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
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
着土司制度。

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

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

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常到
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
计钱,大派计两”。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
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玷刀钱”。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
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清朝鄂尔泰》
材料二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
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

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
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

第三,加强对
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

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

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6分)
【答案】(1)土司世袭易造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妨碍国家的统一;土司破坏地方经济
文化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土司与百姓矛盾尖锐,破坏司法,扰乱地方的治安,造成社会
动荡。

(2)特点:政治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

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封
建经济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发展
【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抓住关键
词句即可归纳出政治上土司世袭易造成地方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妨碍国家的统一;经济文
化上土司破坏地方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民族关系上和阶级关系上土司与百姓矛
盾尖锐,破坏司法,扰乱地方的治安,造成社会动荡。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归纳出清朝改土归流特点,主要体现在政治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

历史作用主要是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
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改土归流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
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
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
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
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
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
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0分)
【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5分)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
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10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莽改革目的的掌握。

分析解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所学的相
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紧扣材料。

如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
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体现了其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新政权。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莽币制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与掌握。

要将材料与所学结合起来综合
考虑。

如材料“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反映了改革的掠夺性;先“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后又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表现了币值混乱
和缺乏稳定性等。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王莽改革·王莽改革的目的与失败原因
3.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
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
式枪炮,认真训练”。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1904年,练兵处
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

商部成
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

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

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9分)
【答案】(1)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6分)
(2)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
能实现自强。

(4分)
真改革: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

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5分)
【解析】
第(1)问,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阶段特征,从内、外
两方面回答。

外部环境方面,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从内部来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总之,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第(2)问,对于理解“假维新中有真改革”类似的问题,应从两方面把握。

一是分析“假维新”,可
从根本目的、改革的局限性入手;二是分析“真改革”,重点把握改革的各项措施,以及发挥的积
极作用。

这两方面,重点应放在“真改革”方面,这样才能与题意对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新政·背景、影响
4.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答案】D
【解析】加尔文改革的核心主张是“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所以他的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的西
欧得以广泛传播,D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
5.“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材料集中体现了()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教会宣扬只要缴纳钱财,便可洗净杀害亲属的罪恶。

这反映了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故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背景
6.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的统治阶级对富商卑躬屈膝,向富商借钱,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这说明明治维新前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
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

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

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

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

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材料二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

“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

(7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

(8分)
【答案】(1)铸造的金属货币重量与实际价值不符;郡国掌握铸币权,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币制紊乱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汉武帝时长期战争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7分)
(2)其实质是与地方豪强兼并势力和分裂割据势力争夺财权;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

(8分)
【解析】
(1)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答案。

如“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反映的是铸造的金属货币重量与实际价值不符;“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统治时期……入不敷出的困局
”财政困难等。

(2)问结合汉武帝的举措及其效果、影响分析解答。

【考点】汉武帝
点评:解题的归宿审准设问。

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

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
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
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注意运用史观,坚持论从史出。


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

..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问什么
答什么,不可啰里啰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
不滥用文学语言,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
8.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的内容,如“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
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
蝇竞赛、禁毒等。

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

“义”由原来“正当的行为”发展成为“慷慷慨慨的牺牲”。

——摘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如果用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
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

事实上,到1937年
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归于失败。

——摘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生活运动。

(9分)
【答案】(1)倡导西方生活;更新传统文化;从小事做起。

(6分)
(2)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运动脱离基本国情;缺少民众支持。

(9分)
【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常向外旅游、节约、保持卫生等内容。

依据分析进行作答。

(2)新生活运动从本质上上来说是顺应潮流的,但是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落后的状态下根本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考点】新生活运动
点评: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第二首都的南昌推出的国民
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

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

新运最后因中
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无疾而终,总体成效不大。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

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
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

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

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

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
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
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

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
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
一定作用。

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
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

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

1937
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

(6分)
【答案】(1)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

(9分)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来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
西斯势力上台。

(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入手,抓住材料中反映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现象,
并联系相关事实分析勃鲁姆改革的措施,有: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等待遇和福利,国有化、
监管行业等,结合罗斯福新政比较分析共同之处。

第(2)问,需辩证的看待这一问,从材料中
的“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
阵线的纲领”说明具有一定成效,但最终还是失败。

【考点】勃鲁姆改革与罗斯福新政
点评: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混乱的局面,法国勃鲁姆总理和美国的罗斯
福进行了新政试的改革,只在消除危机,稳定资本主义政治。

主要的思想基本一致,主要是加强
国家的干预,减少市场自身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带来的破坏,但是二者的效果明显不同。

法国的改
革基本上失败,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就。

1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
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
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
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
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0分)
【答案】(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梳理“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5分)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
标准,掠夺社会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10分)
【解析】第(1)问,“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所以其目的之一是挽救危机;“以改革家形
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由此可见,通过改革确立新的形象,达到巩固政权目的;第(2)问,“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说明指导思想落后,复古不切实际;““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
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说明多变,任意规定比价;“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给百姓带来灾难。

【考点】王莽改革
点评:史料解读的步骤(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
处处想着问题。

(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
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

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
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
割的联系。

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据教材
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是结合材料
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
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