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母亲节、父亲节”全国文学作品征稿大展:刘秀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母亲节、父亲节”全国文学作品征稿大展:刘秀梅
父母简单的幸福(外一篇)
刘秀梅
父亲从企业退休后,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会上市场特意多买一些菜,而这些都是他平时不怎么舍得买的荤菜。
买菜回来后,他不顾辛苦劳累与年老体衰,亲自动手做了一大桌子的可口饭菜,那可都是父亲拿手的客家特色菜,有香菇扣肉、板栗红烧猪蹄、猪脚包、红烧带鱼、醉鸡(将整鸡烫熟捞出后切块,放上生姜丝,加入足量糯米酒再回锅焖煮),如果知道远居外地的大哥或者三姐要回来,父亲就一定会在前一天多做一道他们最爱吃的老家风味永定芋子包,此外还会多做一些让大哥三姐带回去。
还有猪脚包是必须做的,因为这是他最疼爱的唯一孙子的最爱。
为了中午准时有饭吃,父亲总是提前将丰盛的菜肴做好,随后他怕饭菜冷掉,就用井字形的木蒸架将煮好的饭菜分层先焖在大铁锅中,炉灶内保留一些炭火以保持菜的热度。
做好这一切,父亲就开始打电话给在漳平的5个子女,让大家过去打扑克牌,每当接到父亲电话的时候,我即使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活回娘家陪父亲打牌。
每次我快到父母家时,就能看到父母倚靠在门口等着我们,并闻到了那种自小便熟悉的饭菜香味。
子女们到齐了,大家唠一会儿家常后便开始打牌,如果去的人多了,父亲就会让出来站在一边乐呵呵的看我们子女打牌,如果人数不足父亲又会凑上一角。
他赢了就象老顽童一样高兴,输了就不住地自个埋怨。
人再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开上2桌打牌,多出的人总会站在父亲边上教他如何如何出牌,这时,若是他自己的子女的意见他就接受,若是女婿他就会觉得女婿们会忽悠他,一般不接受,固执的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出牌,错了也无所谓。
一般我们子女们会经常有意给让父亲赢,使他高兴。
我们一边打牌一边聊天,聊生活、家庭、工作,父亲告诉我们遇到挫折和逆境不要灰心,在顺境时要不骄不躁,得失泰然。
做人要正直、和善、乐观,要爱党、爱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还经常会用四大名著的故事及名人名言来教
育我们。
我们和母亲聊家庭琐事,有身体保健,有子孙的成长和教育……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就拿出他珍藏许久的好酒(多是晚辈们年节时买给他,而他平时自己舍不得喝),记得有几次父亲拿出来的竟是平常老百姓家不多见的是茅台或五粮液酒。
因是好酒,且量少人多,我们就会将所有人的酒杯放在一起很认真的平均分配,发现那一杯酒多一点或少一点,大家都会瞪大眼睛说多了,少了,这时候父亲总会在边上象看一场好戏似的开心和满足。
我们兄弟姐妹就在这嬉闹与争执中享受着父亲做的满桌佳肴和拿出的美酒,既融洽亲情,也与父母共享那份欢快惬意与天伦之乐。
我们边吃饭边陪父母聊天谈笑,这时候是一大家人感到最欢乐幸福的时光。
午饭后,父亲总舍不得我们回去,叫我们继续打牌,等到吃过晚饭后才恋恋不舍地让我们回家去,我们临出门时,父亲总会将早晨他刻意多买的荤菜按家庭分成几份让我们带回去。
到父亲80岁过后,买菜做饭就由我们子女来做,这个习惯一直到父亲90岁去世。
父母每星期以打牌的名义叫我们回家,实际上他是爱着儿女,想看看儿女最近生活的怎么样了,过得好吗?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已经开始了全身心的付出,从年轻到年老,从精神到物质,他们都会用一颗慈爱的心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儿女们逐渐长大一个个陆陆续续离开父母及至各自成家的时候,父母会感觉失落与空虚,期盼儿女能常回家聚聚。
父母们所缺的是,儿孙绕膝,天伦之乐;在挪不动身时有人代步,在口干舌燥时有人递茶,在寂寞的时侯有人唠嗑,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满足和幸福,子女们送给父母亲最好的礼物就是“常回家看看”,周末坐下来陪父母一起看看电视,散散步,聊聊天,这就是父母最简单也是最大的幸福。
★父亲节忆父亲
父亲节的到来又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清晰记得2012年11月20日,父亲去世的情景。
那天,我喂着躺在床上90岁的父亲吃饭,喂到一半父亲突然一阵急促、喘息的呼吸之后就这样走了。
我嚎啕大哭,通知了所有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
我们兄弟姐妹换上白衣披麻戴孝,围住父亲,烧纸钱、哭泣、守灵。
当亲戚走进来以父亲吊唁告别时,我们便情不自禁放声痛哭,哥哥弟弟则给来人行礼,大姐的外孙子此刻不懂事的在人堆中跑来跑去,他奇怪瞧着一向正经八板的舅公、姑姨婆们今天个个披头散发捶胸顿足,痛哭流滴,他觉得好玩极了。
大姐眼泪汪汪地骂他:“太外公死了,你还笑”出殡的那天,请来道士念经、做法师。
用一块白洋布上书写父亲、世代、姓氏、名讳、性别、年龄等铭号。
按择定时辰入殓。
棺内垫粗纸、旧衣,然后把父亲移入棺,放入随葬物品。
盖棺时,祭以三牲,亲友与其告别,哥哥弟弟扶棺上灵车,其余人按内外亲疏排列,燃放鞭炮,抛撒纸钱,后随鼓乐队前行。
送至岔路口时,哥哥弟弟跪地叩辞亲友。
此时我明白:我的父亲——那总是一幅慈祥样子的父亲,要永远离开我们了,母亲这时候晕了过去,我和姐姐们不由的地大哭起来……
父亲生七个孩子,我们七兄妹都是父亲的宝贝,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孩子他都一碗水端平,不重男轻女”。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有7个小盘子,每餐吃饭每个人都平均分一碗饭一盘菜,虽如此,弟弟还是父亲的心肝。
家里的好东西:葡萄糖,炼乳,麦乳精,桔子等,都是弟弟吃的,我只能站着看,总是馋得垂涎欲滴,噙着自己的手指头。
父亲从不打骂孩子,说男孩子女孩子都一样,见了女儿也是满脸笑容的。
三姐姐却悄悄对我说:“妹妹不要相信,父亲从不到我们女儿房间,下班回来就抱弟弟,有好的东西先想到儿子。
”几次的决策,愈见父亲的定律。
那是母亲怀我时,父亲和当时的交通局长约定如果生女孩就送给他,当我生下来没几天就把我送走,虽然送走没有几天,又将我抢回家,但是我心里总是有疙瘩。
还有父亲病重时把2哥叫到跟前说:“他存款的钱3万多留给我妈妈,3万多留给孙子娶媳妇用,不管你们同意不同意,就这么定了,而孙女切没有给一分钱”。
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菜地里的菜被偷,他们怀疑是我们家偷的,并到我们家搜,没有搜到东西,但是还是骂骂咧咧地冤枉我们,母亲和她们辩解也无济于事,坚强的母亲流下委屈的眼泪。
还有文革后期大哥,大姐在一中读书,由于父亲的身份单位不打证明哥哥姐姐上不了学。
后来大哥也因此参不了军,入不了共产党,二哥也读不了书。
1969年的一天,我见漳平文化馆馆长刘建超来家里坐,他亲切地叫父亲小刘,相见时相互握手,并肩坐在木头凳子上,竟是那样地真切自然,无拘无束,互相交流,嘘寒问暖,共话人世沧桑。
我则无比好奇,文化馆馆长今天怎么会倒倒霉运的家里做客,于是偷偷拿了一张木头凳子到外面窗户,然后爬到凳子上踮起脚尖偷听他们说话。
刘建超和父亲他们两前不久在漳平街上碰到,是二十几年未见的广东师范同学,谈话中了解到,祖家境贫寒,父亲家中兄妹8个,父亲排行老8,大家叫他啊八头,爷爷在父亲3岁的时候就离他而去,奶奶一人含辛茹苦,用她那单薄的双肩挑起了全家的生活。
奶奶在这贫困的家庭里还是坚持让父亲去学堂里读书,在学堂里父亲有个同学,家里有钱作业经常不做,他经常会拿红烧肉给父亲吃叫父亲帮他做作业,父亲儿时记忆最深的事是:抗日战争前夕“学校组织学生们游行要穿校服,(每人要交2块大洋做校服),奶奶拿不出钱哭的很伤心……”
由于家庭困难,只好辍学,父亲13岁自身到汀洲府做厨师学徒,做满3年学徒后,快过年了,父亲第一次拿着老板给的12个大洋,高高兴兴的座船回家,谁知在回家途中船翻了,他被冲到了焦石上,他手还是紧紧的抱住装钱的布袋,所幸被好心人救了,父亲后来用这些钱继续求学,为了逃避抓壮丁(当时有规定,中专以上的知识分子不能够抓壮丁),父亲考取广东师范,毕业后,到了漳州白叶小学教书,那时候刚好是抗日战争,在教学中,父亲时不时给学生灌输爱国理念,学校放假后,父亲到曾经做过三年学徒的汀洲府宣传抗日,这一天刚好是赶集日,满街都是人,突然天空出现日本飞机,人们还不知道危险的到来,继续挑选着自己所需的物品,此时日机把炸弹扔向手无寸铁的群众,父亲当时感觉像地震,看到远处刚才还和他说过话坐在靠背椅上抽着水烟的老人,此时脑袋已经被削掉一半,手里还是刚才把水烟叼于口中的姿势,此刻的父亲所站的位置刚好和曾经做过学徒的店铺不远,他赶紧跑过去,老板要关店门看到了自己店里前些年的徒弟就让进,父亲劝老板说:国难当头,大家都是同胞,您就让街上的百姓入店避难吧,老板在父亲劝说下同意,此刻的人们惊慌失措,不
顾一切地往店铺跑,店老板直到店铺人满挤不下才把门关上,父亲指挥人们躲在桌子凳子和木头下以及一切可以挡身体的物件,他自己则在一张桌子下,时不时听到有东西砸在桌子上,轰炸过后,人畜伤亡无数,沿街房屋多数损坏,街道上烟雾弥漫被熊熊大火燃烧着情形惨不忍睹,父亲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回校后,决定报效祖国报名参加空军,无奈身体过不了关。
(当时体检中空军飞行员具备的条件他通过,但是在最后一关过不了,就是坐在安有开关像理头发会旋转的凳子上旋转,结束后人下来,父亲站不稳体检不合格。
)只好继续教书,那时父亲的每个月工资是3担稻谷,通货膨胀很厉害,人们只能用稻谷作为货币,当时社会风气很腐败,每月工资要拿出一担稻谷给校长和教导主任。
解放战争打响,父亲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以及不愿意看到国共战争,于是回到老家峰市,一介书生的他没有干过农活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挑夫,用独轮车,或者用肩膀挑十里的山路把货物运到峰市船上。
当时到广东的陆路运输很不方便,很多东西得靠挑夫挑。
快解放时父亲清晰的记得有一天,有个穿国民党军服的人到峰市问刚好在路上要回家的父亲:“你知道刘汝均住哪里,父亲警觉问他什么事,他说要去台湾。
”父亲知道是来抓壮丁的,赶紧告诉他假地址,自己则迅速往相反方向跑。
为了庆祝全国解放父亲把十几年省吃俭用下了一大箱子的国民党纸币含着眼泪扔到河里。
他用这种方式拥护共产党。
1952年漳平铁路建设招工父亲就先到漳平来,后来把妈妈一起带到漳平成为了一名漳平铁路全民所有制职工,1956年组织上把父亲和母亲调到漳平交通运输公司,为了更好地照顾妈妈和我们,父亲有好几次深造的机会他做出放弃决定。
父亲是个会过日子的人,每个月几十元工资一家子9口人吃饭,不管怎样划算到月底经常还是不够一点。
父亲的办法就是计划!先买粮食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然后,是学费等必要开支。
其他费用再说。
父亲很喜欢看书,一有余钱就买书看,并关心国家大事,他对儿女要求严格,经常听他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颗饭、一叶菜在他的眼里都是宝贝。
他绝不会浪费一粒粮食。
每次从碗里掉出一粒米饭,父亲都会认真的把它捡起放到碗里
或者嘴里。
经常教育我们不要浪费一粒米一粒饭、要好学上进,做人要正直,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我们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人生观:不管生活怎样艰辛,都不长吁短叹、抱怨生活。
无论在什么困苦的场合,都要咬牙挺过,不叫苦不叫累,一切自己扛。
父亲的率直、坦诚、和善、乐观、平凡,吃苦耐劳、热爱生活、不贪图利禄的人生理念,影响了我的一生。
虽然父亲一辈子平淡;一生没什么辉煌的功名和事业。
尽管没留下什么财产给我们,但作为您的儿女,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父亲留给我们的巨大的无价的精神财富。
使我终生受益。
曾经把我送人的父亲? 在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您坚强不屈,您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
您勤俭、正直,真诚,朴素。
我的父亲,我爱您!
作者简介:
刘秀梅,女,永定区人,大专学历,福建省漳平市图书馆图书资料馆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协会员,福建省美协会员,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