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
刘生平;冯呐
【摘要】学报编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报的质量和水平。
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学科研究的专业能力和编辑学的专业能力,也就是对于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能力和对于编辑活动规律的掌握以及编辑技能的熟练运用能力。
提高学报编辑专业能力的途径是学习和实践。
%The level of editing capabilitie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s. Journal Editor's expertise is mainly academic research expertise and editorial expertise, which is also the capabilitie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expertise areas and the capabilities to use skilled on editing skills. The way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journal editors is learning and practice.
【期刊名称】《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4
【总页数】4页(P73-76)
【关键词】编辑学;学报编辑;专业能力;综合评判;编辑规律;编辑技能
【作者】刘生平;冯呐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507;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5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随着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学术交流的日益快速、广泛和深入,高校学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风起云涌,对以传统出版形式为主的高校学报形成强烈的冲击,以及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行业大洗牌的竞争态势。
面对现实,高校学报必须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办刊水平,成为品位高、影响大、学术号召力强、读者覆盖面广、具有独特风格、形成卓越品牌的学术期刊。
如何做到这一点,提高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高校学报也不例外,学报编辑的修养、素质、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提高学报质量和办刊水平的关键因素。
高校学报必须造就和培养一支修养好、素质优、能力强、水平高的专业编辑队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仅就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方面发表一孔之见,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如何认识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
能力: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1]关于编辑能力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的成果,对编辑能力的认识,学界也逐步取得了基本的一致和统一。
简略归纳起来,编辑能力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
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选题策划组织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审读和编辑加工能力(鉴赏能力、结构能力);
跨媒体技术综合编辑能力(现代编辑能力);
创新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公关能力;
营销推广能力
……
可以看出,对于作为编辑职业从业者的编辑人员的能力要求,是综合性的,或者说是复合型的。
过去,我们用“专家”和“杂家”来分别作者与编辑,一般认为编辑是“杂家”(现在在某种意义上仍然这样表述),现在,我们用复合型人才来界定编辑。
所谓编辑是复合型人才,通俗一点说,就是编辑是多面手,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作为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这些能力,这是对一个编辑人员起码的要求。
高校学报编辑,同样必须具备上述这些能力要求。
但由于高校学报自身的特殊性,对高校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就有了一定意义上的特殊要求,也就是说,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备符合高校学报特点的专业能力。
高校学报属于学术期刊一类,是承载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之一。
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在其不断追求个性化的办刊过程中,不断地被人为地赋予“拟人化”的丰富涵义,逐步形成其试图不同于其他类型期刊的内涵属性,比如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独特性、校际性、地域性、规范性等等。
同时,“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2]高等学校学报属性的定位,也决定了高校学报编辑的身份定位,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期刊的编辑的身份定位,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期刊的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在现实中,许多高校学报的编辑,同时或者说首先是一名高校教师。
作为学报编辑,同时又与学报的主要作者群、主要读者群是同事、同行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教师一员的学报编辑在学报栏目的安排、专题的选择、文章的审读与发表等环节上,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和
制约。
如何使这种影响和制约最小化,同时最大化提高学报的质量与水平,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具备前面所说的编辑基本能力以外,学报编辑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专业能力。
(一)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学科研究的专业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术期刊届一直关注“学者办刊”的问题,提出“编辑学者化”命题。
就是倡导编辑人员除了掌握编辑学知识和编辑工作技能以外,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学有所长,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成为行家或者专家。
高校学报编辑更应该具备学科研究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行家或者专家。
高校学报研究和传播的内容,往往与本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很大程度上是本校专业与教学研究的优势与特长的展现。
学报的办刊宗旨就是主要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
作为高校教师的学报编辑,本身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更是学科研究成果传播、推广的收集者、选择者和把关人。
俗话说:打铁还须本身硬。
对于学报编辑来说,科学研究过程也是自身知识积
累和内化的过程,可以使编辑工作者获取新的信息,及时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对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状态予以主动、积极的关注。
[3]学报编辑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使自己成为行家或者专家,才能更好地掌握业界的学术研究动态,发现业界学术研究的热点,在与同行专家的学术交流中才能更充分地拥有话语权,更好地提高对同行专家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领悟能力和学术判断能力,提高学报对科研与教学成果发表与否的取舍与决策能力,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从而推动学术研究向着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编辑学者化”已经成为现代编辑队伍发展的趋势,“学者办刊”已经成为众多学术期刊的现实。
高等学校本来就是学者云集的地方,“学者办刊”更是有着得天独
厚的先决条件。
学报编辑不要让自己成为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的旁观者,应该尽快使自己融入到科学研究的队伍中去,努力使自己也成为科学研究的参与者,学术成果的拥有人,成为一个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并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更能够经营高水平的学报并发现和推广优秀科研成果的学者型编辑。
(二)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编辑学科专业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除了高校教师身份外,更重要的身份还是编辑。
编辑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编辑学的相关知识,探寻和研究编辑工作的客观规律,学习和掌握编辑过程的技能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编辑法规和规范化标准等等。
随着各级高校对学报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报编辑的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充和壮大。
特别是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加入到学报编辑的队伍中间来,为学报编辑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增加了朝气与活力。
但是,这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或者是一种身份的变化,从一个单纯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发表学术成果的学者或者教书育人的教师转变成为一个以发现和推广优秀科研成果为己任的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者与编辑的身份叠加,研究与推介的职责共存,而且以编辑的身份和推介的职责为首要的身份与职责。
所以,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编辑学科的专业能力。
作为编辑主体的学报编辑,前面我们讲到应该学者化,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编辑的充分条件。
但是,更重要和更加根本的是编辑的职业化,职业化是本职行业的内在规定,是成为一名优秀编辑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学者需要的是术业有专攻,而编辑职业的要求是更侧重于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能力。
我们认为,编辑学科的专业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于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能力和对于编辑活动规律的掌握以及编辑技能的熟练运用。
具体到编辑学报的实践之中,就是学报编辑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的综合运用。
学报,作为学术推广的平台,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也是学报编辑展示能力的舞台。
学报编辑,要不甘平庸,力争做一个有远见、有胆识的创造性的编辑:敏锐地观察、独立地思考、
客观地分析、准确地判断;勇敢地打造自己的办刊模式,敢于突破千刊一面的版式,开创焕然一新的栏目;组织和发表有创新思想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文章;发现亮点,推
出热点,精心编辑与加工,合理编排,科学组版,达到文章内容与学报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亮点增光添彩,为热点推波助澜,使自己的学报成为品位高、影响大、学术号召力强、读者覆盖面广、具有独特风格、形成卓越品牌的学术期刊。
二、如何提高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在完成和实现高校学报搜集、储存、报道、传播、交流和显示学术研究成果目标的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他是学术成果最初的阅读者,也是学术成果的选择者和评判者,又是学术成果的推广者。
编辑人员能力的强弱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报的质量与水平。
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学报编辑的队伍
招聘和引进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学报编辑的队伍中来。
目前,几乎所有学报在招聘编辑人员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硕士及以上学历。
不久前,广州一家高职院校学报招聘1名编辑人员,专门聘请了多位兄弟院校的资深学报编辑担任考评人员对20余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评和筛选。
笔者认为:虽然学历高不代表什
么都高,评价一个编辑合格与否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而是看编辑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
但是学报编辑部这样做,也有其合理的解释:高学历人才,经过研究生阶
段的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了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在相应的学科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这种高起点的引进,可以较快地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较快地提高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
(二)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学报编辑主动学习和提高
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来鼓励编辑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保障编辑人员学习和提高的基本权益。
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可以通过
在岗培训等形式,组织编辑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加强继续教育。
有条件的学报还可为德才兼备的编辑骨干创造条件,提供出国进修机会,学习掌握国外的先进知识。
[4]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学习和学术会议,条件允许的话,鼓励和支持编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快速提高学报编辑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多样化、全方位开展学习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编辑专业能力
能力、知识和技能既是紧密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方面,编辑能力是掌握知识和编辑技能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编辑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
展的,是在学习和编辑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培训,能力、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5]
提倡“刊本学习”,也就是学报内部的学习交流活动。
比如编辑部例会:责任编辑
就审读和编辑的文章进行陈述和说明,所有编辑进行讨论和问答;或者举办小型的
学术沙龙,就某一专题进行探讨,每次一个主题,可以设定一个主讲人主讲,大家讨论;也可以两种观点争锋,从学术层面进行碰撞交流。
笔者中的一位,很久以前
参加过湖北民族学院(当时还叫鄂西大学)学报组织的学术沙龙,聆听过著名学者钱冠连先生的学术演讲,参与过关于散文《文化苦旅》的讨论以及小说《芙蓉镇》人物形象的讨论,参与组编了关于“一不是美”的美学命题探讨、秦书田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化苦旅》笔谈”等文章,发表于学报,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这种编辑部内部的或者邀请部分学者参加的学术沙龙,促使学报编辑在编辑工作实践中主动地学习和提高,也有利于编辑之间以及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扩大编辑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编辑人员积极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编辑专业能力。
提倡和鼓励学报编辑参加科研活动和撰写学术论文。
编辑加入到科研活动中去,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杜绝眼高手低的现象产生;亲自撰写学术论文,提高自身的表
达能力、写作能力,在编辑加工工作中方能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同时鼓励学报编
辑向其他学术期刊投稿。
投稿的过程,也是主动向其他编辑学习的良好机会。
其他期刊处理稿件的方法,审稿的意见,编辑的态度、修养、学识,编辑的技巧、水平等等,都是自己编辑工作的一面面镜子,是自己提高编辑专业能力的良师益友。
提倡多读书,尤其提倡广泛阅读国外的专业文献。
让学报编辑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开阔眼界,更新知识结构。
在信息时代,资讯发达,知识几乎能够实现瞬间全球共享。
学报编辑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化技术和资讯条件,主动阅读国外专业文献,关注国际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国际名刊的办刊特点,借鉴国际知名编辑的办刊经验,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教育部文件.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Z],1998. [3]刘海宁.编辑的科研能力对学报期刊发展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3-06-11.
[4]吴素芹.提高高校学报编辑能力的思考[J].青年记者,2008(7).
[5]赵转超.浅析编辑的素质和能力[J].山西政报,2010(13).。