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昌吉州回民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昌吉州回民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
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
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
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
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
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
“阿呀,那还了得。
”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了。
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
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
”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
包好!
“疯了。
”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药》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
B. 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
不辞辛苦的情状。
C. “药”是小说线索,节选部分通过老栓买药——茶客谈药,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革命者的形象。
D. 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因生活贫困而小心谨慎。
B. “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还要劝牢头造反”对康大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
C. 通过文中康大叔的叙述,交代了红眼睛阿义盘问夏瑜底细的情节,这是对夏瑜的侧面描写,烘托了夏瑜的人物形象。
D. 文中多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如“红眼睛”“驼背”“花白胡子”等,使文章语言更加凝练生动传神。
3. 文中“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是什么身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 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
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
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
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
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
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
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
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
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
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
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
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
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
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
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
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
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
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
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
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
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5.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6.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8.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9.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10.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11.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12.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马灯
薛培政
我到某市干休所采访“老边防”梁英才,发现他家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马灯,看上去与室内的现代陈设极不协调。
梁老的老伴打趣道,自打老头子回到内地后,这盏马灯就再没点燃过。
老头子却拿它当宝贝,隔几天就拿下来擦拭一番,还捧在手里左右端详,像欣赏宝贝似的。
见我对这盏马灯好奇,梁老便将马灯从墙上摘下来捧在手中,给我讲了一段往事——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26岁的我担任了连指导员。
暮春的一天早上,尚未吹起床号,通信员便将我推醒,通知我到团部接受一项紧急任务。
当我快步赶到团部时,团长已在那里等候我了。
团长告诉我,根据气象预测,今年天山天池冰面解冻可能要提前。
他随即命令由我带队,以最快的速度将山上伐下的木材,用,马匹通过天池冰面运到对岸,为战备施工备足木料。
当我带领两个排的兵力赶到天池边时,才发现作业的艰难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次要往山下运送的木材,都是6至10米长,粗的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松木。
近似原始的运输方式,是在木材的一头钉上数个铁钯,用绳索系牢套上马匹拖过冰面。
要将堆积如山的木材全部运到天池对面,至少需要一个月。
当运输进入后期时,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天池出现了解冻的迹象:放眼望去,湖面上的裂纹清晰可见,并不时发出阵阵冰裂的声音。
天池平均水深60余米,最深处约105米,因属高山湖泊,水温较低,假如人或马匹不慎坠湖,几乎就
没有抢救的可能。
任务紧急,情况突变,向上级请示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停止运输,剩余的木材只能等到冬季封冻时才能运出,势必会影响战备工程的进度;若是按照原来的运输方式作业,造成伤亡怎么办?我心急如焚,在天池边踱来踱去,虽有寒风吹过,但仍感到身上一阵阵燥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利用夜间气温低,浮冰间再次形成连接,天池冰面相对固定的时机,组织展开夜间作业。
夜幕渐渐降临,呼啸的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
漆黑一片的冰面上,别说战士难以行进,就连拉木头的马匹都扭动着身子不愿前行。
见此情景,我瞬间便做出第二个决定:由我提着马灯走在前面开路,大家看着灯光,跟我保持距离连成一线行进。
如果一旦看不见灯光,要赶紧卸下木材,立即返回原地,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在这罕无人迹的天山上,战士们那悲怆的回答响彻旷野,我感到肩头上有千钧的压力。
我提着这盏马灯在前挪动,身后运木材的人员马匹形成一条长龙,渐渐向天池对岸靠近。
经过两个整夜的紧张抢运,终于将所有木材运到对岸。
这时人困马乏,都盼着早点返回营区休整。
我顾不上歇息,再次来到天池边,仔细观察了现场情势后,回到队伍前做出了第三个决定:原地进行短暂休整,备足两天的干粮,准备翻山绕道返回营区。
“指导员,咱们昨夜不是才从冰面上过来吗?这回又是轻装返回,不会出事的!”几个老兵劝我道。
“您看俺们都劳累成这样了,为啥有近道不走,非要绕远路自讨苦吃呢?”有的战士也发起了牢骚。
……
在稍作休整,备足干粮之后,我铁青着脸向着队伍下达了命令:“同志们,上级赋予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团首长在等待着我们安全返回。
现在湖面上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盲目蛮干,做无谓的牺牲,我必须把人员、马匹一个不能少的带回营区,开拔——!”
两天后,当我站在营区门口,看着所有人员和马匹安全进入营区后,竟一头晕倒在地……
若干年之后,当那些身处天南地北、已是子孙满堂的老战友,偶尔与我见面或电话联系时,总少不了提起这档子事,都认为我当年提着马灯在前开路,颇有些“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
“其实,当时我也有顾虑。
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即将分娩的妻子,倘若我那夜掉进湖去,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可是,想想担负的任务,再看看身边的战士,作为指挥员,我别无选择。
所幸的是,我把他们一个个安全的带回来了……”
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略有删节)
1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的是“老边防”梁英才的一段往事,以讲述人讲述自己过去经历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增强了故事
的真实性。
B. 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天池已出现了解冻的迹象,在这种令人紧张的情况下该如何抉择,这一情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夜幕下寒风、大雪等恶劣的天气情况,反衬了人物的英雄壮举,为后文在返回营区时改路作了铺垫。
D. 小说在主人公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给读者展示了那个火红年代的英雄人物的壮举,颂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14. 小说以“一盏马灯”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5. 小说最后写道:“抚摸着那盏马灯,诉说完那段往事,梁英才老人微眯的眼里充满了笑意。
”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收,字伯褒。
蒲州汾阴人。
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
年十二,能属文。
以父不得死[注]于隋,不肯仕。
郡举秀才,不应。
闻高祖兴,遁入首阳山,将应义举。
通守尧君素觉之,迎置其母城中,收不得去。
及君素东连王世充,遂挺身归国。
房玄龄亟言之秦王,王召见,问方略。
所对合旨,授府主簿,判陕东大行台金部郎中。
是时方讨世充,军事繁综,收为书檄露布,或马上占辞,该敏如素构,初不窜定。
窦建德来援,诸将争言敛军以观贼形势,收独曰:“不然。
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衍其兵皆江淮选卒正苦乏食尔是以求战不得为我所持令建德身总众以来必飞毂转粮更相资哺两贼连固,则伊、洛间胜负未可岁月定也。
不若勒诸将严兵缔垒,浚其沟防,戒毋出兵。
大王亲督精锐据成皋,厉兵按甲,邀建德路。
彼以疲老,当吾堂堂之锋,一战必举。
不旬日,二贼可缚致麾下矣。
”王曰:“善。
”遂禽建德,降世充。
王入观隋宫室,且叹炀帝无道,殚人力以事夸侈。
收进曰:“峻宇雕墙,殷辛以亡;土阶茅茨,唐尧以昌。
始皇兴阿房而秦祸速,文帝罢露台而汉祚永。
后主曾不是察,奢虐是矜,死一夫之手,为后世笑,何此之能保哉?”王重其言。
俄授天策府记室参军。
从平刘黑闼,封汾阴县男。
尝上书谏王止畋猎,王答曰:“览所陈,知成我者卿也。
明珠兼乘,未若一言,今赐黄金四十铤。
”武德七年,寝疾。
王遣使临问,相望于道。
命舆疾至府,亲举袂抚之,论叙生平。
卒,年三十三。
王哭之恸,因遣使吊祭,赠帛三百段。
其后图学士像,叹其早死不得与。
既即位,语房玄龄曰:“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
”又尝梦收如平生,赐其家粟、帛。
永徽中,又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薛收传》) [注]不得死:“不得其死”的省略。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衍/其兵皆江淮选/卒正苦乏食尔/是以求战/不得为我所持/今建德身总众以来/必飞毂转粮/更相资哺/
B. 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衍/其兵皆江淮选卒/正苦乏食尔/是以求战不得/为我所持/今建德身总众以来/必飞毂转粮/更相资哺/
C. 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衍/其兵皆江淮选卒/正苦乏食尔/是以求战/不得为我所持/今建德身总众以来/必飞毂转粮/更相资哺/
D. 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衍/其兵皆江淮选/卒正苦乏食尔/是以求战不得/为我所持/今建德身总众以来/必飞毂转粮/更相资哺/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
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封号。
B. 主簿,职官名。
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
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C. 男,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
春秋时期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D. 赠,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文中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薛收有气节,以孝为大。
薛收因为父亲冤死在隋朝,所以拒绝在隋为官;后准备响应高祖起义,被通守尧君素发觉,把薛收母亲安置到城中,薛收只好作罢。
B. 薛收有才名,文思敏捷。
薛收十二岁时就能写作文章;征讨王世充时的檄文等由薛收执笔写作,他有时在马背上口授文辞,敏捷得就像预先构思好的一样。
C. 薛收有胆略,见解独到。
面对窦建德增援王世充,秦王及其部将准备退军,但薛收力排众议,为秦王运筹帷幄,最终活捉了窦建德,收降了王世充。
D. 薛收受器重,英年早逝。
薛收的谏言多次得到秦王的重视和采纳;薛收病重,秦王不仅遣使问候,还与他叙谈往事;薛收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亲督精锐据成皋,厉兵按甲,邀建德路。
(2)始皇兴阿房而秦祸速,文帝罢露台而汉祚永。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的题。
早梅
齐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