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火烧晋阳城,王氏避居蚕石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宋火烧晋阳城,王氏避居蚕石村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王氏在线”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亲交流。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王氏文化,传播王氏正能量。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华儿女都从炎黄子孙自称,都把炎黄二帝视为自己的祖先,因为追根溯源,炎黄二帝就是中华王氏之根。
这个发端于炎黄二帝,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王氏,就是把炎黄二帝与每一个中华儿女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而这个桥梁和纽待的核心,就是枝相连气相投,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中华民族巨大的向心,为凝聚力和稳定性,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文化的,固而是坚不可摧的,是忘不掉,批不倒,割不断的。
一、王氏的发源
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共同的祖先是炎帝、黄帝。
王姓是我国四大姓之一,黄帝姓姬,出自姬姓。
黄帝四十一代乃周灵王,四十二代太子晋。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的儿子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有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者,如王、公、伯、侯;所以改为姓王。
█ 太子晋塑像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
其弟继位,是为景王,晋公子宇敬任周为司徒。
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己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
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
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
其后子孙居住在晋阳城内,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太原随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二、赵光义火烧晋阳城
北宋赵光义久攻不下晋阳城,听说晋阳城是龙城,出过不少皇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
北汉在宋兴师后向辽求援,辽主派耶律沙,耶律斜轸率兵南下增援,三月宋、辽军队在石砱关遭遇并发生激战,结果辽军大败,折损大将数员至此,北汉失去外援,只得孤城迎战宋朝大军,四月宋太宗至太原城下,宋军在城外筑起长围,断绝内外交通。
太宗每逢攻城,亲披甲胄,冒着矢石指挥战斗。
拉锯战进行的异常激烈。
五月宋军攻势仍未稍减,晋阳西南羊马城被攻破,守城军民感到极度疲惫。
城中粮草消耗殆尽,北汉朝廷内部主降的声音越来越大。
在左右大臣的苦苦哀劝下,北汉主刘继元终于决定出城投降,受降仪式于五月五日在原城北举行。
宋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他深感晋阳自古为帝王龙兴之地或割据政权反抗中央政府所在,传为“龙脉”,而晋阳城地形险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人性劲悍,难以撑控,宋太宗惧怕此地再出割据政权危害北宋政权,同时愤恨于晋阳城,军民的长期顽强抵抗。
五月十八日,赵光义强迫晋阳居民迁移出城,在城内各处放火焚烧,大火连续烧了四十多余日,经营千年的古城化为灰烬,在烟火弥漫中一时未逃出的老弱妇儿,哭声震天,被葬火海者不计其数。
三、王氏避居到蚕石村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火烧晋阳城,王氏避居到汾峪沟程家村,姚村镇的蚕石村,汾峪沟程家峪村有王氏祠堂。
蚕石村佛头岭有王氏祖茔。
赵光义毁晋阳城,王氏避居蚕石,已有1076年的历史。
避居之前已有人居住。
这是按《中国历史纪年表》计算的。
王琼祖先就避居到蚕石村,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王琼祖先,元初有子实居并州,子实生高祖王良,元时官至潞州(今
长治)知州,王琼的曾祖是王伯聚,王伯聚、王伯才、王伯仪是兄弟三人,王克明、王克亮是兄弟俩人。
蚕石村佛头岭有王琼家元前的祖茔。
王琼家坟墓松树五十年代才锯了。
蚕石村北门坟有他们王家的祖茔,但这些墓都被人盗。
佛头岭东部有一墓葬大约有四米深,离地面两米处有两块大石条盖着,两石条的间缝是二尺宽,墓葬已被盗,佛头岭的西北方向是一个墓葬群,这一片墓葬被人盗净,在一块田地里,墓葬群有墓碑,墓石柱,墓石桌,墓葬群的坟墓大约有三米深。
北门坟的墓被盗,而且在2009年村委会卖土,把这一片的墓葬挖的卖掉了。
四、王氏从蚕石村迁走
元末明初,王琼的曾祖王伯聚由蚕石(今太原晋源区蚕石村)迁汾东柳林(今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居住。
祖父安生二子:长子名永寿,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举人。
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次子永亨,即王琼之父,字延庆,曾受业明代理学大师薛瑄之门。
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中举。
明宪宗成化时曾任昌黎知县,隆庆知州,并建新第于县城东街,王琼母亲任氏,太原县人,生四子,长子名王瑶,次子即王琼,三子名王玠,四子名王佩。
王琼(1459年-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皇帝,官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一品大员,他一生有三件政事被人称道:治理漕运以“敏練著称,”擢王守仁平定宸濠叛乱“任人唯贤”,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因他有特殊功绩,明朝延曾进他“三孤”(少保、少傅、少师)“山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
史称他为明代三重臣之一(另二位是于谦、张居正)。
太原晋祠有他专祠“王琼祠”别墅“晋溪书院”,晋源城内东街有他府第“王家大院”,小店区刘家堡村有他祖屋“五面牌院”,蚕石山佛头岭有他家元前祖茔,太山东麓有他的墓园“王家坟”他的二十代以下孙分布于今太原市南郊的晋源区和小店区的13个乡镇间的数十个村庄之内,他
的家谱,碑刻都载着他这支王氏“世居太原”先世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为太原王氏“,“王之族,系出周灵王太子晋,汉,晋,隋,唐,历有显著”“宪之王氏,出征君霸”等,是汉代太原王族王霸的后代和海外“太原王氏”尊奉的是同一始祖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
这支王氏是“世居太原的太原王氏”。
明朝洪武年间,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是朱元璋,明朝这个朝代刚开始,王伯才,王伯仪从蚕石村迁往枣元头村居住。
小店区刘家堡乡河滩村的王姓也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河西蚕石村迁来的。
是世居太原的王氏后裔。
王克明即子诚,其弟王克亮即子实,刘家堡家谱始祖系子实,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王克明从太原蚕石村迁徙定居清徐县城南一都二甲,(即春光村,明朝在清源南新建宗祠,故人称南门王,已传二十六世。
)分居本县及晋源区晋祠王郭村,文水县南安镇榆林村,交城县王名寨等20个村。
作者系: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
太原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晋祠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
古太原文化研究会会员
笔名:张富得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