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
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比较
沈潜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9(028)019
【总页数】3页(P3517-3519)
【关键词】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作者】沈潜
【作者单位】南阳市骨科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多由运动性损伤引起,常发生于8~14岁的儿童[1]。
因为儿童胫骨髁间嵴未完全骨化,与韧带体
部比较,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相对薄弱,故一旦受到暴力冲击,易引起撕脱骨折。
近年来,关节镜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而在术中如何减少胫骨近端骺板损伤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旨在比较关节镜下胫骨隧道法与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阳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手术
的60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外伤史;②符合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诊断标准[2];③年龄在4~15岁之间,胫骨近端骺板未闭合的患者;④Lachman 试验和抽屉试验阳性。
排除标准:①精神病患者;②合并其他骨折。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4岁,平均(9.48±2.69)岁;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5例。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9.45±2.75)岁;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4例,Ⅲ型1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关节镜由膝关节前内、前外侧标准入路进入。
探查膝关节情况,以刨刀使骨床及骨折块新鲜化,查看骨折块预复位情况和前交叉韧带张力,以硬膜外穿刺针带可吸收缝合线从前交叉韧带后方绕至对侧,然后以两股2号Orthocord 高强度缝线呈“8”字形交叉固定前交叉韧带。
对照组患儿采用关节镜下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
胫骨隧道定位器从前内侧入路置入,钻取骨隧道,要求骨隧道相互平行,直径2 mm左右,将缝线线尾由骨隧道拉出固定于胫骨。
观察组患儿采用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在膝横韧带下方开低位前内、前外侧入路,引出交叉线尾,在胫骨结节以导针(直径2 mm)横向钻取骨道,从骨道口皮下将线尾拉出,外侧线尾从胫骨横行骨道自外向内穿过,在胫骨结节内侧植入门型钉,固定缝线。
探查复位情况、前交叉韧带张力,抽屉试验阴性,则留置引流管,缝合、包扎。
术后支具固定患肢。
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术前及随访结束时膝关节活动度。
②术前及随访结束时Lysholm 膝关节评分。
③胫骨骺板损伤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手术前,两组患儿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随访结束时,两组患儿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 膝关节评分比较组别例数膝关节活动度/°手术前随访结束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手术前随访结束时对照组3040.25±7.32132.76±8.28a43.42±6.4889.52±8.36a观察组
3038.68±7.18130.46±8.35a42.35±6.5488.48±8.43a
注:与同组手术前比较,aP<0.05
2.2 胫骨骺板损伤情况对照组胫骨骺板损伤发生率为26.6%(8/30);观察组胫骨骺板损伤发生率为
3.3%(1/30)。
观察组胫骨骺板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多发于儿童,由于儿童骨骺尚未闭合,故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免影响患儿骨骼生长。
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时胫骨骨床和骨折块常呈分离状态,易嵌顿软组织,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主张早期行手术治疗。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势,且可减少患者关节僵硬、关节内黏连等术后并发症[3]。
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方式主要有缝线、锚钉、钢丝、空心螺钉、克氏针等。
空心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有骺板损伤、骨块碎裂的风险,钢丝固定易切割骨道或软骨引起二次损伤,锚钉固定则需要二次取出,故主要采用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固定缝线。
本研究中治疗
后两组患儿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有明显升高,提示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改善以及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优势。
原因为关节镜可提供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对关节腔的影响,且创伤小、出血少,有助于早日进行康复训练,且缝线固定法可有效避免医源性损伤,并具有较高稳定性,所以两种术式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胫骨骺板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关节镜下规避骺板法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减少患儿胫骨骺板损伤方面有一定优势。
原因为该法无需经胫骨骨道固定,所以可避免手术对患儿骨骺的影响。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对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且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在减少患儿胫骨骺板损伤方面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黎高明, 金盛, 倪红联, 等. 关节镜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8, 24(2): 223-225.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5): 78-80.
[3] 李小磊, 魏鹏, 邱忠鹏. 关节镜下两种固定方式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国内镜杂志, 2018, 24(2):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