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交错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生态交错带保护
建议
积极开展生态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的 监测和科学研究,探索生物群落的演替 规律和机制;开展种群的生存力分析及 其栖息生境评价和不同种类动植物基因 流动机理研究;建立保护区信息管理和 决策系统;开展生态功能评价、经济价 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和森林生态 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等。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向群众 宣传保护大自然的必要性:宣传保护生物多样 性、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群众热爱大自 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的 保护工作。组织专职监督执法队伍,打击盗猎、 盗伐行为,广泛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
畜牧业生产状况:
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第二位。当地畜牧业发展 主要以天然草地资源为主,而2 / 3 草地已经退化、盐碱 化,因此牧草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牧业的发展, 并且牧业发展和牧草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存在的问题
●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水资源短缺及水质问题

基本情况简介
存在的问题
原因
基本情况介绍
农业生产状况:
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该县整体农业结构和农作物 种植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 式上,农业的集团化和产业化程度低,保持着粗放的农 业生产模式。种植业和牧业产值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比 重较大,并长期共存。但是从长岭县长期的发展历史上 看,农业结构较单一,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仍为粗放、 雨养型农业。
人类的生产活动
• 人地矛盾 当地居民的主要的生活来源是 农业收入,特别是种植农业。随着人口的增 加,开垦了大面积的土地,然而可开发的土 地现存量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的经济发展模 式是由粗放型的半农半牧转变成后来广种薄 收为特征的外延型的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 业,因此作物产量低,收益低。随着物质生 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也相应地 增加,因此,当地滥开垦草地和林地的现象 还很普遍。
(3)尺度性
尺度性景观边界对观察尺度的反应 敏感在某一个尺度上观察到的景观 边界,会在较小或更大尺度上消失 。或者说,景观边界的确定与监测 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尺度。
生态交错带,大家一起来!
3、生态交错带影响因子
生态交错带的影响因子
• 生态交错带受到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 影响,再加上这些因子有时是综合发生作 用的,这给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和动态变 化的预测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在研究 生态交错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影 响因子的作用。
土地荒漠化
目前超过90%土地沙漠化发生在农牧交错区。 松嫩沙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为其 土地沙漠化提供了母质基础。再加上人类不合理 利用或过度利用,土地沙漠化在松嫩平原农牧交 错区已经广泛存在,目前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达到 1.3×104km2,占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土地总面 积的14.27%,并且具有沙地演变成沙漠化土地的 潜在可能性。
(2)脆弱性与动态性
生态交错带是不同生态 系统间的应力带,在此地 带多种群落同时出现,并 处于剧烈的竞争状态。 由于生态位的高度分化 ,种间竞争取代了种内竞 争;景观边界的组成、空 间结构、分布范围表现出 对外界环境变化有强烈的 敏感性,因此受到干扰后 很容易发生变化。 景观边界的动态性特点 使得景观边界具有一定的 指示意义。如绿洲边缘带 兼有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 的特点,经过叠加过程形 成了特有的镶嵌结构和形 态特征,对干旱区环境不 同尺度变迁过程及绿洲演 化进程具有良好的指示意 义。
(6)城乡交错带
指城市向乡村地区推进或乡村向城市逐渐转变的过渡 区域,且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的中间地带。由 于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形态、供需关系、物质和能量 交换水平、生活水平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 一地带 的时空变化表现出十分迅速和不稳定的特征。
(7)梯度联合带
主要由于重力梯度(高度)、浓度梯 度、硬度梯度(抗侵蚀 能力)等的明显 存在,产生了在侵蚀速率、污染程度 、坡面形态变化等方面的过渡 区,它 们在生态环境的系统稳定性上显然是 脆弱的。
地形的变化是制约群落类型分异的重要 因子,通过影响光、热、水、土壤和风等 因子间接地作用于植物群落,影响群落的 结构以及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它主要包括 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微地形等。局部立 地条件和地面环境的变化导致在相对均一 的大气环境下各种小生境格局的形成,从 而影响和改变局部植被的分布。
土壤因子
生态交错带,大家一起来!
4、生态交错带分类
(1)水陆交替带
由于液相和固相物质的互 相交换,出现了一个既不同于 水体 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 带,其受力方式和强度,以及 频繁的侵蚀和堆积等,使得 这一交界带呈现出不稳定的特 征。

中国.中学政治教学网崇尚互联共享
气候因子
气候是影响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和分布的 重要因素。生态交错带对气候因子变化反 应敏感。尺度水平的生物群区交错带主要 受大气候影响,如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主 要受热量因子驱动,经向地带性植被分布 主要受水分因子驱动。小气候是生态交错 带的生态梯度上影响植被组成的关键因子, 如温度、湿度、光强等。
地形因子
• 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 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对一 个局部的中小区域来说,。尤其对于生态交 错带,土壤变化会影响生态交错带植物的 生长和分布,从而改变群落结构和格局。
生物因子
• 生物因子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 种生物的有机体。生态交错带中能否保持 生物多样性对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 重要作用。在生态交错带,不同的生物群 落之间会相互渗透到对方区域,通常会减 弱生态交错带的稳定性。此外,物种入侵 也是影响生态交错带变化的因子之一。
(2)干湿交替带
从比较湿润向比较干燥变化的过渡 带。由于气候条件的差 异,热量、水分 平衡的状况产生了不同的生态效果,与 此相应的植被类型、土壤类 型和景观类 型均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3)农牧交错带
由于生产条件、生产方式以及生产 目标的不同,在农业地区以及牧业地区 的衔接处形成一个过渡的交界带。在这 个过渡带中,由于人类的生产 活动, 形成了生产环境脆弱的基本前提。
土地盐碱化
当前,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盐碱化土地面积约 3×104km2,约占总面积的20%,占我国盐碱化 土地总面积的9.2%,是世界上三大盐碱土集中分 布区之一。目前土地盐碱化仍以平均2×102 km2 的速度递增,新增的盐碱化土地主要来自于草地 盐碱化。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的面积约为 2.4×104km2,约占松嫩平原草地的2/3以上, 并且在盐碱化草地中,已有1/3的草地碱斑大面 积连片,不能利用而沦为弃地。
生态交错带,大家一起来!
景观生态学
• —生态交错带
生态交错带,大家一起来!
生态交错带概念
生态交错带特征
目 录
生态交错带影响因子
生态交错带分类
生态交错带保护
生态交错带,大家一起来!
1、生态交错带概念
• 生态交错带是Clements在 1905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物 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 分布区。Odum强调了生态交 错带的重要性,并把它定义为 两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带。 生态交错带是指相邻生态系统 之间的过渡带。景观边界和生 态交错带是同义语。水陆交界 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错带 都是景观边界的例子。
(4)森林边缘带
森林边缘所承受的环境压力及社 会经济压力不同于森林内 部,也不 同于非林地的自然景观,因此该边 缘带的形态和演变常成为生态环境 质量 评价的重要指标。
(5)沙漠边缘带
由于物质组成、外营力和地表景观的显 著差异,沙漠地带与非沙漠地带之间同样 形成了明显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它的移动 和转换是各种内因和 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资源的短缺及水质问题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位于松嫩平原的西部,是水资源严重短 缺的地区之一,地下水是当地可利用的主 要水资源其可采资源量也存在不足。特别 是在低平原区和松嫩干流开采利用量已经 大大超出可采水资源量,个别地区出现严 重超采的现象,形成了地下水与含水层疏 干区,使水源地供水能力不断减少。
自然或人为干扰
• 生态交错带是当地植物群落与周围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 果,其内部异质性高,对外界干扰异常敏感。干扰会直接 和间接影响生态交错带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以及动态变化, 其影响的程度会随干扰的性质、类型和强度而表现出一定 差异。 • 常见的干扰形式主要有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类。自然干 扰有火灾、火山喷发、暴风雪、病虫害、泥石流和滑坡等。 其中火干扰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干扰之一。频繁的低强度 火干扰会增加幼苗从低强度火幸存下来所需的时间间隔, 影响林线生态交错带植物幼苗的建立。火促进了生态交错 带的出现,也使其变得更加分散。人为干扰主要有放牧、 森林乱砍乱伐、垦荒以及城市化等。
1.生态交错带是不同的生态系 统间的应力带。 2.生态交错带还是生物不同栖 息地之间的过渡带,对多数生物 来说需要不同生境以满足其对营 养、筑巢、繁殖、捕食、抚育后 代的要求。
生态交错带,大家一起来!
2、生态交错带特征
(1)异质性与多样性
在一定空间尺度上,景观边界具有相邻 景观的部分特点,这里生境条件复杂多样 ,从生物组成看,不仅含有两个相邻群落 的组分,而且景观边界内的植物种群和群 落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为边缘动物 提供了种群营巢、隐蔽、觅食和栖息条件
管理政策不健全
对土地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加剧了 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生态环 境建设采取了许多措施,也收到了一些 效果,但重视治理、忽视管理的倾向依 然普遍存在。 因此完善导向机制,加强管理,是 搞好农牧交错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生态交错带,大家一起来!
题出现的原因
• 自然地理条件
• 人类生产活动 • 管理政策不健全

自然地理条件
广大平原中有数以千计、不同大小的固 定沙丘及高地和低平地交错分布,导致了积 盐与脱盐的分化和水盐的重新分布,也导致 低平地主要是以羊草为优势种的草地分布, 且过度利用和农川开垦极易造成盐碱化。 起伏的沙丘原本生长着榆树疏林植被.人 类对其的开发极易导致沙化和水土流失。盐 碱土和风沙土以及沼泽土面积占全县土壤总 面积的56.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