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的应用
目标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把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对教材每个局部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使之量化,使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方有了共同的努力目标,并通过合理的检测来评估目标和校正目标。
标签:目标教学恐惧惰性猜想测试反馈
目标教学法是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演变而来的,它根据教学大纲,把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笼统为具体,操作性得到加强。
对教材每个局部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使之量化,使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方有了共同的努力目标。
在目标教学法中,必须贯彻四条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分层达标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目标校正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现目标教学的主要阵地,作用十分重要,要实现预期的目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具备先进的学习理念。
教师、学生要在课堂上解决具体的目标问题,解决“愿意吃”能吃了”、“能吃饱”的问题,不能课堂问题课后补,要向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
一、巧设妙问,展示目标
学源于思,水源于疑。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数学课的导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精心设计好的导语、承前启后的问题,如同磁铁一样,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能快速集中注意力。
如在讲比例时,以公安机关在破案时根据鞋印可以知道罪犯的身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以此类简单的问题,诱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牵着学生的兴趣走,为顺利达到目标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留有余地,设计目标要有一定的“坡度”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差异客观存在且十分明显,教师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差异,使其最小化。
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结合学生的特点,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划出不同的层次,如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中层学习目标,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达标目标。
要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照顾好学生“吃好”、多数学生“吃饱”,也要照顾了部分学生“吃不吃”的问题,充分考虑整体利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好学生有“奔头”,中层学生有“拼头”,低水平的学生有“干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成为全体学生共同享用、开发、发掘、展示的公共资源。
要为各个层次学生分别设计适度教学目标,即要防止因目标过低,学生不经过努力就能轻松达标的弊端,也要防止因目标过高,使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学习思维受到压抑的偏向。
目标要有适度的“坡
度”,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完成目标后,好学生有登高望远的成就,普通学生有爱拼就会赢的喜悦;一般水平的学生有“跳跳”就可以吃到苹果的希望,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做一些步骤相对较少的习题。
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好”、普通学生“吃不饱”、一般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以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动力,轻松实现目标。
三、敢于猜想,善于联想,实现目标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教材,是经验的积累,是完美的化身,诸如例题书写的规范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等,都是无懈可击的。
可是,人类最初认识、解决数学问题却经历了一个猜测——证明——失败——联想——再证明,直至成功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发掘知识的原始来历,让他们去体会知识的认知过程,允许学生失败、徘徊、走弯路,可以在教学中故意留一些美丽的错误,露一些马脚,留一些辫子,以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抓小辫”,要培养他们敢于猜想和联想的良好品质,在探索求知中去体会、去发掘数学知识的真谛,探求目标的实现。
例如,笔者在讲授几何题:在梯形ABCD中,已知AB∥CD,且∠C+∠D=90°,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证:(AB-CD)=EF。
首先从问题本身(AB-CD)=EF出发,容易猜想到EF与中位线有关,可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便知EF并不是梯形的中位线。
回头再从已知条件∠C+∠D=90°,容易联想到直角三角形和它的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也有的关系,所以过E分别作AD和BC的平行线EG、EH、G、H在CD上,少做分析,问题可以解决如下图:
四、克服恐惧心理,实现目标
学生在未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前,从侧面已经获得了数学抽象、难学等方面的负面消息,在心灵深处早已洒下了阴影,带着这样的恐惧压抑的心理步入数学学习的征途,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小了。
积极的情感能诱发学生思维灵感,能优化学习数学的认识过程和效率,是学好数学的强大动力。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的引导、举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常识,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述数学知识,使其生活化、大众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是规范化的生活模式,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述,通过身边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状态,以良好的心情去轻松地学习数学,激发各自的潜能。
五、克服惰性,实现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正确地认识、识记、理解、记忆这些规则,是学好该门学科的必要条件之一。
规则如同一把打开学科的钥匙,学生只有
先正确地认识、识记、理解、记忆规则,才能有可能应用它去自如地打开数学的大门。
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要勤于检查、督促与激励学生,掌握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所需的必要“规则”,对顺利完成数学课堂的学习目标非常重要。
数学的概念枯燥,学生不习惯记忆,是因为没有掌握、理解必要的数学概念,影响了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
所以,笔者在要求学生记忆必要的数学概念时先讲清:打篮球有规则,踢足球有要求,如果篮球能用脚踢,足球也能用手接、传、射,后果将如何不得而知。
举一反三,让他们记忆概念,效果会不错的。
六、进行达标测试,检验目标
终结性测试及综合目标的检测: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思想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师生之间的反馈系,能在群体教学中的误差出现后不久便揭示出来,使得教学能适时地加以自我矫正。
为此,关键在于达标测评这一环节。
测试要有一定的分层性和灵活性,考虑不同的对象,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可以参加共同的测试,也可以自行选择测试的目标和试题,可以给予其测试的不同机会。
通过检测,只要知道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弄清已达标和未达标学生的真正情况,把学生掌握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清楚,针对问题找出解决的最终途径,并将问题解决在课堂中,就能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信念。
同时,可针对不同群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予以解决,必要时可以及时修订目标。
总之,目标教学法比较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学合一,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盲目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具操作性和人性化,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两者完美结合,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