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残胃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0.5%和69.8%。
根治性切除44例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4%、52.3%、31.8%。
单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χ2=17.938,P=0.000)、有无淋巴转移(χ2=39.971,P=0.000)、手术方式(χ2=74.519,P=0.000)、手术根治度(χ2=81.360,P=0.000)、TNM分期(χ2=12.561,P=0.002)对预后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手术方式(RR=1.660,95%CI 1.206~2.286,P=0.002)、手术根治度(RR=11.023,95%CI 5.156~23.565,P=0.000)及TNM分期(RR=6.869,95%CI 3.618~13.043,P=0.000)是影响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结论: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手术根治度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标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根治程度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标签:残胃癌;临床特点;预后
残胃癌是指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胃癌根治术10年以上在残胃内发生的癌[1-2]。
由于残胃癌发生率较低,早期缺乏特异性,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文献报道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发生率为健康人群的4~7倍[3]。
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1998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从而探讨其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患者,其中,男49例(77.8%),女14例(22.2%),男女比例为3.5∶1;年龄36~76岁,中位年龄65岁。
既往胃切除的原发病:胃溃疡39例,十二指肠溃疡24例。
首次胃切除的手术方式:Billroth Ⅰ式12例,Billroth Ⅱ式43例,Roux-en-Y式8例。
首次胃切除手术距发现残胃癌时间6~23年,中位时间12年。
1.2 病理类型及TNM分期
病理类型:高中分化腺癌35例,低分化腺癌23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3例。
肿瘤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9例,Ⅲ期24例,Ⅳ期18例。
1.3 手术方法
本组资料中,根治性手术切除44例,姑息性手术切除13例,剖腹探查术6例。
行根治性手术的44例中,单纯残胃全切除20例,残胃全切除+脾切除15例,残胃全切除+脾切除+横结肠部分切除5例,残胃全切除+脾切除+胰尾切除4
例。
1.4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首次手术方式、病程时间、组织学类型、淋巴转移、手术方式、手术根治度、TNM分期10个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首次手术方式、病程时间、组织学类型、淋巴转移、手术方式、手术根治度、TNM分期10个因素先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再应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残胃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0.5%和69.8%。
根治性切除44 例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4%、52.3%、31.8%。
单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χ2=17.938,P=0.000)、有无淋巴转移(χ2=39.971,P=0.000)、手术方式(χ2=74.519,P=0.000)、手术根治度(χ2=81.360,P=0.000)、TNM分期(χ2=12.561,P=0.002)对预后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表1)。
Cox回归模型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上述5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手术方式(RR=1.660,95%CI 1.206~2.286,P=0.002)、手术根治度(RR=11.023,95%CI 5.156~23.565,P=0.000)及肿瘤TNM分期(RR=6.869,95%CI 3.618~13.043,P=0.000)是影响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表2、图1~3)。
3 讨论
残胃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状态,本文探讨的不包括胃癌切除术后的残胃再发癌。
所有病例均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和BillrothⅠ、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病史。
残胃癌的发生与术后时间有关,多发生于距离初次手术5~30年,往往在手术12年后为高危期,本组残胃癌病例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2年,且首次手术时年龄在45岁以上者居多,这与文献报道相符[4]。
残胃癌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文献报道普遍认为残胃癌多发于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
残胃癌的发生多数认为与肠胃碱性反流有关,尤其是胆汁的反流尤为重要,胃黏膜经常浸泡于碱性胆汁中,使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息肉样改变、异位性腺体增生[5]。
BillrothⅡ式术后肠胃碱性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BillrothⅠ式,因而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BillrothⅠ式。
本组资料中,BillrothⅡ式术残胃癌者达68.3%。
因此对需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良性溃疡患者,应尽可能采用BillrothⅠ式手术,难于吻合则行胃空肠
Roux-en-Y吻合术,以尽可能减少反流,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外科手术是残胃癌治疗的首选方案,完整切除肿瘤病灶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于术式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病理分型和个体因素等进行综合判断而定。
术后生存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既往有文献认为残胃癌的预后与病理密切相关[6]。
本组资料研究表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转移、手术方式、手术根治度及TNM分期对预后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手术根治度及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因此为确保手术根治性,不论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病变范围如何均应行残胃全切除,避免复发。
[参考文献]
[1]陈峻青.残胃癌早期诊断与现代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7):394-395.
[2]韩志敏,李晓辉.27例残胃癌外科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02-103.
[3]Sinning C, Schaefer N, Standop J, et al. Gastric stump carcinoma epidemiology and current concepts i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J]. Eur J Surg Oncol,2007,33(6):133.
[4]王子卫,韩文妙.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J].腹部外科,2001,14(5):267-269.
[5]马浙夫,王忠裕,张俊然.残胃返流液致癌性的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4):226.
[6]許东奎,赵平,王成峰,等.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1):85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