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美丽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行分别的亲密关系,懂得应当爱护环境、爱惜家园。

教学支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

(坚硬、黑色、布满盼望、纯洁等)那么,我们的课题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板书)
“神圣”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仅留作悬念,不必回答)
沟通信息,了解背景
同学沟通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学问,老师作简要介绍,为感知全文作铺垫。

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自告奋勇,分段试读。

老师随机指导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

同桌对读,相互指正纠错,相互指导。

默读思索,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雅图的信中都讲了哪些内容?(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爱护空气──照看动物──喜爱大地)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读明白了,什么地方还没读明白,做好标记。

其次课时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全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与后面学习内容重复的,可留等后面解决)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老师范读第1自然段。

1、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
2、3自然段)
2、同学读2、3自然段。

3、共同沟通难理解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学有余力的可以背诵下来。

这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一片漂亮圣洁的土地,这一片满载盼望的土地,这一片印第安人美妙的家园,假如被转让出去,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是多么的眷恋和不舍呀!西雅图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对白人的谆谆告诫,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思索?在文中画下来。

再想一想,他重点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他们的?(善待河水、爱护空气、照看动物、喜爱大地)
5、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善待河水?(4、5自然段)
(1)解决不懂的问题。

(2)有感情的朗读第4、5自然段。

★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爱护空气?(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照看动物?(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喜爱大地?(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三、回应课题,再读全文
1、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诵。

四、联系课文,拓展延长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

它们是得到了爱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描写详细生动,文章有18个自然段,分两大部分,1——11自然段都是在写梅花鹿在河边观赏自已。

它边观赏着自己,边自言自语地夸赞着自己。

12——18自然段,是讲遇到了狮子的时候,是不好看的四条腿帮了它,而漂亮的角却害了它。

这篇故事和前两篇相比,情节描写详细,语言生动形象,文中多次写到梅花鹿的语言,这些语言虽都是自言自语,但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感情颜色剧烈而鲜亮。

教学时要让同学通过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熟悉到美丽的东西不肯定有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是朴实无华的,所以“有用”也是和种美。

二、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的叙述挨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美丽的东西不肯定有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叙述挨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美丽的东西不肯定有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

四、教学建议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梅花鹿在饮水的时候,观赏自己漂亮的样子,特殊欣赏自己漂亮的双角,同时埋怨自己的四条腿太干巴,结果在它遇到危急时,正是腿让它获得平安,而兴奋之时又是漂亮的角让它再次面临灾难。

(二)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检查生字预习状况,落实生字教学。

本课熟悉的字和要写的字都比较多,教学中,可以在同学预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进行学习。

“斑”与“班”,“陶”与“淘”,“距”与“拒”可以运用区分字的方式学习。

“皱”要留意是翘舌音,部首是“皮”。

(三)启发同学提出具有思索价值的问题,并能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解决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1、梅花鹿是怎样观赏自己的漂亮的?它有什么埋怨吗?
2、梅花鹿认为自己哪儿最美?哪儿最不美?
3、当狮子静静接近梅花鹿的时候,它的“腿”和“角”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4、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肯定要结合课文中详细的语言环境,抓住文中的字、词、句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抓住这样几句话和这样一些词语。

梅花鹿美滋滋地想着,又看看头上的角,更是赞不绝口:“嘿,我的角枝枝杈杈的,精致别致,似乎漂亮的珊瑚!或是像猴子那样一个毛茸茸的秃瓢,真羞死人了。


梅花鹿久久地站在那里,自我观赏,自我沉醉着。

从这现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梅花鹿的虚荣。

特殊是这样几个词语“美滋滋、赞不绝口、羞死人、久久、自我观赏、自我沉醉”要非常好地理解。

而课文的第1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中的“噘起嘴,皱起眉,埋怨、没精打采”这几个词也可以看出梅花鹿是特别喜爱虚荣,追求处表美的。

课文的16、17、18自然段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高潮,从狮子的“高兴”和梅花鹿的“战战兢兢”地“哭泣”,同学就会明白,漂亮的东西不肯定有用,有用的东西也不肯定是外表漂亮的,但它却是最有价值的。

教育同学在生活中更要注意内在美。

在教学中,要留意培育同学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力量。

(四)读写训练建议
鼓舞同学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则寓言缩写成150字左右的短小的寓言故事。

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珍贵之处,体会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珍贵之处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预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状况,关心同学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订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沟通:板书:两棵樟树,形状、特点、名贵之处。

5、依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形状,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名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简单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详细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均匀。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索争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知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同学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愿搬家,是由于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

(读出宠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其次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看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挨次认真观看,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索: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形状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

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特别富强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详细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板书:四季常青)d指导用“稠密”造句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同学先理解清叙述挨次,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
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

b理解“珍贵、仍旧、木质、名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由于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更珍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名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尝樟树的名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a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珍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由于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名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其次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其次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由于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

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其次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学习按巡游挨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爱好。

4、学习按巡游挨次有序观看,抓住景物特点精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受颐和园、学习按巡游挨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爱好。

学习按巡游挨次有序观看,抓住景物特点精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预备:
课文重点语句、课文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展现课前两分钟。

一、导入。

二、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老师引导同学梳理每段的主要内容。

3、理清的巡游挨次。

三、再读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词,同学多种形式的认读。

2、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同学观看生字的结构,沟通应当留意的地方。

3、同学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四、积累语言。

1、通过朗读,同学沟通自己喜爱的词、句、段。

2、背诵自己喜爱的语句。

五、课后延长:
1、抄写本课词语,
2、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其次课时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背景。

同学齐读课题,老师引导同学读准“颐”的字音,留意“颐”的字型,理解“颐”的意思,从而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师:在这样一个寄予着美妙愿望的园林里,毕竟有哪些景物呢?让我们来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2、同学沟通颐和园的景物。

(1)师出示生词: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堤岸画舫十七孔桥
同学自读,指生读
师强调“佛香阁”“佛”读音,并介绍佛香阁的相关资料啊:佛香阁里不仅有佛像,而且佛像高无米,全身镀金。

让我们再来读这个词。

(生齐读)师:其实,佛香阁、长廊、排云殿,都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在今日的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来观赏一下:
(2)出示(图片):
师介绍长廊的设计特点,引导同学观看佛香阁和排云殿。

(3)师引导同学想象画面来朗读生词。

(生齐读)
(4)由这些景物组成的颐和园毕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同学沟通。

师:那颐和园给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同学沟通)
师: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段都在赞美颐和园,是用怎么的挨次巡游颐和园,谁发觉了?
(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同学们看,这么长长的课文,在老师的板书下变短了,这就是文章的骨架,它能关心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游赏长廊。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去细细游赏颐和园的景色,首先我们来到长廊,它为什么叫长廊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课文其次自然段,可以拿起笔,把那些重点词语画下来!(同学读、画)
沟通长廊的特点:
(1)整体看:
同学沟通,师引导同学抓住文中的数字感受长廊的长。

指导同学朗读句子。

(2)看廊内: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同学从“人物、花草、风景、五彩、几千幅、两幅”等词语理解画的美。

师指生读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长廊里的图画,老师解说,引导同学感受长廊的艺术美。

引导同学背诵,师:这里面有神话,有传奇,还有历史故事,走在这样的画廊里,触摸到的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能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吗?自己试着背一背。

(指生背,齐背)
(3)看廊外:
生沟通描写廊外的句子。

师:我们也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看得出,廊外的风景美也吸引了你。

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

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长廊已经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看长廊。

出示: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
看廊内:……
看廊外:……
师:原来就是这样看长廊的,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终看廊外。

三看长廊,练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呈现在我们画面。

2、游赏万寿山
师:颐和园里的建筑不仅有长廊,还有佛香阁和排云殿。

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发现了哪些特点呢?快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比比谁最先发觉。

(同学朗读课文)
引导同学抓住“屹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来体会皇家园林的特点。

同学朗读三自然段,读出皇家园林的气概。

师:同学们看,在这,又先看佛香阁,再跟排云殿,把它们练句成段了,多有意思啊!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大的不是万寿山,而是昆明湖。

3、游赏昆明湖
师: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了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闲逛堤上,来到湖心小岛,来到十七孔桥。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肯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那你最想去哪游赏?
(1)同学沟通后,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朗读。

(2)师重点指导朗读昆明湖的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美。

通过引导同学体会“滑”,更深地理解昆明湖的静。

同学自由朗读句子,指生读、齐读。

(3)指导同学朗读描写湖心小岛、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特点。

同学们看,从山上向下看昆明湖,从昆明湖畔看,在十七孔桥上看,由远到近为我们呈现了昆明湖不同的美景。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许多美妙的句子,这些美妙的句子和这些详细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它能让我们的文章更详细。

师:颐和园这个从前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漂亮的大公园。

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盼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四、课后延长:
1、抄写本课词语。

2、学习《颐和园》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最近的巡游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五、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大公园
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概,激发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秦兵马俑的雄伟气概。

2、想象秦兵马俑鲜亮而丰富多样的神态。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展现课前两分钟
一、导入
师:1974年在西安市临潼区发觉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是20世纪最宏大的考古发觉之一。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感受秦兵马俑的雄伟气概。

师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并思索:秦兵马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指生说说自的想法。

三、检查、沟通:
1、白板出示生字:指名朗读。

2、白板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4、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段归并在一起。

引导同学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细读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气概。

1、指名朗读课文其次自然段,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同学沟通:
(1)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加直面感受。

(3)人们发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概和超群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引导同学换种说法,体会它的规模宏大。

走进大厅,全部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概和超群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概和超群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段。

3、同学读第三段,感受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共性鲜亮。

(1)同学沟通,朗读相关语句。

(2)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致的艺术珍品。

4、齐读最终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宝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宝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骄傲之感。

五、总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共性鲜亮)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慧才智,表达了对光辉绚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喜爱。

六、课后延长:
1、抄写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七、板书:
规模宏大
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班级上册习作5:“__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

其次部分是同学的两篇习作片断。

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__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识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详细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学问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让同学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同学比较对闹钟的不同介绍,感知自述的形式,并在层层深化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学会写好自述形式的习作。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
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悟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纳“__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识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绽开丰富的想象,写得详细、生动。

教学预备
老师:有关课件
同学:每人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同学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幻灯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老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

4.老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好玩。

【通过同学说、听、议,组织同学沟通感悟,明确本次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形式”来介绍熟识的事物,使文章生动好玩,让同学在沟通中感知自述的写法。


二、研读例文,学习写法
1.学习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第99页,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2)同学沟通,老师相机点拨。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同学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形状(板书:形状)。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形状。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整时间的旋钮和转变报时音乐
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
(同学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致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

”)
师:小发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绽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绽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

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知、伸出、拿着、敲、唱) 生:沟通。

师:用拟人的手法,绽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习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
(2)同学沟通。

(板书:心理)
3.老师小结: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识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外形、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

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详细、生动。

(板书:抓住特点) 【通过同学细读、思索、沟通以及老师的点拨,使同学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识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外形、颜色、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写的时候要绽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
1.明确习作要求。

同学齐读书上第100页习作要求。

老师强调:今日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