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
B.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锤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D.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

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髙手,医者仁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 )
A.裨益部署万户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脉搏扫瞄舶来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C.遨翔蕴藉钓鱼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神采亲睐订书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提升使用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究其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

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服务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

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
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

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比如,现在的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

这就应该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

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

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

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群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活动;当群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就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

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发挥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

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度,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B.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C.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在内容资源上和文化载体上不断有所创新,与时俱进。

D.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就,后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强化论证。

B.第二段先结合具体事例阐明问题,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之道,逻辑性强。

C.文章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着重从服务内容和供给更新两方面展开论述。

D.文章结尾列举了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以证明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率。

B.多开辟网络空间,将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效能,更好服务群众。

C.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

D.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文化事业,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下列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李玉本来和同学约好去看电影,但身体不适无法前往。

他给同学发了短信:“我偶染微恙,不能前往,望见谅。


B.李玉对朋友说:“他如此诚信邀请,你如果直接拒绝而却之不恭,那就太失礼了。

”C.李玉在给老师的感谢信中写道:“多谢先生付出心血,玉成此事,学生定当鼎力以赴,不失恩师所望!”
D.周末朋友们到家中聚餐,晚饭后李玉送大家到门口说:“各位慢走,我还要收拾一番,只能就此留步了,抱歉。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觉①
苏轼
瘴雾②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③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睛。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流放海南儋州之时。

②瘴雾:湿热蒸发致人疾病的雾气。

这里代指岭南。

③眼缬:眼发花。

1.前五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生活处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请赏析尾联“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的表达效果。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方无隅,________________,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
(2)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3)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4)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8)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

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 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

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

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

”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

我把钱存进去。

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

”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

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

“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

”我鄙夷地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

”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你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

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


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

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

”他说。

我一笑,转而愤怒地质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也发火了。

“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

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

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这霸道的混蛋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吼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

”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

“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

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

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

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

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

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误会为主要矛盾冲突,以心理描写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巧设悬念,情节有吸引力。

B.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银行职员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
细节意在表明银行职员很生气,认为“我”不该多管闲事。

D.小说构思精巧,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银行职员,以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

2.小说中“我”与银行职员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请简要概括各阶段的情节内容。

3.简要概述小说中“我”有何性格特点?“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心一境
林清玄
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

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
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

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
“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

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
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
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寒热来时往何处去?”
门人说:“向无寒暑处去!”
禅师说:“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
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也是一心一境。

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

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

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

当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那是最好的情况。

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

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

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

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忍痛易,忍痒难。

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

”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

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呀!”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

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选自《心有欢喜过生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从小时候不专心吃饭写起,得出人应当活在当下的感悟。

作者从生活细节
中得出了大的人生见地,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

B.作者认为一心一境能够治疗人生的不安与痛苦,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心多境,就容易被感受欺骗,永远无法超越了。

C.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贫富、劳闲、痛痒一体观之,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

D.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恼,并给予人文关怀,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2.文中的“一心一境”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3.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毕淑敏
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要更经得起吵闹。

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

如果把城市里的树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又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

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若愚地呆傻在里面。

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

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

旷野当中的树,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寒怆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城市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

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

人们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让绿化扩数,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性,仿佛列队的锡兵。

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

城市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突变。

下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

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

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

平原的树,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虽死犹荣。

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年年岁岁屡遭劫难。

手脚被剁掉,冠发被剃去,腰肢被捆绑上一种叫作“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一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

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

可惜当
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

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

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人抚摸。

只是我至今也闹不明白,倘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

树是一条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

它不是一朵云或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或是一沓钞票。

若干得了“50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脖康复,揪住树的胳膊荡秋千。

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

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般落下,铺满一地,不禁在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晃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吗?
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

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还在照耀着城市。

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

不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子的那一株。

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

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城市。

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几段,将城市里的树和乡村的树、旷野的树、峡谷的树、山峰的树、平原的树等作对比,形象地诉说了城市树的种种委屈。

B.文章还描写了城市的树得天独厚的享受和好处,看似优越和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天性被抑制、失去自由的生活。

C.城市里的树能绿化环境,消除噪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利益,同时也被化学药品、灯光设施等无情地伤害着。

D.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用比拟手法表现了城市数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2.“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