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拭干血,,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
②梁建双臂抱在胸前, 地望着山与天相接之处,眼珠子转着,锐
敏地思考着什么。
③颜将军行军打仗,素来冷静异常。
即使敌人忽至,他依然能够,指挥若定。
A.不动声色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B.若无其事泰然自若不动声色
C.若无其事不动声色泰然自若
D.泰然自若不动声色若无其事
1.C【解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所以,①句写“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碰伤了也不当回事,应选用“若无其事”;②句可根据后文“锐敏地思考什么”,判断出应选用“不动声色”;③句可结合后文“指挥若定”确定,应选用“泰然自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三星部分手机因电池爆炸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被大规模召回,召回的手机在维修过后,很可能被再次出售,三星这一做法实属是玩火行为。
B.网络低俗语言违反语言规范,侵犯社会环境,损害公序良俗,误导广大受众,整
治网络语言低俗之风、遏制网络低俗语言蔓延刻不容缓。
C.唐伯虎曾到一寺庙游玩,长老请唐伯虎在一幅和尚画的《出水芙蓉图》上题字,唐伯虎不禁脱口吟出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但苦思不得下联。
D.1864年,《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实施颁布,以一种顶层制度设计的方式,建立起庇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后屏障。
2.C【解析】A.成分赘余,“实属”与“是”语义上有重复,可删掉“是”。
B.搭配不当,将“侵犯”改为“污染”。
D.语序不当,“颁布”和“实施”应调换位置。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想想我们的先人,多么富于想象力。
一年里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从这又圆又亮的中秋月,联想到人间的团圆及与其相关的平安、健康、和谐,于是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做出一种好吃又好看的花糕,中间再放进一点甜甜的馅,表示生活的甜蜜。
A.人们不仅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B.人们不仅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还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C.人们不仅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
D.不仅人们要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还要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
3.A【解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根据内在联系确定句子的顺序。
还要充分利用排除法来解题。
本题首先可排除D,因为D项中“不仅”的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不仅”应放在“人们”后面。
其次,排除C,“把它化为一种优美的习俗,用它享受这种生活的理想”是“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代代相传”的前提。
最后排除B,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先享受,再将它化为习俗。
所以选A。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言兵事疏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
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
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
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
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4.C【解析】“之”“坚甲絮物”是双宾语;“以边郡之良骑”是介宾结构的后置;“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是后置定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5.B【解析】“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6.C【解析】文章第一段提出“择良将”的意义,强调用兵之道;接着第二段提出了与匈奴作战的三套方略,即“以蛮夷攻蛮夷”“以长攻短”“以众攻寡”,强调临战之术;第三段,以战争凶险,战事多变,君主应该取万全之道的理念,权衡形势,结合上文的“道”“术”,提出“万全之术”。
所以,“以众攻寡”是作者肯定的临战之术,从“衡加之以众”也可以看出,其为“万全之术”的一个方面,并无否定它的意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5分)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5分)
7.(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而不疲劳,经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
(5分)(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
(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
(5分)【参考译文】
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
吕后专政时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
这之后又曾侵入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
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
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
现在陇西的官吏,上依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
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部众,收获
丰厚的战利品。
这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分别。
所以兵法说:“有必胜利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
”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
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
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
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
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
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而不疲劳,经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
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
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挠乱阵脚;用射程极远的劲弩长戟攻击,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射程,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以长兵器短兵互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用强弩的骑射之官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
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
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
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
国的长处有五个。
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悬殊,这用的是以
十击一的方法。
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
(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
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
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策。
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
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
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
如果地势险要岭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制服他们。
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
方法。
《史记》传言:“狂妄之人的言语,圣明的君主也会于其对错有所选择。
”我晁错愚昧鄙陋,冒死进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夺择用。
【注】“民”在古文中也有指“士兵”的意思,但并不多。
此篇从局部句意
来看,翻译为“士兵”比较流畅,但结合战争背景和词语使用的特点,还是采用了“百姓”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9分)
咏史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①。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珥: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前一句中“蹑”字显示出士族子弟世居高位的强势,后一句中的“沉”字则流露出寒门才俊沉沦于底层的颓唐。
B.“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此句是过渡句,既概括总结了前句,又自然引出后句的典例,同时也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积重难返的愤慨。
C.“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写了汉代的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得任汉朝的高官,其官勋可于帽上插七条貂尾,尊贵非常。
D.“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运用了有关冯唐的事典,借此表达的情感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的表达完全相同。
8.B【解析】A.“英俊”并无颓唐之意;C.“七叶”为七代之意;D.典故在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一侧重时运,一侧重等级出身。
9.请简要分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有何作用。
(6分)
9.①思想内容: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取松、苗两物象,一繁一稀,一低一高,两相对比,仅一寸的山上苗竟遮盖了涧底百尺苍松,借此隐喻因等级造成的不公。
②章法结构:此四句以比兴起笔,引出后文对门阀制度导致选贤痼疾这一社会现实的议论。
③表达效果:用语形象(比喻),表意鲜明(对比)。
(每点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9分)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
意的雨中美景图。
D.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
可见其洒脱豪放。
10.D【解析】“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11.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四)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
”
(3)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两句描写的别宴情景则独具异域风情。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
“,。
”
(5)《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
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6)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11.“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2分)尽管紫绶、金印
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4分)【诗歌赏析】
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
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
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
行为了。
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
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
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
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
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溅珠玉,一
叶扁舟,渔人蓑衣,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
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
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
因此这里的景
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
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蓑衣,驾扁舟
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自由洒脱的心性。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
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
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
写“脱”。
“披”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
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
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
你的官场礼服的。
“蓑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
“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
是沐猴而冠。
穿上蓑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
不关心”。
诗人面对宋太宗
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
思想情操。
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绶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
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1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分,每小题1分)
三、小说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5分)
朋霍费尔①从五楼纵身一跃
蔡东
海德格尔②行动筹划了已有半年,总是快成了,到底又没成。
以前,周末的时候,身为科大哲学老师的乔兰森喜欢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跟学生聊哲学,他说话不紧不慢,很随意地引述原典,一派闲逸迷人的风度。
那会儿,他才四十出头,圆寸发型很精神,身材又瘦高,站起来在阳台上踱步时,一步一步,像风吹动起铜管风铃,连脚步声都是清脆的。
即使当着学生的面,她看他的眼神里也掩藏不住爱意。
说起来,她也算个热衷于家事的女人,兴头上跑几个超市买材料就为做一道程序烦琐的新菜。
但现在大部分时候,她提不起兴致来,日子一天一天失去了柔韧性,心绪没来由就是恶劣无比。
她听到了日子发出的声音,规律的让人听久了会发狂的声音。
现在,周素梅准备陪着丈夫,在回放里一集一集地找《天天饮食》看,看烦了就换成《西游记》。
感谢电视,要是没有电视,这几年她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来。
谁知他说不看,没什么好看的。
她说:“要不,就睡会儿觉去?”他茫然地摇摇头,说:“我想做个木匠。
”
生病后,他说话就没头没脑地,但今天这句话还是让她愣住了。
木匠?做了三十年夫妻,她还是第一次听他说起,他想做个木匠。
她看着丈夫,此刻的他,是裸露的,诚实的。
藉由脑部的萎缩退化,他再度成为长不大的孩童,那段幽密的记忆突然开始放光,纤毫毕现。
她点点头:“我知道了,知道了,原来你是想做个木匠。
”
她看看表,已经五点多了。
她说:“兰森,我等着给你买点做木工活的材料;眼下,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我想一个人出去待一待,放个假,放几个小时的假,你能听懂吧?”
乔兰森点点头,他说:“马颊河的木匠最好。
”
演唱会八点开始,她第一次看演唱会不熟悉情况,想着还是早去为好。
她从储藏间暗格里取出麻绳,捋几圈挂在胳膊上,又搬出那把半年前她找遍家具卖场才寻获到的宽大舒适的座椅,跟沙发并排放好,确保椅子跟电视机之间的距离合适。
他看到崭新的木椅子,很欢快地坐上去。
她赶紧抻着麻绳,把他拦在椅子上,先系上一道。
接着捆胳膊,木椅子棱多,很容易穿梭打结,最后是绑住两只脚踝。
打结的扣是死扣,但绳子绑得松,怕勒疼了他。
熟练,迅捷,闪电行动。
她半张着嘴,脑子里一片空白。
看着她忙活,他一直笑,说:“你先绑我,一会儿我还要绑你。
什么时候换?”
乔兰森终于被她绑在了椅子上。
海德格尔行动,筹谋多时,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