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检验质量管理,确保医检互认工作有效实施(一)
加强检验质量管理确保医检互认工作有效实施一
![加强检验质量管理确保医检互认工作有效实施一](https://img.taocdn.com/s3/m/de6d057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c.png)
加强检验质量管理,确保医检互认工作有效实施(一)【摘要】医检互认是一项制度也是利国利民的决策.推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助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借助这一平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医检互认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医检互认工作,提高检验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医学检验也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
有关部门应出台医检互认制度相关的配套规定,把可能涉及的责任等问题明确好,让这一制度真正给患者带来实惠。
医检互认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还需要相关法律保护。
【关键词】检验质量医检互认沟通目前我国已逐步推行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制度.这无疑对降低患者费用,减少患者在不同医院间的重复性检查,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效率,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名检验医学者,笔者认为实施医检互认制度,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最重要应该是加强检验质量管理。
只有加强检验质量管理,提高检验质量,才能确保医检互认工作的正确实施。
1提高检验质量在医检互认工作中的重要性临床检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的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检互认工作的推行。
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部分。
据相关调查显示70%以上问题多发生在分析前的采样环节,患者采样前的准备是检验质量的保证,这一环节失控检验结果会受到外因的干扰,产生误差.如:高脂肪饮食可使外源性乳糜微粒、甘油三酯升高,若在高脂饮食后抽血,该患者的甘油三酯会升高几倍,该结果对于这份标本来说是正确的,但并没能反应出患者的真实病情变化。
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不可以用来互认的。
因此,检验结果互认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随意互认,极可能造成误读,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患者在抽血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机制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785c64b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5.png)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机制为了提高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程度,确保病患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查和诊断结果,需要制定和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
这一管理办法以推动医疗机构间数据共享和互认为目标,通过规范检查检验结果的录入、审核、管理和电子传输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一、制定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必要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是重要的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
通过互认,可以减少重复检查的次数,提高效率,节约医疗资源。
互认还可以提高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和沟通,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制定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将对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指导,推动互认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需要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指导。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互认工作的监管,明确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保障互认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并协调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管理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积极推动互认工作的开展。
3. 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制定管理办法需要明确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录入、审核、管理和电子传输等方面的要求。
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管理办法还需要规定互认工作的流程和时间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4. 提供培训和指导:制定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后,需要为相关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
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
三、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实施机制1.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为医疗机构之间提供数据共享和互认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
![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8e43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a.png)
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一、引言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同质化,特制定本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实现医疗机构之间部分常见检验项目结果的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
(二)原则1、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为前提,遵循科学、合理、有效、便捷的原则。
2、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当患者对互认结果有异议或病情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检验。
3、逐步推进,先易后难,先开展稳定性好、质量易于控制和费用较高的检验项目。
三、互认范围(一)医疗机构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和自愿参加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二)检验项目范围1、临床生化: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2、临床免疫:如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3、临床血液: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4、临床微生物:如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
四、互认标准(一)检验仪器设备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检验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二)检验试剂使用的检验试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且在有效期内。
(三)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四)检验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室内质量控制体系,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规范、准确、完整,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参考范围、检验日期、检验人员签名等。
五、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1、成立检验结果互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工作进展、评估互认效果等。
2、开展医疗机构检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互认工作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3、建立检验结果互认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检验结果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二)试点阶段(三)推广阶段在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互认医疗机构的范围和检验项目的种类,推动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
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
![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da5e04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c.png)
为加强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高医学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合用于独立设置的对人类血液、体液、组织标本开展临床检验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检验科。
一、机构管理(一)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颁布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临床检验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二)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设置独立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
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以及影响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预防控制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污染物外泄及医院感染; 6.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诊断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病理检查病例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7。
对设置的试剂、仪器耗材、辅助检查和消毒供应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四)财务部门要对实验室业务费用和检验项目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调控措施。
(五)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二、质量管理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一)应当以 ISO15189:2022 为质量管理的标准,建立并实施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 ,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落实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制度、医学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检验仪器标准操作与维护规程,持续改进检验质量。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及实施方案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及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77b7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d.png)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及实施方案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之间,检查和检验结果的互认是确保医疗质量和提高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为了解决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不一致、误诊、漏诊等问题,制定和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制定和实施该办法的相关内容。
二、背景及目标1. 背景:目前存在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一致、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诊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病患的负担和医疗事故的风险。
2. 目标:制定并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确保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互通有无,降低误诊漏诊的风险,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医疗质量。
三、制定管理办法的具体内容1. 规范检查检验操作: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确保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方法和流程一致,从根本上消除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一致的问题。
2. 设立质控机构:成立专门的质控机构,负责监督、评估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质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建立标准参照库:建立统一的标准参照库,包括各种疾病和常见病情的检查检验结果标准,供医疗机构进行比对和参考,保证结果的一致性。
4. 提供互认凭证:为医疗机构提供互认凭证,确保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具备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减少纠纷和误诊风险。
5.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联动,实现实时的检查检验结果传输和互认。
四、实施方案的步骤和措施1. 宣传和培训:通过举办会议、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向各医疗机构宣传和推广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并培训相关人员熟悉操作规范和使用互认凭证。
2. 逐步推行:从少数医疗机构开始试点,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确保每个医疗机构都能遵守和实施管理办法。
3. 加强监督及评估:建立监督机制,对各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确保检查检验结果在传输和共享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间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情况概述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间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情况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b3c70070066f5335b812109.png)
学习心得针对本次会议学习,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很多。
最主要的是要做好检验结果的质量,要全面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临床实验室要建立、健全检测全过程(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保证措施。
着重做好室内质控,室间质控。
才能有办法踏进“互认”的门槛。
下面是借别人的文章介绍一下我国医疗机构间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情况:目前我国医疗机构间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情况概述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黄鹏()一、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互认产生的主要背景背景一:自2005年起,有关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就已在我国一些地区如杭州、上海、银川、哈尔滨及河南等省、市相继开始试行,虽然存在问题较多,但取得了一定成效。
背景二:2005年9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L)认可的医学实验室,也是我国第一个达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的医学实验室。
这标志着我国临床检验学科迈出了国际标准化的第一步,表明今后该院临床检验科在药品评估、临床标本检测等方面实现了国际互认,患者拿到的该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在国外也同样有效。
背景三: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完成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得出“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在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结论。
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医疗公平性差和看病贵。
过高的医疗费用中反映最强烈的是药价虚高和过度、重复的医学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为此,不少人呼吁医院间能否互相承认化验结果,避免在不同医院作同样项目的检查。
同时,部分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规章,强调在同一级医院间,医学检验结果应该互认。
背景四:为了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减少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卫生部办公厅于2006年2月24日颁发了《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6〕32号)号文,从五个方面对医疗机构间开展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以下简称检查互认)等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要求。
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
![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0d184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2.png)
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制定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为了实现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应该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结果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家医院才能够在相互认可的基础上进行检验结果的交流和应用,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用来存储和管理各家医院的检验结果,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询和获取患者的检验结果。
在建立这个平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不会被泄露。
另外,为了确保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我们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这个机制可以用来监督各家医院是否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检验,评估医院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建立了这样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之后,我们才能够确保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最后,为了推动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各家医院积极参与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工作,为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实施方案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只有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我们才能够推动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推动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升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质量与标准化管理
![提升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质量与标准化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3eefc3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d.png)
提升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质量与标准化管理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资源的不断整合,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结果互认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确保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质量和标准化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其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标准制定和执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统一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包括医疗技术要求、数据报告格式、结果解读标准等。
同时,要督促医疗机构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强化质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过程的准确性和结果的一致性。
包括规范操作流程、标准化设备管理、实验室质量控制等。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验证,及时纠正偏差和问题。
3. 提高人员素质和培训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标准化管理意识。
培养医疗技术人员的判断能力和结果解读能力,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4. 加强信息共享与合作:推动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互连。
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跨机构共享与传递。
同时,在科研、学术交流、临床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度和可靠性。
5. 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认证。
通过专业的评估和监督,有效提高医疗机构互认结果的质量和标准化管理水平。
6. 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机构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同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提供虚假检查检验结果或伪造数据的行为进行惩处,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7. 客户满意度调查与反馈: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根据反馈意见和需求,及时改进和优化服务,提高结果互认的满意度和质量。
总之,提升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质量与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和协作。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93c9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f.png)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为了提高我国医疗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本次制定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
二、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推进和医疗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跨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检验。
然而,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结果的互认程度不高,给患者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成本。
因此,建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实施方案迫在眉睫。
三、目标本工作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提升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水平,增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四、具体措施4.1 规范化结果报告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范,对检查检验结果进行准确全面的报告。
结果报告应包含检查/检验项目、结果数据、单位、参考范围、仪器设备名称等信息,以确保医疗机构之间对结果的准确理解。
4.2 开发兼容性软件系统医疗机构应共同合作,开发兼容性软件系统,确保检查检验结果能够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系统中实现顺畅传输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推广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的理解和遵守,确保操作规范,减少操作失误和结果误解。
4.4 牵头机构负责监督设立专门的牵头机构负责监督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实施情况。
牵头机构应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方案的落地执行。
五、工作流程5.1 医疗机构收集、整理、汇总检查检验结果,生成规范化报告。
5.2 医疗机构使用兼容性软件系统将结果报告上传至共享平台。
5.3 患者授权将其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给其他医疗机构。
5.4 医疗机构根据授权获取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
5.5 医疗机构使用标准化结果报告进行结果解读和诊断。
六、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为了监督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工作实施情况,应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规范化报告率、兼容性软件系统使用率、培训合格率等指标,以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监督。
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
![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4b147551e79b896902262c.png)
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调整,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推进我省医疗资源整合,开展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体制调整总体部署,建立医疗服务共享机制,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实现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结果互认,降低患者就医费用,简化患者就医环节,改进医疗服务。
二、工作内容(一)互认范围全省同级医疗机构之间、下级医疗机构对上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检查结果,在疾病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的,能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影像资料的检查项目原则上应予以认可,不再进行重复检查。
(二)互认项目互认项目包括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主要选取结果相对稳定、费用较高的项目。
1、临床检验(1)临床免疫学检验项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以上六项肝功能异常和术前除外)、甲胎蛋白。
(2)临床生化检验项目:葡萄糖、钙、尿素、尿酸、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
(3)临床血液、体液学检验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ABO和Rh血型鉴定。
(4)临床微生物检查检验项目:细菌分型和药敏鉴定。
2、医学影像检查(1)普通放射线检查,包括普通平片、CR、DR。
(2)使用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查项目,包括PET-CT、PET、SPECT、CT、MRI、DSA等。
(3)部分超声检查项目(不含胎儿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彩超检查;心脏瓣膜疾病、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如房缺、室缺、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等)的彩超检查。
互认检查结果需提供或具备完整、清晰的文字报告及相关影像学图片资料。
省卫生计生委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可对医学检查互认项目进行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到2019年底前,基本覆盖已开展的检查项目。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规范与管理措施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规范与管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325339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c.png)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规范与管理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变得越来越重要。
互认结果的规范和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国际医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规范和管理措施。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这需要各国卫生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并推行标准化的检查检验流程、方法和结果评价指标。
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能够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而评价指标则可以衡量各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水平。
二、加强质量管理和质控体系为了保证互认的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控体系。
这包括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校准,保证检查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质控体系,才能够保证互认结果的可信度。
三、推行国际认证与互认机制为了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可以推行国际认证与互认机制。
这可以通过设立国际认证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认证,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
认证合格的医疗机构可以相互之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从而提高医疗机构的可信度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可以确保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全面和及时传递,从而减少信息传递的错误和延误。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医疗机构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方便相互之间的结果查阅和对比分析。
五、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对于检查检验结果的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认结果可信可靠,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
这可以通过组织国际医学会议、举办技术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六、建立互认结果监测与评估机制互认结果的监测与评估对于改进和提高互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方案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4cc1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5.png)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的医疗需求的增加,各地区的医疗机构逐渐增多。
然而,由于医疗机构之间的管理体系不统一,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提高各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性,我们制定了该管理办法及其实施方案,以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准确诊断的实现。
二、管理办法的制定原则1.依法依规:制定的管理办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并与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相衔接。
2.科学合理:管理办法应基于医学科学、实践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标准,确保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协同合作:各医疗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提高互认效率。
4.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共享数据库,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及时传递与共享,减少信息错误和遗漏。
三、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1.检查检验结果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检查检验结果分类和命名规范,建立标准化的检验结果报告格式,确保各医疗机构之间结果的可比性。
2.质量管理与质控: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医疗机构的检验设备、技术人员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和监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人员培训与管理: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设立专门的质控小组,跟踪和纠正检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合格结果。
4.信息化管理与共享:建设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将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存储于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跨机构的共享和查询,减少重复检查并提高检验效率。
5.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监督机构,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工作进行评估和监察,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措施,提高各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四、实施方案1.制定时间表: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流程,将各个环节的工作分解到位,并设置合理的时间节点。
2.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由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负责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管理规定与实施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管理规定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277d225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2.png)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管理规定与实施近年来,医疗行业的发展迅速,但由于各地医疗机构的标准和规范存在差异,导致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问题成为制约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问题,保障患者的权益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并实施措施。
首先,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管理规定强调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各个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严格的质控措施以及持续的质量改进机制。
只有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管理规定提出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标准的统一要求。
各地医疗机构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查和检验,确保结果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健全的结果报告和信息交流机制,及时将检查检验结果传递给患者和其他医疗机构,提高结果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
在实施方面,管理规定强调了医疗机构内部的质控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专门的质控团队,负责监督和改进质量管理工作,包括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校准、人员技能培训等方面。
通过内部质控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检查检验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另外,管理规定还提出了外部监督与评估的要求。
各地医疗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此外,还可以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推动优质医疗机构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为了促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管理规定还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医疗机构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设备、人员和信息资源,提高检查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进行结果的共享和交流,减少重复检查和浪费资源。
最后,管理规定还强调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医疗机构应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及时向患者提供检查检验结果并解释其含义。
同时,还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允许患者选择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复查和验证。
检查结果互认方案
![检查结果互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2c0b8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70.png)
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在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根据《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成卫计办〔2016〕182号)的要求,我院决定在全院进一步推进同级、上级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特制订本方案。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要充分认识在同级医疗机构开展医学影像检查、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尊重疾病变化规律,科学确定互认项目,严格控制重复检查,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原则开展互认工作。
二、完善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一)健全工作制度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是一项以科学为基础、以质量为保证、以标准化管理为前提的系统工程。
各科室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保证检查、检验质量,为患者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的影像资料。
(二)严格质量控制医院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三)规范管理工作各科室一方面要落实好对其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认可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另一方面要保证本单位的检查、检验质量,杜绝同一检查、检验项目在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重复检查的现象,为患者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的影像资料。
对认可的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应记载在病历中,记载内容还应包括检查机构名称、检查日期、档案号等;对于住院病人,还应该留存相应的检查、检验资料(可留复印件)。
三、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原则1、对外院检查、检验结果的认可必须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对认可的外院检查、检验结果应在病历中进行记载,记载内容除检查、检验结果外还应包括检查机构名称、检查日期、检验报告单号等;对于住院病人,外院的检查、检验资料应该复印在病历中留存。
同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
![同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e0ea04e518964bcf847c49.png)
同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本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患者就医费用,简化就医环节,决定在本院临床医技科室全面推行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一、总体目标实行同级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具体要求,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降低患者就诊费用,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临床医技科室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实行同级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真正让群众享受到这项改革带来的实惠。
二、工作内容(一)互认范围互认范围为全省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各科室应认可同级医院或上级医院的检验、检查结果。
(二)互认项目互认项目包括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2大类,其中互认医学检验项目33项、影像学检查项目4项。
出具临床检验报告时必须注明检测方法学和参考区间。
影像资料应做到检查过程规范、拍摄部位正确完整、影片图像清晰、质量可靠、达到诊断要求且具有时效性。
1、医学检验结果互认项目①临床生化16项,包括:钠、氯、钙、磷、葡萄糖、尿酸、尿素、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②临床免疫4项,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于确证基础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基于确证基础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基于确证基础上)、梅毒抗体(特异)(基于确证基础上)。
③临床血液6项,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④尿化学检验7项:包括:酸碱度、蛋白、葡萄糖、酮体、潜血、胆红素、亚硝酸盐。
2、影像检查互认项目普通平片、CR、DR、CT。
(三)互认程序1、门诊首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申请合理、有效的检验和检查项目,避免过度检查。
优化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实施方案
![优化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73d5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e.png)
优化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互认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并加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我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以优化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管理。
1. 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了实现医疗机构检验结果的互认,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标准。
这一标准需要综合考虑诊断评估的相关指标、血样采集、检验方法以及结果报告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并且与国内外相关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准确性和可比性。
2.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为了保证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应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医疗机构检验结果的互认。
该机构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由医生、检验师、数据分析师等专业人士组成,负责审核和认证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及相关文件。
3. 实施互认认证制度:针对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互认,应设立认证制度。
医疗机构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向专门机构申请互认认证。
该机构将对医疗机构的检验设备、人员、操作规范、检验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并出具认证书。
4. 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为了实现医疗机构检验结果的互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用于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该平台应具备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和存储能力,并且能够与不同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实现实时数据交换。
5. 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为了保证医疗机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
该机制应包括对医疗机构的定期检查和评估,以及对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当发现检验结果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6. 提高人员培训和技术水平:医疗机构的医生和检验师是检验结果互认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应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医生和检验师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检验工作。
7. 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对于患者对医疗机构检验结果的质疑或投诉,应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
优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措施与实施方案
![优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措施与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bf81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5.png)
优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措施与实施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患者往往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去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医疗服务。
然而,这种情况也给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来优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管理。
1. 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为了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首先需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这些标准应该包括检查检验项目的命名、结果的统一表达方式、诊断标准与参考范围等。
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标准与规范,才能够实现检查结果的有效比对和互认。
2. 推行电子化医疗信息系统为了方便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结果的互认,推行电子化医疗信息系统是必要的。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医疗机构可以方便地上传和共享检查检验结果,其他医疗机构可以快速访问和比对这些结果。
此外,通过电子化系统还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实时更新和追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保证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这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学术会议、开展多中心研究、建立合作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这些形式的交流,医疗机构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和技术,提升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而实现互认的目标。
4.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与监督为了确保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
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质量评估、制定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
同时,应该建立举报机制和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和纠正不合格行为,确保结果的互认达到预期效果。
5.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医护人员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的执行者,也是关键的环节。
为了确保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培养。
这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举办专业考试、开展继续教育等方式来实现。
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的关键措施
![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的关键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5002c2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8.png)
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利益,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信息平台和培训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关键措施。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责任: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医疗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行为,明确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强化责任意识。
2.统一标准:建立国家统一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标准,明确各类检查检验项目的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指标和结果解读标准,确保互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监管: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进行分类管理,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机构进行整改或撤销许可。
二、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为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包括以下措施:1.制定技术规范:建立医学检验项目的技术规范,明确各类检查检验项目的标准操作流程、仪器设备的质量要求和结果判读标准,确保各个医疗机构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解读一致。
2.实施质量控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确保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3.制定结果解读标准:制定统一的结果解读标准,明确各类检查检验结果的正常范围和异常标志,避免结果的主观解读和误诊误治。
三、建立信息平台为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需要建立信息平台,包括以下措施:1.统一数据格式: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包括检查检验申请单、报告单和结果数据库等,方便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
2.信息共享:建立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方便不同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的快速互认,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次数。
3.加强信息安全:加强对医疗机构信息的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建立医疗机构信息安全审计机制,加强对信息平台的监管和维护。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实施措施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实施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a70f67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e.png)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实施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网络信息的普及,患者的就医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医疗机构,而是向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拓展。
然而,在跨区域就医的过程中,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问题成为制约就医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措施。
首先,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
为了确保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需要包括检查检验结果的报告格式、数据记录方式、结果解读确权等内容,以确保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理解和解读。
同时,应注重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推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电子检查检验报告等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患者的就医记录和检查检验结果可以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快速传输和共享,减少了复查和重复检查的次数,提高了就医效率和质量。
第三,加强技术培训和评价。
为了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解读和识别检查检验结果,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
医疗机构应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与相关的培训和演习,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同时,应建立评价机制,对医务人员的检查检验能力进行评估,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考核,以保证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完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也是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负责解决医疗机构间的互认问题和协调纠纷。
同时,可以加强与医疗机构相关的专业学会和医疗质量监管部门的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制定和推动实施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互认管理措施。
总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实施措施是为了解决跨区域就医过程中互认问题而提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检验质量管理,确保医检互认工作有效实施(一)
【摘要】医检互认是一项制度也是利国利民的决策。
推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助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借助这一平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医检互认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医检互认工作,提高检验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医学检验也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
有关部门应出台医检互认制度相关的配套规定,把可能涉及的责任等问题明确好,让这一制度真正给患者带来实惠。
医检互认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还需要相关法律保护。
【关键词】检验质量医检互认沟通
目前我国已逐步推行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制度。
这无疑对降低患者费用,减少患者在不同医院间的重复性检查,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效率,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名检验医学者,笔者认为实施医检互认制度,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最重要应该是加强检验质量管理。
只有加强检验质量管理,提高检验质量,才能确保医检互认工作的正确实施。
1提高检验质量在医检互认工作中的重要性
临床检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的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检互认工作的推行。
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
部分。
据相关调查显示70%以上问题多发生在分析前的采样环节,患者采样前的准备是检验质量的保证,这一环节失控检验结果会受到外因的干扰,产生误差。
如:高脂肪饮食可使外源性乳糜微粒、甘油三酯升高,若在高脂饮食后抽血,该患者的甘油三酯会升高几倍,该结果对于这份标本来说是正确的,但并没能反应出患者的真实病情变化。
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不可以用来互认的。
因此,检验结果互认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随意互认,极可能造成误读,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患者在抽血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检验质量的提高,是需要患者及临床医生相互配合。
共同提高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建立分析前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医检互认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检验标本的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在工作性质上有所不同,检验医学是研究临床标本的一项工作。
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实际上是分析的前阶段“标本流”的管理。
临床实验室的活动,主要就是和标本打交道,所以“标本流”的管理是检验质量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患者的自身准备是确保标本质量的内在条件及前提要求,而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是这一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核心1]。
有学者对不合格标本提出:“Ga-rbageinGarbageout(GIGO)”说的是:垃圾进来来及出去,废进废出,粗工不出细活。
不合格的送检标本,不可能测定出有临床实际意义的结果,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临床医生的误诊、误治。
送检标本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基于两个基本原则:
1).必须满足检测结果正确性的各项要求。
2).检测结果必须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患者当前病情。
因此尽可能避免一切干扰因素,因当这些干扰因素存在时,可以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也可以是检验结果并不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
所以“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进行检验,不如不进行这项检验”应该成为牢记的座右铭1]!在实施医检互认工作的过程中,强调送检标本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患者在医检互认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质量是检验医学的灵魂,患者应该重视参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患者在留取标本前的准备、标本采集、运送等方面都必须密切配合执行。
国外有报道,分析前的不规范引起的诊断失误占35.3%2];国内报道则更高。
病人采样前准备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病人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因此,患者需要做适当的准备,以减少随机分析误差。
患者在医检互认工作中应注意:
1)抽血前的准备: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一般需要空腹,饮食对检验结果会有影响,难以作出正确的比较,理想的测定条件应该是素食3天,空腹12-16h,不宜超过16h,否则白蛋白和葡萄糖含量下降。
2)采血前患者不能做激烈运动:患者应处于较好的休息状态,取血的前一天晚上不应有剧烈的运动,取血当日早晨不要走长路,取血前应静坐10min。
运动后白细胞计数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