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7.2 文言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名师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 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 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
(2)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 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 吧?
(3)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 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
课堂专题细解
透析虚词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
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
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学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
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参考译文】 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 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 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 一瓢先生不被传扬了,磨灭了! 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 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 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不 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 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 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
解析:本题可采用“句意分析法”。A项,第一句的句意“我 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可确定“以”为目 的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永其人”是前一行动“辑其梗概”的目 的;第二句的句意“命令工匠用药浸泡它”,可知“以”为介词 “用”。B项,第一句的句意“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 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可确定“之”为助词, “的”;第二句的句意“处境越艰难,节操越坚定,不能抛弃自己 的崇高志向”,可知“之”也是助词,“的”。C项,第一句的句 意“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可确定“其”为副词,“大概”; 第二句的句意“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可知“其”为代词, 事物。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 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 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 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 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 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解析: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 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 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 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 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 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 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 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 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 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 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 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曰:非然也. B.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知弗若欤 C.惟弈秋之.为听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 且秦强而.赵弱
二、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 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 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下面句中的“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 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 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 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 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 “与”是介词,译为“跟”。
如果您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 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 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 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 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 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 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 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 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缺乏,唯独讲学一 流反而不缺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验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 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 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 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所谓“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
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就拿文言虚词
“以”来说,它有时充当介词,有时充当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
体语境中的意义。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
中隐性考查。
一、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 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和 “惟余马首是.瞻”。
三、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 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 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 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 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 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 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 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 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 使方 工思 以.辑 药其 淬梗 之概以.永其人 B.是 穷且 即益 孔坚 子, “不 老坠 安青 少云 怀” 之.之 志.学也 C.一 盖瓢 将先 自生 其.其 变.理 者学 而乎 观之 D.子 臣不 诚尊 恐先 见人 欺于 于. .百 王无 而一 负人 赵之上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 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 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 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 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 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 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 中,过矣!
D项,第一句的句意“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 以尊崇”,可确定“于”为介词,“到、在”;第二句的句意“我 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可知“于”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B
6.翻译下面句子。 (1)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 安少怀”之学也。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 “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 (3)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 之,其道通于神圣。
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 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 军自己认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 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 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 这个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 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 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荆州城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 登记,(这样的话,荆州的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兵扩充军队(抵御 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 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 亮。《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
答案:A
2.翻译下面句子。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答案:(1)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 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
(2)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 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 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 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 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涂.刘有表饿性莩缓而.,不不知晓发军事
B.我 如聊 惠语 以.忘 以.忧 让耳 单于
C.乃 今.其以智上乃 客.反 礼不 之能及
D.《君九为州我春呼秋入》,所吾言得亦兄如事之之..
解析:本题可采用“代入检验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 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 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而”都是 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 “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 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C项, 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而”;第 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 宴》,“之”为代词,代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 上述事情。
(3)让荆州城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的话,荆 州的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兵扩充军队(抵御曹兵)了。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 河以北(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 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 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 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时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 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英明 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 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且 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
答案:A
4.翻译下面句子。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 乎! (3)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答案:(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 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 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核心素养 天天向上
作文眉批十个“而”
郑逸梅在《逸梅杂札》中说:“清末苏州府中学堂国文教员是 王鹤琴,学生作文滥用‘而’字,王加眉批说:‘当而①而②不而 ③,不当而④而⑤而⑥,而⑦今而⑧后,已而⑨已而⑩。”
说说上面十个“而”字的用法可分几类。
答案:①③④⑥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而’字”;②⑤为 转折连词;⑦⑧起承接作用;⑨⑩协调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