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分析朋友圈(全)_图文.ppt
基于传播心理学的微信朋友圈自拍行为研究
![基于传播心理学的微信朋友圈自拍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ca25f6482fb4daa48d4b60.png)
基于传播心理学的微信朋友圈自拍行为研究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使人们的娱乐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微信作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社交软件之一,已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微信不仅可以作为社交平台,交往到更多的朋友,还可以作为自媒体平台,把自己所想所感发到朋友圈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在微信朋友圈中“晒自拍”的行为不仅是人们自信心提升的体现,也是人们自我认同感提升的表现。
标签:传播心理学微信朋友圈自拍在当下,微信作为最热门的社交软件之一,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生活中一有时间便会进入到微信中刷看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刷看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习惯。
微信朋友圈以其私密性高、个性独特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使用者可以把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自己的私密空间来进行管理,也可以对朋友开放供朋友浏览观看。
本文就微信朋友圈“晒自拍”这一行为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了解这一现象的对人们有何意义。
一、微信朋友圈“晒自拍”是自我满足的体现现如今微信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使用者不仅从微信上可以获得消息之外还可以和朋友随时的互动聊天,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都使用户通过微信得到了满足。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媒介,人们在使用时不单单只是满足于从中得到了想要的信息,同时也在使用着这一媒介。
随着微信为人们提供的作用越来越广,扩大了人们的使用范围,使人们的多方面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微信作为一项较为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从使用情况来看,并不是全部的使用者都喜欢晒自己的照片,“晒自拍”只是一部分人的行為习惯。
正因为微信可以使部分使用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才会选择微信作为自己的社交软件。
实时聊天是为了满足与人沟通的需求、订阅公众号是为了满足信息获取的需求、刷朋友圈是为了满足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需求。
然而在微信朋友圈自拍这一行为则是为了表现自我、得到认可,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研究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771d97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a.png)
二、微信朋友圈传播心理分析
1、自我表达与认同:人们通过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情感,来 表达自我,寻求认同。这种行为源于人类的社交需求,我们希望被他人理解、接 受和认可。通过朋友的和评论,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我认同感。
2、娱乐与消遣:朋友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消遣方式。有趣的内 容、搞笑的图片或者短视频都能引发朋友们的共鸣,带来欢笑。分享这些内容不 仅是为了娱乐自己,也是为了让朋友开心,增进彼此的感情。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来挑选照片、编辑文字,以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于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其次,社会比较理论也在自恋式现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常常通过与他 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在朋友圈中,人们可以轻易地浏览和比较朋 友们的状态,这种比较可能会引发一些人的焦虑和不安,促使他们通过更新自己 的状态来提升自我价值感。
自恋式现象在朋友圈中通常表现为过度美化自我、频繁更新状态、以及对他 人评价的高度。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传播心理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欲望。在朋友圈这样的社交 平台上,人们通过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心情和观点,来构建和展示自己的形象。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自我表达可能演变成了一种对自我形象的过度,甚至到了 自恋的程度。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微信朋友圈传播 心理分析
03 三、影响微信朋友圈 信息传播的因素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朋友圈作为中国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每天,数亿用户在此发布和分享信息,与朋友互动。那么,是什么驱动人们 在这样的平台上分享信息,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信息的传播呢?本次演示将通过深 入探讨朋友圈的传播心理,来解答这些问题。
《我的朋友圈》ppt课件
![《我的朋友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b28ddb9ec3d5bbfd0a74d1.png)
小组研习
• 研习一 友谊的意义 • 研习二结合材料“朋友的相处 ”回答问题: 1、朋友相处之道 2、交友原则
友谊的意义
(1)友谊是一生中最珍贵的感情之一,是一种 正常的心理需要,友情能使我们分享到更 多的欢乐和幸福。 (2)友情帮助我们排解烦恼和忧愁,友情 能给我们温暖、支持与力量,可以促进了 个人和集体的进步。
为帮朋友出气而打伤他人的李国隆,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法院判处 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赔偿被害人医疗费用2000余元。
2003年4月17日晚,田林县农某及其哥哥在河边摆 茶摊时,为占摊位与林某发生激烈争吵,被该县城管办人员调 解平息。但年轻气盛的农某咽不下这口气,叫来好友李国隆等 人后,以解决与林某发生的矛盾为由,打电话把林某的男朋友 邓某找来。邓某赶到后,农某再次挑起事端,与邓某扭打起来。 在一旁喝酒的李国隆上前帮忙,抓起一把椅子,照准邓某的头 部狠狠砸去,邓某顿时头破血流。李国隆畏罪潜逃。 2004年8月8日,李国隆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 讨论:
名人名言:
• 1、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灯,照亮 了我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 彩。 • 巴金 • 2、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 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扰。 • 爱迪生
• 3、圣贤是思想的先声,朋友是心灵的希望。 • 爱默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朋友两肋插刀 伤他人自己坐牢
怎样才能在竞争中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1胜之有道 2竞争遵循公平的原则 3遵守法律和道德 4学会在竞争中求合作 5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敢于竞争, 勇于竞争 6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 7尊重竞争对手,多向竞争对手学习,在不 断的努力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实力有过泪 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甚麽
• 朋友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 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 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的真心帮 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许多真 心的朋友。
心理学角度分析朋友圈(全)课件
![心理学角度分析朋友圈(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58fe2f168884868762d69d.png)
学习交流PPT
6
2、只向好友展开三天/半年的 朋友圈
• 第1种猜测
• 首先,微信并不是像发布小程序那样大张旗鼓,而 是悄悄更新了这个功能。在官方更新日志中,只有 一句“解决了一些已知问题”。这直接导致很多人 像发现电影彩蛋那样兴奋地把截图 po 到朋友圈, 宣告自己走在了极客前沿。
学习交流PPT
7
学习交流PPT
15
• 第1种猜测 • 人能不能找到,这件事能不能办成都不重要,重要
的是让朋友们知道 po 主在做一个怎样轰动的大项 目。对了, Po 主最后一定会统一回复:感谢大家 的帮忙。
学习交流PPT
16
• 第2种猜测
• 根据“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 间只隔了五个人,也就是说,你很有可能通过庞大 的社交网络,认识到正在美国白宫里发推特的特朗 普(即使你用的是微信),不要小看朋友圈,很大 几率它真的是万能的。
试是否发送成功。
学习交流PPT
4
• 第3种猜测 • 给那些为自己点赞的人一个回应:你们眼光很好,
审美不错。你们的赞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君子 之交就靠赞啊。
学习交流PPT
5
• 第4种猜测
• 就像有人每次都会以“抢沙发”的方式强行参与互 动一样,自古英雄皆寂寞,唯有点赞留其名。这是 一种扎根内心的信仰。
学习交流PPT
20
6、@某人
• 朋友圈可以提醒某人“这条内容与你有关哦”。但 是,只有被提醒的人自己才知道。奈何,原 Po 就 是想让全天下都知道被提醒的人跟这条内容有关。 于是,效仿微博的功能强行在文字里“@”了对方。
学习交流PPT
21
• 第1种猜测 • 他并不知道微信朋友圈有一个“提到好友”的功能。
朋友圈建设PPT课件
![朋友圈建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e20af97375a417876f8fac.png)
.
15
通过工作状态让别人感觉你的专业
关键词: 开会头脑风暴(开会时的合照,潦草的黑板报,PPT) 下班同事聚餐(一群人的狂欢合照) 跟课蹭课有收获(讲义、老师和PPT、自己的笔记) 和老师的合影(拿证书) 业绩表现的呈现(业绩冠亚季军/多少人选择了课程) 帮助学员规划的学习路径(用笔记本画图)
.
16
07 学会讲故事
.
17
讲故事是最好的销售 关键词:
你自己的成长(几年时间的总结,某个阶段的总结,某个瞬间的反思) 见证别人的成长(学员突破心结,与家人和解,职业发展) 老师的故事(老师的生平经历大事件、老师的生活状态、老师的见闻分享)
.
18
08 云共情
.
19
发朋友圈/看朋友圈是为了被看到
关键词:
关键词: 今天的状态(可以很正能量也可以偶尔表达一下疲惫需要别人的安慰) 下班后的生活(聚餐,KTV,参加活动,看书,交友,健身,运动,恋爱状态) 假期生活(旅游,会友,回老家,上课) 自己的规划(工作/人生/旅游) 幽默的段子(毒鸡汤/搞笑的图片) 生活中小细节(路边的花,天上的鸟)
.
14
06 工作状态
(课程大纲1图+宣传海报1图+入群二维码1图+课程现场照片2-3图)
“强迫性”和“暗示性”弱的语言 与发圈人的相关性
(我为什么会推荐这个课程,因为我自己体验过,印象深刻;这个课程主要针 对哪些人群和需求;描绘课程的场景/奇迹/照片)
.
24
问答环节 量身打造
.
25
.
26
今天的状态以很正能量也可以偶尔表达一下疲惫需要别人的安慰下班后的生活聚餐ktv参加活动看书交友健身运动恋爱状态假期生活旅游会友回老家上课自己的规划工作人生旅游幽默的段子毒鸡汤搞笑的图片生活中小细节路边的花天上的鸟通过个人状态让别人立体感受你15工作状态0616关键词
剖析人们在朋友圈分享状态的3种心理
![剖析人们在朋友圈分享状态的3种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b78a9c0b1c59eef9c7b49f.png)
剖析人们在朋友圈分享状态的3种心理据企鹅智酷发布的最新2022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指出,朋友圈已成为6.5亿微信用户手机社交的主阵地,61.4%的用户几乎每次使用微信都会同步刷朋友圈,从来不看朋友圈的用户仅占比1.3%。
刷新朋友圈,点赞好友状态,围观好友生活俨然已成为我们的习惯。
最近科比退役谢幕,太阳的后裔大结局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刷爆了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那么人们为什么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状态呢,在分享状态的时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心理呢?共鸣是指两人或多人同时产生相同的意念或想法,达成了一种心灵相通的状态。
人类天生就是一种群居的生物,每个人都孤独,每个人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断琴的佳话。
A站B站视频弹幕的兴起正是满足了用户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针对某一段剧情、某一个镜头或是某一句对话的“共鸣”,连接了屏幕前孤单的个体。
越是抽象的事物,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网易云音乐的歌曲评论,正是让用户得到了一种对回忆的怀旧以及对一首歌的共鸣。
关于初恋的记忆或者青春的不舍的评论往往能得到最多的赞,因为最能触发大多数人的心灵。
人们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发状态也莫不是如此,寻求一种精神的共鸣。
比如“毕业论文还没写完,可是明天就要交了!”,“飞机又晚点了8个小时,也是没有谁了”,“我又加班到了12点,可是工作还没完成。
”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刷到上述类似的对话,也许有些负面情绪,流露着一些牢骚和对生活现象的一些不满。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真切的渴望通过这样的状态,得到一种理解,想去找到跟自己有一样经历的人,得到一种安慰,缓解不安的状态。
再比如“宋仲基好帅啊,真是撩妹高手,被撩的不行了”,“再见,科比,感谢你陪伴我们走过的岁月。
”我们在喜欢的事物身上也习惯通过分享找到自己的同好,找到自己的组织,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告诉我们,人类不止有吃饭睡觉休息类的生理需要,身体健康生活保障类的安全需要,爱与被爱的情感需要(共鸣),还有受他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心理研究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心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107a58941ea76e59fa048c.png)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化媒 体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发展。所谓社会化媒体,是指 “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工具,它帮助我们在虚拟社区里创 造、分享和交换信息、观点以及图片视频等”。[1]马斯 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个性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 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分享的 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群体作为社 交媒体用户的一部分,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类型, 反映出“宣泄情感、意见诉求、从众的社交心理”。[2]
四、研究设计
首先招募参与本次研究的志愿者20名,学历层次
覆盖本科生到博士生。对20名志愿者进行结构化访谈, 了解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心理。
研究假设1:微信朋友圈的权限设置与朋友圈规模 大小有关。
第一,微信朋友圈规模越大,朋友圈更容易设权 限。第二,当微信朋友圈达到一定规模(上限),朋友 圈将不再有权限,只是所发内容的隐私程度更低。
情感宣泄 找人倾诉 发朋友圈(圈出好友) 和家人朋友讲 写在微博上 记日记 发 QQ 说说 发朋友圈 找朋友聊天 找家人倾诉 发微博 和朋友聊天 和家人倾诉 和闺蜜聊天 和爸妈诉说 和兄弟哥们唠唠 和妈妈唠一唠 和男朋友聊 与朋友沟通 写日记 和朋友聊天
第 10 卷第 15 期 2019 年 08 月
Vol.10 No.15 August 2019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心理研究
杨 月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23000)
摘 要: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微信朋友圈成为大学生群体展现自我形象、与朋友互动的空
间。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心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访谈法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认
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和量化,得到表1。 (应受访者要求,此处做匿名化处理) 五、研究结论
心理学角度分析朋友圈(全)ppt课件
![心理学角度分析朋友圈(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fff2c0a76e58fafab003e0.png)
可编辑课件PPT
10
3、“说正事专用”配图
可编辑课件PPT
11
第1种猜测
担心自己之前说的话容易让人产生“不正经”的错觉,扰
乱了自己在朋友面前一贯绅士的做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 误会,特此声明,属于心虚的一种表现。
可编辑课件PPT
12
第2种猜测 以为社会还停留在“纯发文字不能分组”的时代。
可编辑课件PPT
10、用俊男美女照片作头像 这种人的心理年龄普遍偏小,虽然为人很热情,但是理智
较为缺乏,情绪容易大起大落。
可编辑课件PPT
38
11、用伟人照片作头像 这种人其实并不像他们希望给人的感觉那样,有伟人的豪
情万丈,很有担当,事业做得很大。他们只是倾慕这样的 伟人,而他们本身一般做事情是比较中规中矩、墨守成规 的,喜欢效仿他人,有点不敢冒险。
不愿长大,渴求庇护。
可编辑课件PPT
37
8、用男女朋友的照片作头像 正陷在甜蜜而昏头昏脑的热恋中,爱得不能自拔,爱到失
去自我。
9、用儿女照片作头像 如果用小Baby的照片,大多是初为人母,难掩内心的幸福
与喜悦。如果孩子都7、8岁以上了,还把孩子长大的照片 当头像,通常是把孩子当成了人生唯一的成就和指望。
14、用鸟作头像 鸟儿的嘴是很巧的,叽叽喳喳,所以用鸟做头像的人嘴也
笨不到哪去,通常是能说会道之人,个性比较张扬,容易 洋洋得意。
可编辑课件PPT
40
15、用狗作头像 喜欢默默付出,懂得知恩图报,为人比较光明磊落,原则
性较强。但是容易严肃、古板,给人爱说教的感觉。
16、用老虎、狮子做头像 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喜欢做领导者和决策人,喜欢在
可编辑课件PPT
朋友圈现实——从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发布者对信息的过滤
![朋友圈现实——从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发布者对信息的过滤](https://img.taocdn.com/s3/m/79c9b2d50b4c2e3f562763bc.png)
朋友圈现实——从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发布者对信息的过滤作者:时方圆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1期摘要基于朋友圈在微信用户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其在信息获取中的窗口式作用,文章提出“朋友圈现实”这一概念,并着重从个体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发布者在自我判断基础上的信息选择和加工。
利他主义、理想自我心理、焦点效应和霍桑效应、从众心理、安慰感寻求以及反责任分散效应共同影响着分享者对不同类别信息的筛选和表达转变,用户多个好友对信息的选择共同塑造着该用户的朋友圈景象。
关键词朋友圈;内容发布;信息过滤;心理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1-0022-031 从媒介现实到朋友圈现实媒介现实,早起源于李普曼的《民意》著作。
他在书中指出,鉴于个人有限的信息获取精力、能力及手段,面对社会的广阔性和发展变化的无限性,对于切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间接地了解。
而媒介现实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新闻供给机构对信息的筛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新闻传播规范。
“我们就像这些囚犯一样,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图像的基础。
”①《2016 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9 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7.68 亿;微信用户平均好友数量达194 人,接近两年前的2.4 倍;朋友圈已成为微信用户手机社交的主阵地,61.4% 的用户几乎每次使用微信都会同步刷新朋友圈,从来不看朋友圈的用户仅占比 1.3% ②。
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朋友圈浏览信息时,每一位微信用户对于其好友来说都是一个获取资讯的窗口。
和新闻机构类似,个人在发布朋友圈时也会不自觉地进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
针对朋友圈在人际交流中的广泛使用、便捷的多图文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其在信息获取中的窗口式作用,笔者提出“朋友圈现实”这一概念:朋友圈现实是基于用户多个好友对信息的筛选、组合下,所共同塑造的该用户的朋友圈景象。
史上最强朋友圈心理学解析,没有之一
![史上最强朋友圈心理学解析,没有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6dda6f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75.png)
史上最强朋友圈心理学解析,没有之一上周末第三季奇葩说迎来收官之战,小编很喜欢这个节目,所以来说说决赛上的主题:在朋友圈秀(恩爱)晒(娃)炫(富)。
朋友圈总有些人,让我们觉得不屏蔽都对不起自己。
除了代购和微商,大概就秀晒炫狂人了。
社交媒体的研究近十年来犹如“洪水猛兽”,而大部分外国研究用的是facebook和twitter。
做个简单粗暴的类比,twitter相当于微博,facebook相当于朋友圈(其实前些年国内研究用人人网类别FB,不过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谁叫踩在微信的底盘上),以此来帮助理解。
为什么使用社交网络传统媒体的目的主要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获取知识、打发时间、娱乐等等。
而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独特点在于用户可以自己制造、分享内容、发布者和接受者不再是单向的关系,而变成了互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自造这。
人们在制造、分享信息时,可能有以下原因:1、表示喜爱;2、发泄消极情绪;3、获得认可;4、为了娱乐;5、满足认知需求;6、建立社会联系;7、自我表现;8、打发时间;9、记录生活等等。
有人将这些原因归类为四种满足:过程满足、内容满足、社交满足和技术满足。
对于微博用户的调查发现,内容满足和社交满足是预测微博使用的最大因素,换句话说,微博满足人们记录、分享、互动的需求。
各种社交媒体各有侧重,相比微博的分享信息的目的更显著,朋友圈更重视自我展示、记录和社交功能。
被分享者作为这些内容的观看者,也会根据与发帖人的关系而有所侧重。
职业关系(同事、客户、上下级)会更多看文字,而社交关系(朋友、亲戚等)会更多看图片。
分享内容与人格特质那么,社交网络上所展现出的内容,能表明网络下是个怎么样的人么?应该是可以的。
心理语言学早有研究,通过一个人的文字或者说话等自然语言(包括内容,及人称、代词、助词等具体语法),可以大致判断人的性格、情绪、思考方式。
IBM前几年就发明了一项技术,通过对本人发送的twitter文字的进行心理语言学分析,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我的朋友圈共36张PPT剖析
![我的朋友圈共36张PPT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371849453610661ed9f479.png)
3、确保友谊长青的诸要素是:诚实、朴实、自 然、体贴和某些共同的兴趣。 爱默生
4、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 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能交到真正 的朋友,渴望得到真正的友情,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 呢?
我的朋友圈(共36张PPT)剖析
友谊之歌p113
缓缓的旋律 热情的音调 轻快地节奏 组成了一曲和谐悦耳的友谊之歌。
二、我的择友标准
在生活中,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 愿意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为什么?
1、志趣相投的人 2、诚实守信的人 3、活泼开朗的人 4、坦诚的人 5、热情的人 6、平等尊重
下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1)朋友和人打架,作为好朋友的我帮他 打架,为朋友出气。
(2)朋友做练习册遇到了困难,作为好朋 友的我把练习册拿给她抄。
(3)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 问题时我主动争着帮好朋友承担责任。
(4)朋友有了困难,作为好朋友热情地去 关心、帮助他。
老师: 我最近很苦恼。我和婷婷是好朋友。从
我们要学会感激朋友,关爱朋友,珍惜朋友。
让我们心怀感激, 把自己的一份谢意送给 朋友。这份谢意发自我 们的内心,可以是一段 话、一首诗、一幅画 ….
A.小东和小宁是一对好朋友 解 读 友 情
,小东的学习成绩很好,而小宁 的成绩总不令人满意。小东在小 宁的请求下经常帮助小宁补习功 课,解答疑问,有时很晚才能回 家,常常没有时间完成自己的功 课。为此,小东的妈妈很着急, 小东也很为难。 小东为什么觉得很为难?如果一 直这样下去,他们之间的友谊会 怎样?你认为小宁应该怎样做呢
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真朋友
微信中的心理学
![微信中的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87371d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4.png)
品质生活心理学堂微信中的心理学文/肖赣贞不再是孤身一人,摆脱了独处,会觉得更安全。
在微信的各项功能中,“朋友圈”更趋向于展示出符合社会共同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比如理智、富于同情心、博学等等,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
由于“朋友圈”成为发布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内容的平台,人们可以很快获知联系人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生来就存在好奇心,这源于童年时期对自己身世的好奇与追问,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在微信上,虽然一条帖子的转发和传播数量有限,容易造成信息搁浅,但是极大地照顾到了用户的体验。
微信中的信息需要主动关注,主动获取,人们关心的大都是自己想获取的信息,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确化。
微信通过图文传递进行表达,这个过程本身具有觉察及整理思绪的功能,能够从潜在的“下意识”层面提高到“意识”层面,从而启动情绪疗愈。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和哈里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出发,把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象限:公开象限、隐私象限、盲点象限和潜能象限,这个心理学原理被称为“乔哈里视窗”。
其中公开象限表示个人信息—— 态度、价值观、情感、知识、体验、技能、视角等等,不仅自己知道,而且别人也知道。
一般来说,明星、领袖和著名企业家等,其名气越大,公开象限就越大,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事也越多。
隐私象限指自己知道但对其他人隐藏的信息,包括不可告人的内容、不好意思开口的事情,以及“忘了说的秘密”。
盲点象限指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信息。
潜能象限则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信息。
当我们对一个人了解得越少,打交道人类天生就有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
个体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以满足被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微信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这种功能。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缩了人们用于情感交流的时间,而心理认同感有所减弱促成了社交平台的繁盛。
与完全开放式的社交平台中的用户不同,微信好友通常是较为熟悉的人,关联度较高,认同感也可能较强。
《我的朋友圈》PPT教学课件
![《我的朋友圈》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1b4478a300a6c30c229fd2.png)
天堂与地狱
关于天堂与地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 教士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教士把他领进一间 房子,只见一群人围坐在一口打过旁,没人 拿一把汤勺,可勺柄太长,盛起汤也送不到 嘴里,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珍馐饿肚 子。教士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同样的锅, 人们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 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教士说: “刚才那里是地狱,这里是天堂。”
12、、结他合们材怎料样分才析能他保两持之友间谊出呢现?裂痕的原因是什么?
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我们就会交到更 多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21
第三幕
经过一番解释沟通两人终于达成谅解。一天放学 回家的路上小宁对小冬说,他跟隔壁班里一个经常 恃强凌弱的同学生打了一架,那同学扬言要找校外 的朋友来报复小宁。第二天小宁真被打了,于是气 冲冲的找到小冬,让小冬叫几个同学一起去为他报 仇 !可小冬觉得这样做实在是不妥,但又不知如何 开口……
1、2、如从果这一件直事这我样们下可去以他得们到的什友么谊启能示持? 久吗?请同学们帮助想一想他们怎样解 决交才友合是理一呢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 担必须是双向的 ,这样才能做到双赢 甚至多赢。
20
第二幕:
事后小宁加倍努力,成绩进步,而且他两成了班 上的宣传骨干。但最近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小宁 认为小冬画的插图不符合自己的意图,常改动小冬的 画;小冬认为被改的恰是自己的得意之处,因此很不 高兴。
朋友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 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 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的真心帮 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许多真 心的朋友。
11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文《生死情谊》,
谈谈你对生死情谊的理解
12
可依靠的人
心理学:教你一眼从微信朋友圈看穿一个人,别不信
![心理学:教你一眼从微信朋友圈看穿一个人,别不信](https://img.taocdn.com/s3/m/a1dc9b0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9.png)
心理学:教你一眼从微信朋友圈看穿一个人,别不信作者:情姐谈情在当今计算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尽管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可以使用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实际性的接触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让人们减少了许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社交模式中,怎样才能更好的看穿一个人呢?如何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网络中的一些朋友?其实通过一些社交平台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个人,比如经常发布各种朋友圈的人,可以通过他们发布的内容,通过心理学分析了解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1、高先生,36岁。
在朋友的眼里,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工作的人,也是所谓的工作狂。
每天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工作,让我很少有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不过,在当下很热门的朋友圈,我还是会抽时间玩一下的。
不过,在我们的朋友圈里面,一般不会出现其他的内容,大都跟我的工作或者工作领域的信息有关的内容。
朋友们都说,我是一个很无趣的人,想要通过朋友圈看看我的动态都很难。
回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经常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种与工作相关内容的人,往往是工作狂,因为即便是这种社交平台,也会被他们当做工作平台。
所以,在这类人的朋友圈中,很少有其他内容,大都跟工作有关。
2、梁女士,26岁。
在平日里,我并没有太多的交际,经常玩玩微信或者在朋友圈里发布这样或者那样的信息,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每天如果不往朋友圈里发布一些东西,总是感觉心里空空的。
回复:一个经常有事没事往朋友圈里在发布信息的人,他们大都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往往做事很容易冲动,而且情绪经常是很不稳定的,这些人大都没有什么耐心。
3、向女士,30岁。
虽然我每一都使用微信,但是,我却很少在朋友圈里面发布信息,所以,很难理解朋友圈里的一些人,他们每天都会发布很多的信息,尤其是有一个朋友,几乎每天都会在朋友圈里面发布自拍照,我觉得她就是太过自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