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现代性”的另一条阐释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现代性”的另一条阐释途径
摘要:“京派”将塑造民族精神和国民人格的使命寄托于文学,这是重个人、重个性、重精神的“五四”启蒙运动一”种逻辑结果,标志着京派与“五四”传统的对接。

所以,京派可称为“五四之跋”。

而与“五四”同历史对话的方武和维度不同,京派在多重文化冲突中张扬文化综合和重构的热望,重新审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加强对民族性格和心理探求的深度。

京派以对文学历史功利性的批判、对自由主义精神和生命活力的颂赞构筑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大厦和民族生存图式,提示了“现代”范畴具有的多维特性,同时也喻示了它在农耕文明下的乡土中国奢侈的乌托邦色彩。

关键词:京派;文学价值观;现代性;人文意义
历史演进和社会现代化在中国有着奇异的纠葛,关于现代性或者说历史进化论的话题是百年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的热点。

“现代”的范畴具有复杂的多面多维度特性,当现代性的话题在中国出现时,就同时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思路:现代性诉求和现代性反思,其中就包含了现代审美意识对于现代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文化问题的自我否定与批判。

当然对于中国作家而言,对现代性的质疑一定程度上是非经验性的。

即使如此,面对整个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甚或后工业文明的迈进,中国文学也出现了对现代性反思的命题,体现这一努力的文学流派即为京派,它既反对“工具论”的“左翼文学”,又反对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更反对文学领域纯粹的商业化理念,表现出与所处时代的疏离,文学与时代的共时性价值在它是应当怀疑的。

当然,这个“疏离”是相对的。

有人认为京派所主张的“文学的自由”和“艺术的独立”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无任何社会功利性的、与现实脱节的文学,讥讽京派为“思想上的一种混乱”。

曹聚仁即言:“京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也不妨说是浪漫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若大家闺秀可嘲笑摩登女郎卖弄风骚,则摩登女郎亦可反唇讥笑大家闺秀为时代落伍。

”周扬也批判朱光潜:“所主张的美感态度正是要不用思想,不动感情,对于人生一切现象,不在那发展和关联上去把握,而只当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去观赏。

任怎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艺术家眼中也不过一片云,一朵花一般。

这样的人生表现,结果恐怕只是艺术和人生的本质之游离罢了。

”京派被视为了一种“象牙塔中的艺术”。

其实在必须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组织的优化来获取足够生存保障的历史情形下,文学家对观念的选择不可能完全是反功利的,中国从19世纪末以来的每一代知识分子都不得不接受文化身份的宿命承担。

沈从文在《新文人与新文学》中申言:“中国目前新文人真不少了,最缺少的也是最需要的,倒是能将文学当成一种宗教,自己存心做殉葬者,不逃避当前社会做人的责任,……对未来世界有所憧憬,不怕一切很顽固单纯努力下去的人。

”还有一个例子,京派在周作人等“老京派”扶助下成长起来,但是京派在创作实践上反驳了其前辈,不能认同他们在左翼文学甚嚣尘上时消极的反抗甚至放弃自己发言权而一味沉浸在“幽默”和“闲适”的趣味中。

朱光潜在《论小品文》中说:“晚明式的小品文聊备一格未尝不可,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