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名言佳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的名言佳句
1. 【关于书画方面的名言有哪些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郑板桥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回顾自己的经历,感慨良深. 前两句是说绘画写作,要精进用心才能成功. “冗繁削尽留清瘦”,则说写诗作画,其实都是和做人一样,到了能够删繁就简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画到生时是熟时”,则寓含了一个更深的道理,其实就是艺术追求的三个阶段:生、熟、生.他曾有画竹三境界的说辞:“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当然,他这是借用了禅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境界说. 画竹如此,做人难道不也是一样的道理么?因此,有人就说,文如人,画亦如人. -----摘录《禅的诗书画》一书。
2.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
〔中〕扬雄:《法言?问神》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
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中〕蔡邕:《九势》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
不为成书也。
〔中〕苏轼:《论书》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
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中〕卫夫人:《笔阵图》用笔须手腕轻虚。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中〕李世民:《笔法诀》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中〕韩方明:《授笔要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中〕林蕴:《拨镫序》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中〕苏轼:《论书》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中〕苏轼:《论书》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中〕姜夔:《续书谱?用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中〕丰坊:《书诀》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中〕丰坊:《书诀》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
〔中〕徐渭:《笔玄要旨》执笔欲死,运笔欲活。
指欲死,腕欲活。
〔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中〕蔡邕:《九势》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中〕蔡邕:《九势》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
〔中〕蔡邕:《九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蔡邕:《九势》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中〕蔡邕:《九势》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中〕蔡邕:《衍极》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中〕卫夫人:《笔阵图》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中〕王羲之:《书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中〕王羲之:《书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中〕王僧虔:《笔意赞》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中〕欧阳询:《传授诀》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中〕孙过庭:《书谱》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
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
〔中〕姜夔:《续书谱?真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3. 关于书法名句大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
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
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
4. 跟书画有关的名句
书画: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悟夫所能作也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
故日:画在有法无法间。
——潘天寿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张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齐白石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齐白石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
——齐白石水墨胜处色无功。
——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
——李可染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古人有:"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
——(宋)郭熙石涛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
——(清)石涛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张彦远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
——王原祁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关山月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意在笔
先,然后作字。
——(中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中国古代画家)顾饱之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中国古代诗人)王维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
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中国古代诗人)王维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常使意气有余。
——(中国古代书法家)颜真卿一位高明的画家,不刻意照抄一个风景,那么他留给我们的就不仅是表面形象,而是实质性的精髓。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仅仅满足于形似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
——(中国古代画家)华琳"至人无法",非元法也,无法而法,乃为军法。
——(中国古代画家)石涛学画所以养性惰,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中国古代画家)王豆自然界之理法,画外之师也。
——(中国画家)潘夭寿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中国作家)鲁迅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
——(中国作家)鲁迅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
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
——(中国画家)丰子a尼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家是自然和人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他的精神必须包自然万象。
只有向自然学习才能做到这一点。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因为他能见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中国古代诗人)苏轼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中国古代诗人)黄庭坚凡书画当观韵。
——(中国古代诗人)黄庭坚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所独得。
——(中国古代书法家)苑补之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
——(中国画家)董其昌搜尽奇峰打草稿。
(中国古代画家)石涛画法之妙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无定法也。
——(中国古代画家)方熏画有初视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人眼似佳,转视无意者。
——(中国古代画家)方熏有人以为素描本身是美的,而不知素描所以美,完全是由于所表达的真实和感情。
——(法国雌塑艺术家)罗丹与其做一个活到一百岁的楚脚画家,倒不如只活到37岁的画家拉斐尔,更合天意。
——(日本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得其形似,则元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中国古代画家)张彦远夫画有六要:一日报,二日韵,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笔,六日墨。
——(中国古代画家)荆浩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中国古代诗人)王维也许在一万幅画中有一幅应该活在人们的赞美之中,一代一代相传,直到消褪、黯淡得难以辨认,或是那画布彻底腐朽。
——(美国作家)霍桑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间,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中国画家)陈衡格对于艺术没有比画一朵玫瑰更困难。
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过的一切玫瑰,才能创造。
——(法国画家)马蒂斯吃透了大自然的主要本质之后,就可以表达它,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不应该过于偏向大自然。
(日本画家)西川佑信如果一位画家要很好地画一个流血的伤口,这个伤口的样子会使我吃。
5. 名言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6. 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
再抄一些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