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柳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省柳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考前模拟卷(2)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
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澄清石灰水滴入稀盐酸中
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振荡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答案】B
【解析】
A.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正确;
B. 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无颜色的变化,错误;
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正确;
D.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正确。

故选B。

2.向盛过量稀盐酸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打磨后的镁条,下列相关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中错误的是()A. B.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Mg+2HCl=MgCl+H↑,盐酸过量,所以随着反应进行,镁条质量减少直至为零,图像正确,故A、
22
A错误;
B、盐酸过量,最后镁条消耗完盐酸还有剩余,随着反应进去盐酸质量先减少后不变,图像正确,故B错误;
Mg+2HCl=MgCl+H↑,随着反应进去氯化镁的质量先先增加后不变,图像正确,故C错误;C、
22
Mg+2HCl=MgCl+H↑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进行容器中液体温度升高,最后冷却温度又降低到D、
22
室温,图像错误,故D正确。

故选D。

3.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硝酸钡、硝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
:
究该固体的成分,某同学取适量样品实验如下
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
B.该样品中一定不含硫酸钾,可能含硝酸钡
C.滤液中一定含氢氧根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D.若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不能确定是否含硝酸镁【答案】B
【解析】
【详解】
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1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2HCl=CaCl+H O+CO
3222
10044
x0.44g
10044
=
x0.44g
x=1g<1.1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则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产生碳酸钾,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因此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硝酸钡和硝酸钾;
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故A正确;
B、该样品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钾,一定含有硝酸钡,故B错误;
C、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硝酸钡,滤液中一定含有钡离子、氢氧根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故C正确;
D、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以知道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沉淀,就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无法确定硝酸镁的存在,故D正确。

故选:B。

4.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A.鱼
B.鸡蛋
C.米饭
D.西红柿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鱼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B、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D、西红柿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下列根据化学用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铁原子的原子序数为55.85
B.Na2CO3——该物质属于氧化物
C.——“+2”表示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
D.——该原子在反应中易得电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示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铁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6,其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错误;
B、Na2CO3是由Na、
C、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错误;
C、由图示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2”表示镁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错误;
D、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正确。

故选D。

6.某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B.该粒子为阴离子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
D.该粒子为Na+
【答案】D
【解析】
氖的核电荷数是10,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以知道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又由于该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个电子,其核电荷数为1.
A、该元素核电荷数为1,核外有3个电子层,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故选项错误.
B、该元素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故选项错误.
D、该粒子为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近年来世界各国频发地震。

为防止震后疾病传染须对饮用水源进行处理。

采取的措施有:①煮沸;②消毒;③过滤;④自然沉降。

合理的处理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
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在水的净化过程中,自然沉降,是重力的作用下,水中的较大的、重的不溶物下沉;吸附沉降即化学沉降,是利用明矾在水中形成絮状物质,使悬浮颗粒聚集而沉降;过滤除掉沉降还不能除掉的小颗粒不溶物;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为防止震后疾病传染须对饮用水源进行处理,合理的处理顺序是自然沉降、过滤、消毒、煮沸。

故选C。

8.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扇灭-隔绝氧气B.剪掉灯芯-隔离可燃物
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扇灭是利用空气流动带走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选项错误;
B、剪掉灯芯,隔离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实现了灭火目的,选项正确;
C、用湿抹布盖灭时,使蜡烛与空气隔绝,蜡烛不再与氧气接触,使燃烧停止,选项正确;
D、水能够吸收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燃烧停止,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时,需要三个燃烧条件同时具备,物质才能发生燃烧,而灭火时,只需切断一个燃烧条件,即实现一条灭火原理,就能实现灭火。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控制燃烧条件可以到达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
B.香烟的过滤嘴可过滤除CO等有害物质,故吸烟对身体无害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前,要做灯火实验
D.为了促进燃烧,将煤加工成煤粉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故A说法正确;
B、香烟的过滤嘴只能除去颗粒状固体,不可滤除CO等有害物质,所以吸烟有害健康,故B说法不正确;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前,要做灯火实验,故C说法正确;
D、为了促进燃烧,将煤加工成煤粉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0.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死伤惨重,教训深刻。

下列有关火灾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森林着火——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树木,制造隔离带
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C.厨房天然气管道着火——立即关闭气阀并轻轻开窗通风
D.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森林着火——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树木,制造隔离带,可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管道着火,应立即关闭阀门,清除可燃物,然后开窗通风,稀释天然气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D、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会损坏电器,并且有触电的危险,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灭火的原理: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1.上海市垃圾分类实行的“四分类”标准,蛋壳属于
A.可回收垃圾B.有害垃圾C.湿垃圾D.干垃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可回收垃圾指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如纸类、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等。

B、有害垃圾指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

C、湿垃圾又称厨余垃圾、有机垃圾,即易腐垃圾,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果皮果核等易腐的生活废弃物。

D、干垃圾指其他垃圾,即除可回收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物。

所以蛋壳属于湿垃圾,故选:C。

12.下图为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①表示原子,则x的值为9
B.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②
C.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③④
D.④表示粒子呈电中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①中,核外电子数为9,则核电荷数也为9,则x=9。

A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该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结合图示可知,②、④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是④是阴离子,②是原子。

B正确;
C、同种元素的微粒,则质子数相等。

③、④的质子数均为17,则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正确;
D、④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该微粒属于阴离子,不呈现电中性。

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小盘同学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00g,以备实验。

通过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g。

配制该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写仪器名称)。

量取水的体积时,小盘同学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将(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答案】(1)5 (2)玻璃棒(3)偏小
【解析】
【详解】
(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表达式,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00g,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100g×5%=5g
(2)配制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配制该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玻璃棒
(3)量取水的体积时,小盘同学仰视读数,使得读数偏小,实际量取水的量增多,故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表达式,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将偏小。

14.如图是某品牌的自拍杆。

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填编号);伸缩杆选择铝合金而不选择纯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铝比铁活泼,通常铝制品更耐腐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②铝合金质轻坚硬,纯铝质软铝在空气中容易氧化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解析】
【详解】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所以自拍杆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铜芯导线和铝合金伸缩杆,选择①②;伸缩杆选择铝合金而不选择纯铝的原因是铝合金质轻坚硬,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纯铝质软,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铝比铁活泼,通常铝制品更耐腐蚀的原因铝在空气中容易氧化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以保护好铝制品。

1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温度为_____℃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t1℃时A、B、C三种物质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t2℃时,把A、B物质各25g分别加到50g 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_____g
【答案】t 1 C A 15
【解析】
【分析】
由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慢,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详解】
(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交点表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温度为t 1℃时,A 与C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慢,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有晶体析出的是C 。

(3)t 2℃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80g ,B 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把A 、B 物质各25g 分别加到50g 水中,能溶解的A 物质的质量为80g 50g =40g 100g
⨯,25g<40g ,则A 为不饱和溶液,能溶解的B 物质的质量为50g 50g =25g 100g
⨯,则B 为饱和溶液,故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 ,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的溶质的质量为40g-25g=15g 。

【点睛】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6.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再用酒精喷灯加热的原因是_____。

(2)装置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B 装置右端导管口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其作用是_____。

【答案】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4
24CO+Fe O 3Fe+4CO 高温 进行尾气处理,
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解析】
如图所示实验,则有: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装置中有空气,若先点燃酒精灯加热,再通入一氧化碳可能会有爆炸的危险,因此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人一氧化碳气体再用酒精喷灯加热的原因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装置A 中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424CO+Fe O 3Fe+4CO 高温。

(3)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入空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处理。

B 装置右端导管口放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其作用是进行尾气处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微型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通过挤压胶头滴管中的甲酸,与热的浓硫酸接触后。

甲酸(HCOOH )会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反应一段时间后高温加热b 处。

(1)写出试管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采用微型实验装置的优点有哪些_____(写一点即可)。

【答案】
2ΔHCOOH CO +H O ↑ 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少(或废弃物少等) 【解析】
【详解】
(1)甲酸在浓硫酸和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出一氧化碳和水。

故答案为:2ΔHCOOH CO +H O ↑; (2)该微型装置的实验用品用量小,节约药品。

而且生成的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危害小。

故答案为: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少(或废弃物少等)。

18.活动探究一:如图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实验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装置①
可用来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写出一个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欲用装置②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图乙中实验①的明显错误是_____;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图丙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_____.
活动探究二:根据下列两组实验回答问题
指出a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_____.b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⑤→_____→②.
【答案】2H2O2
2
MnO
2H2O+O2↑(合理即可) a 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搅拌作用收集
尾气没有用玻璃棒搅拌③①④
【解析】
【详解】
活动探究一:(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欲用装置②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进入以后,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
被赶到上方空间而易从b端排出,故气体应从长管进入;故答案为2H2O2
2
MnO
2H2O+O2↑(合理即可);
a;
(2)图乙中实验①的明显错误是: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漏斗的下端应该紧靠烧杯的内壁;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答案为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搅拌作用;
(3)图丙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气体,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收集尾气;
活动探究二:(1)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是: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a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没有用玻璃棒搅拌;故答案为没有用玻璃棒搅拌;
(2)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先称取固体物质倒入烧杯中,再量取液体倒入烧杯中,b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故答案为③①④。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实验室对一瓶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H2SO4溶液进行测定,取20.0g硫酸样品于锥形瓶中,逐滴加入16%的NaOH溶液,并对溶液进行pH监测,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请回答: (1)当滴加NaOH 溶液的质量为9.4g 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2)计算所测H 2SO 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
【答案】H 2SO 4、Na 2SO 4 9.8%
【解析】
【详解】
(1)当滴加NaOH 溶液的质量为9.4g 时,溶液的pH 为2.1,说明硫酸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是生成的硫酸钠和剩余硫酸;
(2)解:由题干中信息可知,和硫酸刚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10g
设20g 硫酸样品中H 2SO 4的质量为x
242422NaOH +H SO =Na 10g SO +2H O
8098x
×16%
8098=10g?16%x
x=1.96g
所测H 2SO 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1.96g 0.0g
×100%=9.8% 【点睛】
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计算,易错点是,由方程式求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