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伦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認為倫理學的目的是:在於為於為人類以及人性的完美提供基礎。 在他看來,沒有什麼知識比起對神聖原則的直觀的愛更重要了。
他非常厭惡將規則道德化,將宗教儀式視為達到真正倫理學的作法。 他說,當人能克服貪婪、虛名、以及奢華時,當人的對象是對神的知 識時,人將有最大的樂。

對史賓諾沙來說,自由是人性尊嚴的標記。對他來說,自由人是說真話的人。 這樣的人擁有內在的他認為當人類理性瞭解到宇宙的運行是必然的,因此,人 就快樂—這本身就是一種德行。 從激情中解放出來,可以享有愉悅、德行、與自由。



第四節 早期希臘倫理學與猶太倫理學
不同之處: 兩者對於自聖經時代以來的科學和道德的詮釋不同。
以人的目的與幸福之間的關聯來說 一、猶太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人類的存在是為了實踐神的誡諭。 他們接受層級之說。 希臘的道德哲學則強調避免三項主要的惡:怯懦、道德的惡、無節 制、以及不公義。人存在的動力是追求幸福。 二、猶太倫理學強調道德責任、行為(亦即實踐誡諭)、以及個人幸 福之間具有符應的關係。支持誡諭的理由主要是倫理的,而不是哲 學的。在猶太教的傳統裡,學習以及智慧佔有核心的地位 早期希臘的倫理學體系的理論立基於古希臘的「幸福」概念。 這概念強調:將個人的幸福最大化乃是追求知識的道德目的。他們 視幸福為個人生活的主要動力。他們堅持個人的獨立乃是一項主要 的德行。
第五節
基督教與佛教的倫理觀
史懷哲的倫理觀:
他是第一流的人文學者、音樂家,在1953年榮獲諾貝爾和平 獎。他在著作《尊重生命》(Respect for Life) 一書中摘述 他關於這個時代的倫理學問題的觀點,他的說法與 麥蒙尼迪斯近似。他的書對於實務的協助性專業非常有用。 史懷哲主張為了走到生命的正確道路上,必須要遵守下列三條指南: 1. 不要對這世界做道德判斷。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斯多葛學派的影響。 2. 不要悲觀地看這世界,要盡全力去發現心靈的奧秘。 3. 不要對人類陷入抽象的思考,要隨時準備幫助所有遇到的生命。 根據史懷哲,倫理學是在我們正面思考這個世界、生命、以及滿足我們的 目的與夢想時,創造出來的。 做一個倫理的人意指做一個思考的人。思考是潛藏人心中的意欲及其意識 之間的對話, 而所有的意識真實都是經驗。 這樣的意識出現在人的內心世界中、在人內 在求生存的意志中、在於人之認知到其他生命也想求生存之中。 如此,建立了人與世界的連結,也形成了對於他人的尊重。史懷哲宣稱, 做一個倫理的人意味著禁止傷害他人,並幫助所有有需要的人。
在他的倫理學裡,德行、內在的滿足、真理就等同於自由人對於神的靜觀。 對史賓諾沙來說,區隔哲學與神學倫理學是極度重要的。 史賓諾沙認為這兩門學問就像處於兩極一樣,各自有其不同的目的。 哲學的目的是真理,神學的角色則是忠實地解釋聖經。 史賓諾沙的「最大善」乃是關於智性與大自然完全統合的知識。 只要我們偏向慾望、欲求物質,我們就會爭鬥、不幸、嫉妒、憎恨; 但如果我們從對於外物的愛轉到滋養我們的靈魂,使之喜悅的事物,我們就能 達到最大善 我們應該依照命運所賦予我們的來行為,當命運對我們皺眉頭時,也要心平氣 和地忍受。 不要憎恨任何人,也不要對任何人鄙視、嘲弄、羨慕、或者發怒。 每一個人都應該滿足自己的命運。 他的學說也說明了如何統治公民,而不使之成為奴隸。
柏拉圖認為:
在我們的靈魂裡,多少會有缺乏對
自己的趨力和本能的控制。 柏拉圖的理想國 他提出警告:我們應該對於強者的「權利」 發展出一種倫理態度,以反制對於弱者 的壓抑,而且我們應當採行正義的和適宜的, 以及「善」的理想。
柏拉圖的哲學
柏拉圖哲學有兩大基礎:善與美以及知識與道德。 善與美乃是一,完美是知識。人因為渴求美而超越了感官 世界。人超脫物質和知覺的世界,而到達不可知覺的非物質 的理型世界,到達最高的理想— 「善」之理型。 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是指靈魂渴求從感官世界提升到上一層的世界。 愛一件美的事物是一回事,愛「美自身」是另一回事。
柏拉圖的哲學
柏拉圖哲學有兩大基礎:善與美以及知識與道德。 善與美乃是一,完美是知識。人因為渴求美而超越了感官 世界。人超脫物質和知覺的世界,而到達不可知覺的非物質 的理型世界,到達最高的理想— 「善」之理型。 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是指靈魂渴求從感官世界提升到上一層的世界。 愛一件美的事物是一回事,愛「美自身」是另一回事。
斯多葛學派認為: 要減少外在物質環境對於靈魂的影響,,禁制追逐世俗的 歡樂,將重點放在「現在」,不預測未來;認為「死亡」 是不可避免與無須害怕的。希望能達到「靈魂的寧靜」 他們的哲學分為三部分: 邏輯學、物理學、倫理學, 他們 以「果園」的比喻來說明 這三部分的重要性。 邏輯學代表保護果園的圍牆; 物理學表示正在成長的大樹; 倫理學則是這園子裡的果實。
倫理學處理的是為人格奠基,並促使其日臻完美。由於人 是生活於社會之中的,需要法律以防止混亂,因此社會福 祉將要求其成員具有好的道德習性。 心理健康是麥蒙尼迪斯倫理中的重要元素,他認為健康的 心靈是最值得追求的目的。
史賓諾沙的倫理學
他在《倫理學》一書清楚說明追求自由、人性尊嚴、 快樂、以及關於神和宗教的思想,在阿姆斯特丹的猶太 社群引起極大的恐懼和騷動,最終導致了他被逐出教會 ,遭到放逐。 對史賓諾沙來說,信仰並不是就法條文字 做爭辯,而是一種愛。 敬神乃存於正義和慈善之中。 他主張簡單而直接了當的:去做神認為是善的事情。
大屠殺時期。
在傳統猶太倫理學,所有與人類的發展有關的,包括倫理 學在內,都記載在聖經中。 聖經裡的規則說明了猶太人民對自身、對家庭、對社群的義 務,以及所有更大的事物,對於這個宇宙自身的義務。這 些規則指導他們要做有益於人類的事。
猶太倫理學觀點,從正面來看,有友愛世人、慷慨、謙遜、 正義等,從負面來看,謹慎不可縱慾、去除自私、克服靈 魂中的獸性等。
先知彌迦 :
行正義
受榮耀
謙卑地追隨上帝
先知阿摩司 :
上帝對以色列人說 : 尋求我 就必存活
麥蒙尼迪斯的倫理學
麥蒙尼迪斯在 [宗教、醫學、哲學、心理學] 四個領域都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學術的影響 。一直到今天,他在這四個學術領域留給後人的, 仍有其重要的影響力。他被視為最偉大的猶太 法律 編纂人。 根據麥蒙尼迪斯,倫理學的目的是要達到種種道德的德行。 它們為人的靈魂建立了能做出善行的基礎。
人類的需求可分為三部分: 必要的、不必要的、沒有價值的。 必要的需求: 例如:空氣、食物和水是自然的而且必要的。 滿足這些需求並不會引起比較大的愉悅。 不必要的自然需求: 例如: 沒有價值的需求: 例如:
第三節 麥蒙尼迪斯與史賓諾沙 倫理學
麥蒙尼迪斯代表的是經典猶太倫理學和哲學。 史賓諾沙及其批評者代表的是猶太思想的近代哲學一直到
伊比鳩魯學派:
認為所有人對於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都有基本 的了解,因此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倫理學是伊比鳩魯學派哲學和教育中的主要 成分。 倫理的根本就是「愉悅」,所有的生命都渴求獲得愉悅。 倫理的目的是: 「獲得心智力量」使人能以善的方法克服短暫的 本能,並發展自我到某個層次,使得自我向善的決定乃是來自於心 和靈魂的,而不是因為受到外在力量的強制。 伊比鳩魯學派認為滿足是很重要的德性,人應該衡量並估算什麼是 有用的,什麼是有害的,並且避免會引起身體痛苦或精神煩悶的愉 悅。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 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 ]
亞里斯多德
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但是 兩人的思想卻是對立的,
在這張拉菲爾的畫中:柏拉圖左手 指天,象徵理想主義(感性), 亞里斯多德右手伸向眾生, 象徵經驗主義(理性) 他們代表哲學的兩大派別:唯心論與 唯物論
第二節
斯多葛學派與伊比鳩魯學派 幸福與倫理學
蘇格拉底的倫理學:
倫理學是人類精神第一的也是最主要的崇高 之處,而且人應該要藉由信守德行來引領他 的生命。 蘇格拉底深信,不論這樣的人信守什麼目的,不會有什 麼壞的事情會發生在這樣的人身上。
蘇格拉底的哲學
蘇格拉底認為:
最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跟別人談話不是要指導對方而是提出問題想從對 發那裏學到一些東西 說話的藝術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產婆法
第一節
早期希臘傳統
倫理學定義: 源自古希臘的ethicos,意思是與道德有關 的習性或風俗。 因此,一個有倫理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倫理學是一門「義務之學」 廣義的適用於:每個人的道德性質。 以及適用於:對從事關懷與協助的專業 人 士的約束力與規則
倫理學指導信奉倫理學的原則和規則的 人如何做出決 策。 一個倫理學的體系乃是一個行動的體系,而且是由行動 而不是沈思來判別(優劣)的。 因此,倫理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應用的學科。
「請留意,每個能夠依據自己的選擇而生活的 人,都應該為他的優質生活採取某種目的, 不論那是榮耀、名聲、財富、還是教養— 這目的是 他做所有的行動時都會牢記的。 因為,不依據個目的來整理自己的生活是極度愚蠢的。 尤其,他應該不疾不徐地在心中確定: 良好的生活存在於人的什麼地方; 什麼條件是一旦失去了,人就不再會有良好的生活。」
根據柏拉圖對另一種「愛神」的描繪,他說:「愛神不是神,而是介於 永恆和滅亡之間的半神。靈魂也是一樣,介於自然界和超自然界之間。 它藉著欲求從無知提升到完美的智慧,而到達對智慧的愛,亦即哲學。
正如同善與美之間是有連結的,知識和道德之間也是有連結的。 哲學,就其為對智慧之愛來說,是生命教育。哲學並不是辯證哲思,也 不是獲得實務知識、科學教育、或者詭辯; 哲學是國家的基礎,因此,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哲學家應該是統治者。
猶太倫理學:
主軸是「倫理行為」分為兩部份-- (一) 對自我…所有個人衣食住行等等的行為 (二) 對他人…包括所有層面的所有行為。 倫理要素…是教導大家如何以正確而適當的方式來行為
舊約大衛的詩: 行為正直,做事公益 真心說實話 不纏謗人 不惡待朋友 不毀謗鄰里的人 眼中鄙視被神遺棄的人 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 發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 不放債取利 不受賄賂以害無辜 行這些事的人幣永不動搖
社會工作倫理
第一章*** 古典倫理學
指導老師: 田秀蘭教授
學生: 黃美娥
案例:
已婚 的立法委員無慾生開著租來的名車載孫眾娛小姐到日本料 理店吃午餐,被記者無意間撞見,飯後被狗仔隊尾隨跟蹤發現 他們進入知名的汽車旅館違格,之後他們的照片馬上被披露在 媒體。 無慾生在第一時間馬上承認:大家所想的他都做了,他 跟社會大 眾抱歉。無太太已經跑回娘家,一直沒出面表達意見。 大家很好奇孫眾娛小姐是何許人也?有人說在政商宴會的場合看 過她,減肥醫生林症懲上媒體爆料他曾經替孫小姐減肥十公斤。 討論: 無慾生與吳太太 記者與狗仔隊 無慾生與孫眾娛 減肥醫生林症懲 無太太與孫眾娛 新聞媒體與閱聽人
他們的倫理學立基點在於: 對於外在世界發生在人類身上的事情要抱持什麼態度? 才是在人類的掌控之中的。
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並與其他人合作, 這樣子就能夠讓人過著快樂的生活。 當靈魂的寧靜沒有受到衝動的干擾時,就會得到快樂。 斯多葛學派的理想是「冷淡」,意思是說,免除有害的衝 動,例如狂歡、煩惱、慾望、害怕。 斯多葛學派認為: 善的行為起自正當而真實的洞見,惡的行為起自錯誤的見解, 德性的本質就是對於生活的價值具有道德的洞見
根據柏拉圖對另一種「愛神」的描繪,他說:「愛神不是神,而是介於 永恆和滅亡之間的半神。靈魂也是一樣,介於自然界和超自然界之間。 它藉著欲求從無知提升到完美的智慧,而到達對智慧的愛,亦即哲學。
正如同善與美之間是有連結的,知識和道德之間也是有連結的。 哲學,就其為對智慧之愛來說,是生命教育。哲學並不是辯證哲思,也 不是獲得實務知識、科學教育、或者詭辯; 哲學是國家的基礎,因此,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哲學家應該是統治者。
倫理學的目的:
企求良善的生活…幸福
從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羅 馬時代的哲學家認為生命的目的是由「幸福」的 概念所表達的。
亞里斯多德認為倫理學的目的乃是獲得充滿快樂 的生活。 完整的或完美的德性以及滿足的生活兩者屬於快 樂。 「中庸」之道適切的行為、避免極端的行為。
亞里斯多德曾問:什麼是善?如何才能獲得善? 亞理斯多德在他的Eudemian Ethics這本書 裡這樣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