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一、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不同的语言使用人们所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该地区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和使用。
如: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小青年中盛行学粤语,这是由于广东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许多人想到那里经商或打工,首先得攻下语言关。
正如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笔下的卖花女一样,当她在语言学家息金斯的帮助下,学到了一口纯正的伦敦方言而摒弃她原来那一连串的土话后,虽很快跻身于上流社会,然而她还是出了许多文化方面的笑话。
学习外语的学生应注意对目标国家文化习俗的研究。
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不深入进行研究,就很难学会对方的语言。
如:在英语文化中,颂扬比比皆是,面对别人的赞许,你必须学会说:“Thank you! ”而中国文化中,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对恭维与溢美之言的反应,操汉语的人往往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
请看下面的例句:
1. A :你这条裙真漂亮。
B:漂亮啥,穿了许多年了。
2. A ;听说你的英语口语不错。
B;不,太差了。
而操英语的人在类似场合,则是:
1. A ; You look smart in your skirt.
B: Thank you very much.
2. A: I prefer your lecture to Yong 's.
B: I 'm glad to hear that. 综上所述,如不了解这一差异,就会陷入很尴尬的境地。
英语语言学家胡文仲先生对15 个在中国工作过EFL
(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的外教所作调查后结论:“Culturalmistakes ' (that is language and behavior whichisinappropriateorunacceptabletomostEnglishspeakers )ma dethemmoreuncomfortablethangrammaticalmistakes 。
” 【译:文化错误(那就是对大多数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不合适或不可接受的语言及行为) 使他们感觉比犯语法错误更令人难堪及忧虑。
】换句话说,文化背景知识的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使人不能容忍。
为了少犯或避免犯诸如此类的错误,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对目标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提高文化素养。
为此,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和区别。
(一)应酬语及礼仪语的差异应酬语就是一种礼仪性的语言,他包括有招呼语、致谢语、拜托语、谦虚语、祝颂语、祝贺语、探问语、调研语等。
应酬语的一大特点是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语言有不同的应酬语,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社会的土壤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
如英国人拘礼保守,绅士味十足,见面时喜欢谈天气,常以“Howistheweathertoday? ” 来引起话题。
美国人见面通常问别人身体如何,工作怎样,但很少涉及别人的隐私,这是因为美国是个大熔炉,在那儿混合着各种人种。
各种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
美国人比较开
放,讲究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不愿多过问别人私事,也不愿别人管自己的闲事。
如果你不懂得这一点,问话涉及别人隐私,就有可能得到一句不客气的回答:“Noneofyourbusiness ”. (不关你的事)而中国自古以来都很注意饮食,这一文化习俗也带入了中国人的礼仪方面,中国人相互打招呼时,常问对方:“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 ”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英语中的“早晨好!”而你用这句话去问一位外国友人时,他很可能会误解成你要请他进餐或嫌他穷,没钱吃早餐。
在分手道别时,中西方语差异也很明显。
英语中有:“Seeyousoon!”,“See you later. ”,“Goodbye!”,“So long! ”等。
有时还说一些表示祝愿的话语,如:I wish you a pleasant journey ./ A pleasanttrip 等。
而汉语的道别话语
中,往往会出现:“慢走!”,“您走好。
” 甚至于“再坐一会儿”等表示亲切、友好的话语。
如:你要求一位外国友人慢走,他会感到纳闷,他想:我明明有急事回家,你却让我慢走,你存心让我难堪吗?另外,汉语里,邻居间见了面,常根据具体时间、地点、状况,随便询问一下。
如:“遛弯儿去啦?”,“买早点啦?”,“上班去啦呀?”,“您老上街了?”等等。
并不是真的要打听什么,其目的只是向对方表示礼貌、问候。
西方人不了解汉语的习惯,把这类应酬性的招呼语看成是实质性的交际,以为中国人是“包打听”,喜欢干预别人的私生活,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误解。
西方人最讨厌别人问年龄,特别是结过婚的中年妇女,在这个问题上极其敏感。
如果你猜测她们的年龄,
最好比实际年龄小,这样她们会很得意。
从以上例子可见,我们必须注意各种各样的社会习俗,把语言课和文化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解。
(二)中西文化中的颜色差异中文里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含义,以“紫色”为例,古代中国,仅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紫衣,道家喜欢用“紫色”来描绘仙境,汉语中“紫宫”、“紫气”等都用来指仙境。
在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紫烟”指的是“仙风道骨”。
他为什么单用“紫”来形容烟呢?原来在道教词语中,“紫”具有浓厚的神仙气息,“紫府”、“紫房”乃神仙住所:仙书称“紫书”,所以诗中的“紫烟”庐山如炼丹仙炉,一片仙气袅袅的景象。
而北京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称为“紫禁城”,仙境的皇帝称“紫皇”等。
据英国籍外教Zina 告诉我们,在西方,紫色一般是大主教着装的颜色,此色暗指较高的位置,也泛指华贵,但远不如中文里那样高的地位。
中文里,如果你想描绘一个人很快得到晋升,或很受上司的赏识,可用“大红大紫”来形容,这里也可看出“红与紫”都是中国人偏爱的颜色。
给别人送礼时,一般都用红纸,红绸包扎好。
喜庆场合穿红色的衣服,切忌带白纸花。
婚礼称为“红喜事”,
新娘避免穿白衣服。
而参加葬礼则相反,应避免着红装,以免有冒犯主人或亲戚朋友之嫌。
在西方,则正好相反,新娘的婚礼服一般以白色为最佳。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人历史上一直喜欢黑色及颜色极暗的东西,因此,西班牙人在生意场所,需穿黑色的鞋,而不应穿淡色的鞋。
白菊花在中国象征纯洁的友谊,而在法国,去参加朋友晚宴时应送一束
鲜花,但切忌送白菊花等。
(三)中西文化中一些称谓语的区别西方语言里,一般不称呼某人为“教师”,而用
“Mr. ”,“Mrs. ”或“ Miss”来代替。
我们国家对各行各业的人统称“同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先生、太太、夫人、小姐”之类的称谓语又流行起来。
十年动乱中产生的称谓语也很多,如“工农兵学员”、“走资派”、“知青”、“赤脚医生”、“臭老九”等。
现在这些词汇已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许多新的称谓语。
如“女强人”、“个体户”、“大款”、“帅哥”、
“靓妹”,“农民工”等特殊名词的出现,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的一种文化现象。
又如: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人的家庭伦理文化,造成了区分中国人的亲属关系特别复杂的现象。
如一部红楼梦中贾氏家族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肯定让外国人如坠五里雾中。
汉语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姨夫、姑父等均由英语语言中的“ uncle ” 一词代替,而婶婶、伯母、姨妈、舅妈、姑妈、娘娘等由“ aunt ” 一词统称。
另一词
“ cousin ”指汉语中的堂(表)兄弟以及堂(表)姊妹。
从上述例子可知,文化现象已渗透于语言现象中,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语言点,也要讲解文化现象并进行必要的中西文化对照教学。
二、以课堂为重点进行文化差异指导
1.提高教师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综上所述。
我们可知:要分析、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是怎样认识文化的?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
神圣职责之一是在中西语言文化之间搭一座桥梁,以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因此,中西文化比较在英语教学中应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要想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充分了解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教师首先应努力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尤其是要掌握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人们理念上的不同之处,这样才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融汇贯通的讲解。
同时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化比较方面的好书,并介绍部分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尽量把文化学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整堂教学中,以期达到更好的语言教学效果。
2.对比与分析英语语用信息和语用规则英语同汉语一样,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所遵守的也是约定俗成的规则。
由于文化差异,英语语用信息和规则有其特殊的一面。
在课堂上进行对照分析,容易加深学生印象。
如:
Thank you. .
It is my duty to do so. 这是中方陪同外宾参观后,外宾表示感谢以及中方的回答。
“Thank you ”,是出于礼貌,中外双方都能接受。
但中文则用“It is my duty to do so . ”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个句子,在汉语中是谦逊的回答。
但是外宾容易误解,其含意可能是:不用谢,我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的职责,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做的。
这便是文化差异所使然。
如果使用“You are welcome ”或“It 's my pleasure ”就会避免这种难堪。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不同运用,
哪些是讲英语民族所推崇的,哪些是他们所顾忌,甚至回避的,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其语用能力。
社交语用规则,对英语人来说,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均属于非自由话题,不宜随便问及。
有的话题应当使用婉转语,有的话题只能用于熟人,这类限制也应向学生交代清楚。
例如,“This is .......... speaking ”,这是电话用语,一般用于熟人之间,
如果对方是位生人,则用“ My name is ... ”这类用语,否则会显得唐突或不礼貌,甚至闹出笑话。
总之,中西文化背景不同,用语习惯也不同。
所以,对不了解语言对象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教师应积极帮助他们掌握英语语用规则,使他们从中西语用规律的对比中整理归纳各种语言现象,这样才是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