉的典型案例。

“盲视”一词是由Weiskrantz和Warrington(1974)[10]等对左眼失明的病人DB进行广泛的研究后提出的。

在DB的盲视觉区呈现一个亮光,DB能够很好地指出亮光所处的正确位置,但却声称自己根本不知道刺激的存在。

此外,DB还能够对盲视觉场内的刺激作出精确区分,如能够区分水平线与垂直线,能够区分圆圈与十字,且区分的准确率达到90%。

然而,奇怪的是,他却表示自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清楚的视觉体验。

此外,听觉领域中也存在无觉察知觉现象。

比如,有听觉测验表明,即使听觉刺激不在被试注意范围内,仍然能够被知觉:在被试耳边轻轻地说出字母发音,尽管被试声称听不到任何声音,但要求被试对听觉刺激的内容进行猜测时,他们的成绩明显高于随机水平。

2.2 无觉察知觉的研究范式
无觉察知觉的研究范式有经典分离范式(意识与无意识效应分离)、相对敏感性范式(无意识效应大于意识效应)和间接-无直接数据模式(意识效应为零)等。

经典分离范式(the classic dissociation paradigm)是无觉察知觉研究使用最多的范式。

分离范式实验的主要逻辑是:在对刺激完全无觉察的情况下,个体能够知觉到刺激的某些特征(Merikle和Reingold,1998)[11]。

简言之,尽管个体没有觉察到刺激,却仍然能够对刺激进行加工,这就是意识与无意识效应的分离。

相对敏感性范式(the relative sensitivity approach)是对知觉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进行比较,其本质是间接(无意识)效应大于直接(意识)效应时,就表明无觉察知觉出现了。

这种无觉察知觉的研究既不需要对意识知觉进行测量,也不需要证明个体对意识知觉测量的敏感性为零。

间接-无直接数据模式(the indirect-without-direct data pattern)的逻辑是,当实验效应完全由无意识加工产生,而意识加工产生的效应为零时,无觉察知觉便发生了。

这种范式的证明非常困难。

因为要让人完全信服意识测量中个体对意识的敏感性为零,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使用客观测量标准对意识进行测量。

第三种范式所使用的无意识测量标准与前两种范式不同,经典分离范式与相对敏感性范式所使用的无意识标准均为主观阈限,而间接-无直接数据范式则使用客观阈限(ob2 jective threshold)为无意识标准,即被试的判别反应完全为随机水平。

2.3 无觉察知觉研究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
无觉察知觉研究中意识、无意识的区分颇具争议(Holen2 der,1986;Merikle,1982)[12][13]。

总体来说有主观阈限、客观阈限两种区分方法。

主观阈限是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客观阈限是被试的判别反应为完全随机的水平。

Cheesman和Merikle的研究表明,低于主观阈限高于客观阈限的刺激能够进行无意识加工。

他们简短地向被试呈现4个颜色词中的1个,然后进行掩蔽,实验要求被试报告呈现的颜色词。

在1组实验完成后对被试的觉察与否进行测验。

当色词呈现与掩蔽呈现(均以开端为准)相隔的时间距离(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简称SOA)由长变短时,被试成绩也随之下降。

SOA处于客观阈限以上、主观阈限以下时,启动效果非常显著;当启动词的呈现低于客观阈限时,启动效应消失。

但是,还有研究(Greenwald,K linger,Liu,1992)[14]发现低于客观阈限的刺激也能进行无意识加工。

例如,Dagenbach, Carr,Wilhelmsen在词汇辨别任务中发现启动效应随SOA的变化而变化:当SOA从主观阈限以上逐渐缩短时,启动效应也逐渐减小,达到主观阈限时启动效应消失;但是,当SOA再减少时,启动效应又增大了,在客观察阈限上达到最大。

关于无觉察知觉的无意识区分标准,众说纷纭,然而无觉察知觉的深入研究需要统一的无意识区分标准。

根据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只有当阈限以上和以下的结果有质的差异时,该阈限才是有意义的无意识区分标准[15]。

于是,研究者(Merikle,Reingold,1990)[16]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主观阈限能更好地区分意识与无意识。

如Cheesman和Merikle使用Stroop启动任务进行研究,发现主观阈限以上与以下的实验结果有质的差异:如果色词的呈现在主观阈限之上,那么色词与色块一致时启动会使得Stroop效应增强,因为个体能够通过色词预测颜色;如果色词的呈现在主观阈限之下,色词与色块一致时Stroop效应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Merikle和Reingold的研究也发现主观阈限以上与以下的实验结果有质的差异。

可见,主观阈限确实能更好地区分意识和无意识,更适合作为无意识的区分标准。

3 内隐学习与无觉察知觉的关系
无觉察知觉和内隐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无意识加工。

从目标刺激或学习材料的呈现,到学习或知觉加工过程,再到实验的逻辑,无不显露着无意识的烙印。

但是,尽管内隐学习与无觉察知觉都属于无意识加工,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心理过程,在许多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3.1 两者的相同点
3.1.1 它们的刺激呈现都具有无意识性 在内隐学习中,无论是人工语法、序列学习,还是复杂系统控制任务,其目的都在于创造一个不能为意识或外显策略获得的内在规则。

而无觉察知觉也不例外,无论是注意分配方法,还是刺激快速呈现方法,抑或是增加掩蔽刺激法,其目的也都在于使刺激不被意识所察觉。

聂晶等: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辨析131
3.2.2 它们的操作过程具有无意识性 在内隐学习中,指导语是重要的控制手段,内隐组被试不能运用意识策略学习内在规则,只能进行无关的任务操作(如记忆任务、反应时任务等)。

因此,被试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规则的掌握,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内隐的。

在无觉察知觉中,被试在目标刺激呈现后进行一些任务操作,他也不能说出先前呈现的刺激对自己的操作有何影响。

这说明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的加工过程都是无意识进行的。

还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内隐学习还是无觉察知觉受注意分配的影响均不大,这表明其操作过程具有无意识性。

我国学者张卫(2002)[17]等采用序列反应时任务操作比较了不同负载条件对内隐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记忆负载组被试的加工量虽然显著增大,但测验结果与无负载组没有显著差异。

可见,次要任务的操作不会削弱内隐学习的效果。

而且Johnston和Dark(1986)[18]在无觉察知觉实验中,用注意分配的方法避免被试对刺激进行意识察觉,却也发现了无觉察知觉的存在。

可见,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的加工过程是无意识的。

3.3.3 它们的实验逻辑相同 无论在内隐学习还是无觉察知觉过程中,被试都声称自己没有注意到学习材料中的内在规则,和没有觉察到刺激的呈现,他们都认为自己仅仅是在猜测,但是实际操作结果却超出了随机水平。

内隐学习中,被试不能意识到自己掌握的规则,却能够将内隐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材料。

无觉察知觉中,被试对目标刺激并未觉察,而刺激却能够影响操作。

这些都表明,个体的意识与无意识出现了分离,这意味着内隐学习或无觉察知觉中的无意识特性凸显出来了。

3.4.4 它们的无意识测量标准相同 在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是问题的关键。

正如前面提到的,学习材料的呈现与个体的操作过程都具有无意识性,那么,无意识的标准是什么?如前所述,主观阈限标准是内隐学习与无觉察知觉的测量标准,无论是内隐学习的规则知识还是无觉察知觉的刺激呈现,都必须低于主观阈限。

3.2 两者的区别点
3.2.1 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及复杂程度不同 无觉察知觉中,知觉的加工对象是直接呈现的。

目标刺激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大小、形状、位置、语义等等,就是个体知觉的对象,目标刺激的属性较简单,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便产生了无觉察知觉。

尽管有的实验也涉及语义加工,但总得来说都比较简单。

而内隐学习中,无意识加工的对象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间接呈现的。

个体所看到的学习材料只是外在属性,真正的学习目标是隐藏在刺激表面属性之下的规则知识,其内在结构非常复杂,很难从学习材料的外在属性看出其内在规则。

3.2.2 所涉及的认知过程不同 无觉察知觉所涉及的心理过程较表浅,如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或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等,这都属于较基本、简单的知觉过程。

然而,内隐学习的无意识加工则涉及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复杂的认知过程。

以复杂系统控制任务为例,该范式以复杂问题解决为核心,采用模拟的生产和社会情境进行研究,如糖生产任务和城市交通系统,研究者在这些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被试可以学会令人满意的控制行为,却回答不出他们已经学会的有关如何控制系统的问题。

这说明,内隐学习可以涉及复杂、深入的认知加工。

另外,内隐学习还在社会认知中得到广泛研究,这也表明内隐学习能够对复杂的刺激进行加工。

以非显著协变关系学习法为例,该方法是被用来研究社会认知中的内隐学习现象。

实验分别采取了以下几种不同的作业:根据人的轮廓,尤其是膝盖到脚踝的距离来评价刺激人物的吸引力;根据刺激人物眼鼻之间的距离来判断个性类型;根据录像片断中刺激人物的性别来判断其是否忧伤;根据刺激人物面部特征判断其消极或积极。

结果发现,被试对任务变量之间的多重关系存在无意识加工效应,能够发展出内隐的代码储存方式,从而证实了非显著协变关系的内隐学习。

这种非显著协变关系法对于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学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3.3 应用范围不同 无觉察知觉的应用范围大多涉及听觉、视觉等神经心理学领域,可应用于盲人的视觉恢复、听觉丧失者的听觉训练等,相对而言,内隐学习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由于内隐学习比较适合复杂的知识内容,而且又涉及深入、高级的认知加工,因而无论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还是社会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内隐学习研究的深入,其内容逐渐扩展到了许多应用领域,如语言的学习、教学、运动领域等等。

在真实世界中,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一出生人们就浸润在母语的氛围中,可以说在这么多年的浸润中,人们对单词的拼写规则已进行了内隐学习。

例如Cleeremans (2001)[19]的实验证明母语的拼写规则不能外显传授:研究所选的被试母语为法语,为了避免每个被试对于单词的敏感性不同,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是非词,结果发现被试对于非词的偏好完全遵循母语单词的拼写规则。

由此可见,在长达5至8年的母语学习中,潜在的规则已经不知不觉地迁移到了非词中。

由于内隐知识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等特征,许多研究者也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

一些内隐学习论者(如Krashen)提出,第二语言的学习应当遵循母语(第一语言)的获得方式,个体置身于纯粹外语环境生活中就可以产生充分的内隐学习,从而掌握第二语言;另一些学者(如James,K ingman,Maybery)则认为,外显知识是内隐知识的必备先导,规则的教授应受重视。

于是,大量研究围绕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劣展开。

Bialystok(1979)运用法语语法判断任务考察了规范的外显知识和直觉的内隐知识之间的不同作用,结果发现:内隐与外显学习各有优势。

在判断句子语法是否正确时,内隐知识非常有利;病句的进一步分析则需要外显语言知识的介入。

内隐学习研究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郭秀艳和杨治良(2002)[20]研究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视学习对象和学习材料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复杂任务时应先具备一个内隐知识基础,然后再试图建立外显的任务模型。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外显的行为和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内隐学习潜能。

此外,书法运动中也发现内隐学习能促进个体的知觉预期,从而将内隐学习的应用扩展到了知觉-运动领域。

132
 心 理 科 学 第27卷
4 小结
深入地剖析内隐学习与无觉察知觉的概念与研究范式,
我们就不难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性———无意识性。

不容置疑,这两个领域都凸现出无意识加工的魅力,然而,内隐学习更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无意识研究推向了广泛而真实的应用领域,从而开拓了无意识研究的新局面。

5 参考文献
1 Helmhonltz.H ,Treatise on Physiological Optics ,1962,3(Translated from the 3d G erman edition ,1867,J.P.C.South )New Y ork :Dover 2 Lewicki ,P.,Czyzewska ,M.,&Hoffman ,H.Unconscious acquisition of complex procedural knowled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 2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7,13:523-530
3 Seger ,C.A.Multiple forms of implicit learning.Handbook of Implicit
Learning ,Sage Publications ,Inc.1998
4 Nissen ,M.J.,&Bullemer ,P.Attentional requirements of learning :
Evidence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s.Cognitive Psychology ,1987,19:1-32
5 Z oltan Dienes ,Dianne Berry.Implicit learning :Below the subjective
threshold.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1997,4(1):3-236 Dienes ,Z.,Altmann ,G.,Kwan ,L.,&G oode ,A.Unconscious
knowledge of artificial grammars is applied strategicall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Cognition ,1995,21:1322-1338
7 Dianne C.Berry ,Z oltan Dienes.Implicit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Emprical Issues.1993,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es ,Publishers Hove (U K ),Hillsdale (USA )
8 Philip M.MerikleIn A.E.K azdin.subliminal perception.Encyclope 2dia of Psychology.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7:497-499
9 Philip M.Merikle ,Daniel Smilek ,John D.Eastwood.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Cogni 2tion.2001,79,(1-2):115-134
10Warrington ,E.K.,Weiskrantz ,L.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Neuropsychologia ,1974,12:419-428
11Philip M.Merikle ,Eyal M.Reingold.On Demonstrating Unconscious
Perception:Comment on Draine and Greenwald (1998).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eral.1998,127(3):304-31012Holender ,D.Semantic activation without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in
dichotic listening ,parafoveal vision and visual masking :A survey and reappraisal.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6,9:1-2313Merikle ,P.Unconscious perciption revisited.Perception and psy 2chophysics ,1982,31:289-301
14Greenwald ,A.,K linger ,M.,&Liu ,T.Unconscious processing of di 2choptically masked words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2,17,35-4715Cheesman ,J.,Merikle ,P.Distinguishing conscious from unconscious
perceptual processes.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6,40:343-367
16Merikle ,P.,Reingold ,E.Recognition and lexical decision without de 2tection :Unconscious per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 2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0,16:574-58317张卫,莫雷,许尚侠,王穗苹.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
的影响.心理学报.2002,34(5):480-486
18Johnston ,Dark.Selective atten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1986,37:43-75
19Sebastien Pacton ,Pierre Perruchet ,Michel Fayol ,&Axel Cleere 2mans.Implicit Learning Out of the Lab :The case of Orthographic Regul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eral ,2001;130(3):401-426
20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心理学报,
2002,34(4):351-356
Analysis of Implicit Learning and
Perception Without Aw areness
N ie Ji ng 1
,Guo Xi uyan
1,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2Departma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mplicit learning and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during the upsurge of unconsciousness researches.This article expatiated on these two issues and made an analysis and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m.K ey w ords :implicit learning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unconscious process.
聂晶等: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辨析13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