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眼科急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眼科急诊护理中的
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在眼科急诊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手段的效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24例眼科急诊患者进行对比实验,采取盲抽方式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均为62例患者,前者沿用常规护理模式,后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经实验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眼科急诊患者治疗期间予以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确保治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急诊;效果
引言:眼科因患病位置的特殊性,在治疗及护理时稍有不慎即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事件发生,致使病情加重,严重时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多数患者又因突发疾病时会出现焦躁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给临床诊治工作造成较大阻碍,对此还需及时采取合适措施进行干预,消除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眼科急诊护理中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124例对象均为院内2021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眼科急诊患者,研究中需对相关数据展开全面对比,因此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还应当随机进行分组,人数保持均等。

所有患者年龄均在24~51岁之间,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7例,中位年龄为(39.72±4.05)岁,观察组男女人数、中位年龄分别为38、24例(40.13±3.99)岁。

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辅助其完成各项检查,配合医
生展开治疗,密切关注各临床症状表现,注意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并做好患者情
绪及其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给予其用药指导,还需告知其相关注意及配合事项,以此来提高其配合度。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使得护理更加全面,为患者提供优质且具
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切实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主要可从以下几阶段展开:①
治疗前,首先应当通过询问等方式做好患者各项资料的收集整合工作,包括发病
机制、既往病史、过敏史、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医生,同时结合患者病情情况以及治疗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宣教方案,为其详细讲
解相关知识,包括治疗方案、常见不良反应,需注意及配合的事项等方面,使得
患者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其次还需着重更强调设备及技术的先进性,以此来消
除患者因担忧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负性情绪,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促进其依从
性的提升,保证治疗工作可顺利开展。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还需强化安全防护,尽量消除一切外部不良因素,防止对患者造成损害,提高患者康复效率[1]。

在进
行心理疏导时还需根据患者年龄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告知家属需多陪同与
关心患者,给予其家庭支持,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安心接受治疗。

若患者
反应较为强烈,护理人员应保持绝对耐心,认真倾听患者主管描述,并应用较为
温和的语气其感化患者,帮助其心态平稳。

重症或者老年患者常会出现各种悲观
情绪,心理状态较为消极,这也致使其血压、心率均处于不平稳状态,针对于此
护理人员应当采取合适方式帮助患者树立生存欲望,使其能够正视病情[2]。

②治
疗期间,在治疗期间不仅要关注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同样还需重视患者的心理
状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可应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并在展开各项操作时
告知患者必要性与目的,让患者实时能够了解治疗进展,同时还可通过轻拍患者
肢体的方式来起到安抚作用,并在手术结束后即刻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消
除患者顾虑[3]。

③治疗后,因眼部位置较为特殊,治疗操作会较为局限,并且无
法直接展现出治疗效果,通常会在病情稳定后才可查看实际临床疗效,因此在未
知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对此护理人员还应当详细告
知患者手术的恢复期,并通过列举以往成功案例的方式来减轻患者担忧感,同时
护理人员应增加巡房次数,多与患者沟通,表现出对患者的高度关心,这也可以起到有效鼓励作用,帮助其坚定康复信心,使其可以做好自身情绪调节,最大程度的减轻应激反应以及各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4]。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时可应用SAS、SDS量表,分别表示焦虑、抑郁情绪,前者分值为50,后者为53分,如若高于该中线分值则表明患者存在不良情绪,但具体对比还需以得分情况而定,患者所得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越轻,反之为重。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在统计中所使用的软件为SPSS20.0,其中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x±s)、[n,(%)]表示,检验时用t、X2,若在对比后,各指标数值有明显的差异,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通过评估所得,在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相对较为均衡(P>0.05)。

但实施不同护理手段后均有所改善,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护理前,数据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P<0.05)。

具体数值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n/%),(x±s)
组别n SAS SDS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对照组6260.91±
4.98
47.63±
3.26
62.46±
3.85
49.17±
3.52
观察组6261.02±
5.72
40.01±
3.75
62.71±
4.22
41.03±
4.27
t0.17610.7280.3358.419 P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眼科急诊所收治的患者多为突发性眼部疾病,包括眼部外伤、青光眼、电光性眼炎等,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生理的不适感也会大大增加患者的负性情绪,再加上眼部的特殊性,患者会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有一定的担忧,以至于患者在就诊时常会有心理状态不稳定的表现,这也给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阻碍。

对此还需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展开心理疏导,并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在未知转为已知情况下患者的不安感也会随之下降,依从性也得以显著提升。

但展开心理干预时还需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护理内容,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符的心理疏导方式,以此来提高其针对性,确保能够在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方面发挥出最大效用价值。

此次实验对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后期SAS、SDS评分均有效降低,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眼科急诊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升其整体依从性,确保治疗工作开展的顺利性。

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齐波,林丽,于惠等.眼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相应防范对策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3,47(16):2008-2010.
[2]林建英.眼科护理跌倒风险评估单在低视力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1):180-182+186.
[3]张佳,贾欣欣,朱冬梅.以病人为中心的眼科护理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循证护理,2022,8(07):897-901.
[4]杜晶.优质护理服务在眼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
南,2022,20(05):144-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